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之四、《金剛經》的沿流 (續)
1.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五六八《伽摩經》言:想思、依心而轉,是為意行;壽、暖、識捨身時,屍棄丘塚間、無心如木石,是謂死;入滅盡正受時,意行雖滅,心未離身,壽、暖仍存故,非謂死。「壽、暖」、可僅屬生理層面、亦可兼及識體活力層面:
就生理層面,人所以非死,不在壽、暖較深層,而在心為識之根本,識離身而去時,雖能以機器維持生理運行,是機器之活動、非生理之壽、暖仍存也,《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五、云:「三法更互相持,相續轉故,何法先滅?由此滅故,餘二隨滅」;
就識體活力層面,無有生理機制、僅有心理機制之天、鬼眾生,亦不能謂彼無有壽 (命根)、暖 (動能)。
《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八九《無聞經》言:心、意、識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
可見:心、意、識之概念、於部派佛教時已具雛形。
2.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第二七〇及第二七三經言:有四種流,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般若《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華嚴) 卷九、云:「有四因緣:一謂、眼根攝受色境,二、由無始取著習氣,三、由彼識自性本性,四、於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種因緣力故,藏識轉變、識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續不斷。
善男子!如眼識起,一切根識微塵毛孔俱時出生,亦復如是。
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諸識亦爾,或時頓現。
善男子!譬如猛風、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相續不斷,因緣相作不相捨離,不一不異如水與波,由業生相、深起繫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
彼阿賴耶終不自言:我生七識,七識不言:從賴耶生,但由自心執取境相、分別而生。
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云:「⋯ 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
譬如明鏡、現眾色像。
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
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所述全同。
《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除言「四流」、並無此段,可推測:此段、極可能是《四十華嚴》梵本 (西元796 年譯出) 參《楞伽經》梵本所加者。
3.
無著 (asaṅga)《攝大乘論》卷上、所知依分第二、云:「⋯ 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
又云:「⋯ 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謂:此若無,⋯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
又云:「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首將心、配當第八阿賴耶識,意、配當染污意 (即第七末那識),識、配當前六識,是為八識之始。
《攝大乘論》卷上、總摽綱要分第一、云:「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
是為三自性之始。而依他起自性、即阿賴耶識也。
《解深密經》言八識、三自性之義、全同《攝大乘論》,恐是無著本人所造,蓋,無著自言、乃直接承自兜率彌勒。
若阿賴耶識為無著首創,則《楞伽經》不僅較《攝大乘論》晚出,甚是對彼或所依唯識思想之回應與批判也,何則?《楞伽經》言「離心意識」、「五法三自性」,若非針對唯識思想而發,可是自創術語而恰巧對應乎?此證「回應與批判」,反之,若《楞伽經》先於唯識思想自創八識三自性,則無需對其批判,然事實上卻是批判也,此證「晚出」。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云:「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應於彼作性非性想;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想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
明言:應使「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而非僅至「心」之階段為已足;
次言:若有「性非性攝取想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乃「我、人、眾生、壽命、長養、士夫」(卷一) 之略,是援大眾部《金剛經》之「我、人、眾生、壽者想」,指謫唯識之性非性攝取想、僅至「心」之階段、未曾穿透並超越至遍滿虛空之「佛心」也。
是為「離心意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云:「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即將《攝大乘論》「圓成實自性」之地位改正、置於「緣起」世界外,而謂彼言:汝目遍計所執性與圓成實性、為依他起性之染淨二分者,曾不出「緣起」也!以不出緣起故,依他起性亦不過「妄想」之一種。
將五法、納入三自性,則:
「相、名」二者,「妄想自性」攝。
「妄想」者,「緣起自性」攝。
「正智、如如」二者,「成自性」攝。
是為「三自性、攝五法」(《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而《攝大乘論》僅言三自性、未言五法,益證五法、乃針對《攝大乘論》及唯識思想而發也。
返觀《攝大乘論》、於卷下、果斷分第十、云:「⋯ 『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
『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又於彼果智分第十一、云:「⋯ 轉依為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解深密經》、於卷二、一切法相品第四、云:「⋯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善男子!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即:目遍計所執性、為依他起性之雜染有漏分,圓成實性、為依他起性之清淨無漏分。
如此安排「圓成實性」,遂遽使如來法身遍滿虛空的畢竟清淨、究竟圓滿之追求、降格為如將髒污抹布搓洗潔淨、猛浪海水停風止息般、囚囿於阿賴耶識之闇蔽窟宅內、為三大阿僧祇劫的「悟後修、修後悟」之徒然輪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