這次諮商師給我出的作業,我整個大卡關⋯ 這次的題目是「共情能力」
諮商師說這也是我挺缺乏的其中一樣能力,讓我回去好好想看看
但... 共情能力也太難了!找不太到資料,Google 出來變「同理心」,我便問諮商師
諮商師告訴我,同理心是心態,共情是同理心外化的行為表現
我便順著這個邏輯繼續往下找資料,就開始有點點眉目~
同理心 與 共情
我找了很多資料,大部分還是會把共情跟同理心、換位思考...等詞一起討論,或是說這些都是同一件事,只是說法不同而已,但會有不同的字詞,肯定還是有所區別的吧~
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互相重疊,但它們在本質上有一些差異
這兩者的共通點是主動地去瞭解對方實際情況再去感受,能夠察覺對方真正的情緒和處境,並用對方實際的狀態去思考和感受,並不隨意插手他人課題
- 同理心:同理心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和經歷的能力
同情心涉及到能夠將自己置於別人的位置上,盡量理解他們的感受和經歷,是一種客觀、理性的認知過程,通過觀察、聆聽和思考來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經歷,關鍵是能夠感知他人的情緒和需求,並對其進行理性分析和理解,而非僅僅情感上的共鳴 - 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更強調情感上的共鳴和情感連接
共情是指情感上與他人產生共鳴,能夠感受和體驗他們的情緒和痛苦,往往涉及到情感的共鳴和情感的表達,例如:當我們看到他人受傷或傷心時,我們也感到心痛或悲傷,共情強調對他人情感的直接體驗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理解和分析
因此,同理心更加注重於理解和思考,而共情更加注重於情感共鳴和體驗,簡單來說同理心是一種認知能力,而共情則是一種情感體驗,它們通常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結合理解和情感共鳴,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與他人建立聯繫,並提供相應的支持和關懷
共情能力
知道同理心跟共情的差異後,回到諮商師這次給我的作業,他要我了解的是共情,就來更細的討論共情的重點,共情通常包括兩個主要方面:情感共鳴和認知共鳴
- 情感共鳴是指與他人情感產生共鳴,能夠感受和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
例如:當朋友經歷困難時我們也感到難過 - 認知共鳴是指理解他人的思想、觀點和經歷,能夠從他們的角度看待問題
例如: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
通過共情,我們能夠更好地回應他人的需求,提供支持和幫助,以及與他人建立更深入的連接,同時共情也有助於我們個人的情感成長和自我意識的提
過去大家都只會智商 (IQ) 與情商 (EQ),這兩樣共同主導我們一生的成就,但在這兩者之外,還有一種經常被輕忽,卻深深影響生活與幸福的能力,叫做「共情商 (Empathy Quoient)」,共情在精神病學的領域上被廣泛研究,並且被證實受性別 (女性共情能力普遍高於男性)、遺傳等因素影響,共情商在人際社交方面發揮重要功能,因為共情能力,我們得以與他人進行深度情感交流,從而建立緊密的關係
同理心 vs. 同情心
另外還要說一下同理心跟同情心的差別,雖然感覺好像很相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同情心與同理心相同的是會用到我們的感性,但同情缺乏了換位思考上,加上了主觀的判斷,主要用自己的經驗去判定對方的狀況和感受,是以自己為主的感受 (並沒有不好,但要小心侵犯別人界線)
例如:看到別人的受傷,就會替他人感到難過,腦中會替他們設定了他們的處境,甚至暗自替對方想出了很多辦法來解困

要怎麼培養同理心與共情能力?
同理心是一種能力,而同理是一種行動,你可以具備同理心,但你可以不使用在他人身上
同理心不是一種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的東西,它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與技能!
用三個步驟漸漸培養自己的同理心與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