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什麼要做這份整理】 在這次堰塞湖災害中,行政院早在九月中旬就要求地方政府做好預防性撤離,但事件發生後,社會卻同時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邊強調「政府確實有通知、有撤離動作」,另一邊則指出「許多村民並沒有接收到撤離訊息」。 這份資料整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零碎、片段甚至帶有情緒的資訊重新拉到檯面上,按時間、層級整理出一個「完整畫面」,讓我們可以看清這場悲劇裡的通知與撤離到底發生了什麼。
🌊事件回顧 1. 形成過程 2025 年 7 月,馬太鞍溪上游因連日強降雨引發山崩,巨量土石滑落河道,堵塞河川形成天然壩體。隨著雨量持續累積,壩體後方逐漸蓄水,最終形成堰塞湖。這種天然湖泊外觀看似平靜,卻潛藏極大風險:一旦壩體潰決,下游村落將面臨瞬間洪流與土石衝擊。 2. 政府應變行動 林業保育署啟動「堰塞湖應變小組」,展開初期監測。 農業部召開專案會議,討論壩體安全、下游警戒與疏散計畫。 水利署九河分署進行河道清淤,並設置水位監測與臨時加固堤防。 行政院於 9 月中旬要求地方政府啟動預防性撤離,以避免壩體潰決造成災難。 ---
🏃🏃撤離與通知爭議 🗓️ 9 月 21 日 行政院宣布擴大撤離至約 8,000 人,涵蓋多個村里。 地方表示,要在短時間內通知所有居民「非常困難」。 問題:通知系統尚未全面覆蓋,加上地方執行力不足,時間窗口過短。 ,🗓️ 9 月 22 日 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要求強制性撤離,縣府與地方同步執行。 問題:範圍廣、人數多,地方政府短時間內難以全面通知。 📢📣 鄉公所與村長層面 地方表示已出動廣播車,並由鄰長逐戶通知居民。 問題:廣播車音量與覆蓋範圍有限;逐戶通知在人力與時間上極度吃緊。 👉居民層面 有些居民表示雖然收到通知,但因「過去沒有淹水經驗」或「覺得風險不大」而沒有撤離。 也有居民控訴完全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問題:通知不一定能轉化為實際行動,核心在於風險認知與對政府的信任不足。 🙈 死亡與未撤離者 即使在強制撤離範圍內,仍有超過 10 人罹難。 花蓮縣府表示有強制撤離要求,但若對不配合者開罰,可能引起民怨,因此過去少有執行罰則。 問題:顯示通知與撤離之間存在落差,制度執行力不足。 ---
從事件中可見:
台灣已有制度:林務局的《堰塞湖應變標準作業程序》、跨部門通報與演練機制。
不足的是落實與前瞻性:實際執行時,速度、監測、居民信任感都還有不足。_____
📌接下來的問題與挑戰
1. 監測不足與資訊延遲
山區偏遠,監測設備不夠密集,資訊回傳延遲。
2. 決策與動員速度
中央、地方之間對「何時疏散」、「是否要工程處置」有拉扯。
3. 中長期處理未明確
臨時的河道清淤、加固措施雖有用,但「堰塞湖剩餘水量如何排除」、「壩體是否應該人工開溢洪道」等問題,仍未定案。
4. 居民風險意識不足
部分民眾質疑撤離必要性,顯示溝通仍有落差。
----
🌊 花蓮/東部堰塞湖改善與預防策略藍圖
一、科學監測與技術強化
1. 潛勢區劃設與精細化更新
以遙測、LiDAR、高解析度 DEM 定期更新東部山區堰塞湖潛勢區。
結合 AI 與崩塌潛勢模型,建立「風險熱區地圖」。
2. 即時監測系統布建
在主要潛勢溪流(如馬太鞍溪、木瓜溪、秀姑巒溪)設置水位計、雨量站、地震監測器。
導入低功耗 LoRa 傳輸,確保偏遠區域也能即時傳回數據。
3. 多元監測手段
定期無人機航拍+AI 影像比對,監測崩塌變化。
利用合成孔徑雷達(InSAR)偵測山體緩慢變形。
---
二、制度面與跨部門協作
1. 中央主導的「堰塞湖風險平台」
整合水利署、林務局、水保局、氣象署、地方政府數據。
建立統一的「潰壩模擬工具」與決策支援系統。
2. 跨部門常態演練
每年固定舉辦「堰塞湖潰壩模擬演練」,測試疏散、警報、跨縣市協調。
讓地方政府、防災 NGO、居民參與,強化社會韌性。
3. 中長期治理機制
不只「短期監測與撤離」,也要有壩體長期處置計畫(如人工溢洪道、導流設施)。
政府應建立「堰塞湖工程基金」,專款專用,避免臨時編列延誤。
---
三、社會與居民防災意識
1. 在地社區避難計畫
每個受威脅的部落/村莊需有「一頁紙」的避難指引:警戒標準、撤離路線、集合地點。
政府要協助製作「堰塞湖風險懶人包」,像颱風疏散手冊一樣普及。
2. 教育與演練
在校園推廣「堰塞湖潰壩模擬動畫」與防災課程。
社區至少每兩年舉辦一次疏散演練,並與國軍、消防協同。
3. 風險溝通與透明化
事件發展過程中,政府應每日固定發布「壩體狀況簡報」。
公開潰壩模擬範圍圖,避免資訊落差造成謠言或恐慌。
---
四、未來可以新增的創新方向
群眾外包監測:讓登山客、居民上傳山區照片,自動比對地貌變化。
社區型低成本感測器:像是 DIY 水位尺,讓居民也能自測並回報。
數位孿生技術:建立東部山區「堰塞湖數位孿生模型」,即時模擬潰壩洪水傳播。
---
📌 總結
台灣政府其實已有堰塞湖的制度化應變流程,但多偏向「事後應急」。
如果要真正提升韌性,花蓮/東部這些高風險地區需要的是:
前端監測更細緻
跨部門決策更快
社會動員更深入
工程治理更長期
這樣才不會每次事件發生後,陷入「短期疏散+事後檢討」的循環。
_____
以上 資料蒐集彙整與建議--阿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