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最近,台股走勢如火箭般往上竄升,不僅突破歷史新高,更站上 26,000 點。許多人心中自然會浮現一個疑問:會不會繼續挑戰 30,000 點?這不僅是一個市場上的熱門話題,也是每一位投資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想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 🚀 台股為什麼漲到這裡?
- 🎯 市場還有沒有上攻 30,000 點的可能性?
- 💡 身為投資人,我的操作策略是什麼?
🚀 一、台股為什麼能一路攻到 26,000 點?
🔹 1. 全球資金與AI浪潮的推動
這一波台股創高,關鍵在於兩個因素:
- 全球資金持續湧入科技股:隨著美國聯準會進入降息預期,資金開始尋找具成長性的標的,台灣電子產業受惠明顯。
- AI 需求爆發:台積電、鴻海、廣達、緯創等 AI 伺服器供應鏈持續受惠,成為帶動台股上攻的主要動能。
🔹 2. 台灣企業獲利創新高
2024 年上市櫃公司獲利表現亮眼,尤其是半導體與高階電子零組件產業。台積電的營收與獲利持續成長,帶動加權指數自然水漲船高。
🔹 3. 投資人信心回升
散戶、中長期法人以及國際資金同時「買進」,形成正向循環。再加上 ETF 投資風潮盛行(如 0050、0056、00940),資金流入不斷,為指數墊高提供了穩固基礎。
🎯 二、台股挑戰 30,000 點的可能性?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重點。我的看法是:有機會,但過程會相當震盪。
✅ 有利因素
- 基本面支撐: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幾乎壟斷,台積電 2 奈米與先進封裝技術具絕對優勢。
- 國際資金回流:隨著美股與全球資金尋找成長市場,台股仍是重要標的。
- ETF 長期買盤:退休金、薪資投入 ETF 的長期資金,會提供穩定支撐。
⚠️ 風險因素
- 國際政治風險:美中關係、兩岸局勢,仍是外資最擔心的不確定性。
- 產業循環:AI 雖火熱,但若供需失衡或毛利下滑,影響股價不小。
- 漲多必有修正:短時間從 20,000 點衝到 26,000 點,技術面與籌碼面需要時間消化。
👉 換句話說,台股到 30,000 點並非不可能,但過程會伴隨劇烈震盪。
💡 三、我的買股操作策略
當指數站上歷史新高,投資人最容易出現「怕錯過」(FOMO),但這時候更需要冷靜與紀律。以下是我的策略:
🔹 1. 核心持股:ETF 定期定額
長期持有 0050 與 0056:
- 0050 代表台灣前 50 大市值公司,能隨著台股成長而成長。
- 0056 提供穩定股息現金流,降低波動帶來的不安。
無論指數在 26,000 或未來是否到 30,000,我都持續扣款。
🔹 2. 衛星持股:少量佈局趨勢股
除了 ETF,我會少量持有:
- 半導體設備、材料廠
- 伺服器供應鏈
- AI、雲端相關個股
比重控制在投資金額的 20% 以下。
🔹 3. 分批進出,避免一次押注
- 指數大跌 5%~10% 時,才加碼一部分。
- 若再下跌,再分批買進。
這樣避免一次追高。
🔹 4. 現金流配置:股息+職場收入
職場薪資+股息現金流,形成雙重現金來源。這讓我即使遇到震盪,也能安心持續投資。
🔹 5. 設定目標:盯資產,不盯指數
我的重點是:
- 每年資產成長率
- 被動收入金額
- 退休前的資產規模
與其追問「會不會到 30,000」,更重要的是「我的財務目標是否穩步推進」。
🔑 四、結語:與其猜指數,不如堅持策略
市場永遠充滿預測:有人喊 30,000,有人喊回檔。但對我來說,真正能掌握的不是指數,而是策略與紀律。
我的做法很單純:
- 📌 核心持有 ETF,分批買進,不追高
- 📌 衛星小量佈局趨勢股
- 📌 保持現金流與職場收入雙軌並行
- 📌 聚焦資產累積,而非指數高低
所以,台股是否會到 30,000 點?我認為「有可能,但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點是: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一套能在任何指數位置都能安心持續的操作策略。
如果大家喜歡Dway的文章,歡迎給個讚或留言,我將持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