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 K 線中的「支撐與壓力」。
每次和朋友聊股票,他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 「這檔股票還能買嗎?」或者是:「我套在這裡要不要停損?」
其實,市場並不會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但 K 線和量能留下了暗示。這些暗示,往往就藏在「支撐與壓力」之中。我的經驗:仁寶的突破
- 不久前,我幫我的太太操作仁寶。當時股價在 27 元附近盤整,前面有個高點壓力。
- 很多人會害怕這種「卡在壓力區」的情況,但我觀察到: 均線開始糾結後翻揚 量能逐漸放大 最後一根 K 線有效突破壓力位
- 於是,我選擇在突破後進場。後來股價順勢往上,突破讓這個「壓力」轉變成新的「支撐」。這就是市場給的第一個暗示。
另一個例子:裕隆的守穩
- 裕隆的走勢有點不同。它不是突破,而是在 35 元附近守住。
- 當時很多人覺得它沒什麼漲幅空間,但我看到了: 下跌空間有限,支撐多次測試不破 均線翻揚,短線趨勢開始偏多 放量後雖然回檔,但量能縮小,顯示籌碼在換手
- 對我來說,這代表「下方有安全墊」。於是我選擇低風險的策略:在支撐附近進場,把停損設在支撐跌破的位置。雖然獲利可能不會驚人,但風險可控。
支撐與壓力,其實是市場的記憶
- 很多人把它當成「技術分析的術語」,但我更喜歡把它想成「市場的記憶」。 支撐:過去有人願意大量買進的地方,市場記得這裡「有手托著」。
- 壓力:過去有人拋售或停利的地方,市場記得這裡「有天花板」。
- 如果支撐被跌破,代表市場的記憶被打碎,多頭信心下降;如果壓力被突破,代表空方被迫認輸,買盤開始推升。
- 這樣一想,操作就不只是盯著數字,而是理解市場情緒的流動。
如何實際應用?
- 這裡給一個簡單的判斷步驟,讓你下次看 K 線時可以試著用:
- 先找最近的高點與低點 → 這是潛在的壓力與支撐。
- 觀察量能 → 突破壓力要有量,跌破支撐也要有量。
- 設定策略 → 在支撐附近承接,停損就設在支撐跌破下方;在壓力突破時追進,停損設在壓力再度跌破。
- 舉例:仁寶的突破,我把停損設在突破壓力後一旦回跌再度跌破的地方。裕隆的守穩,我則把停損設在 35 元支撐跌破。
不是神準,但能增加勝率
- 支撐與壓力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工具,市場永遠有意外。 但它們至少能讓我們「有依據」地進退,而不是憑感覺。 仁寶:用突破壓力來順勢操作。 裕隆:用守穩支撐來低風險承接。
- 不同走勢,不同策略,但核心是一樣的:尊重市場的暗示。
對我來說,支撐與壓力就像市場的地圖。 支撐能讓我安心抱住,壓力能提醒我該謹慎。
你在操作股票時,會習慣先看支撐壓力嗎?還是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我也很想聽聽你們的做法。
慢慢理財,也是慢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