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責任在誰?📣👉🤷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言:為什麼要做這份整理】 在這次堰塞湖災害中,行政院早在九月中旬就要求地方政府做好預防性撤離,但事件發生後,社會卻同時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邊強調「政府確實有通知、有撤離動作」,另一邊則指出「許多村民並沒有接收到撤離訊息」。 這份資料整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零碎、片段甚至帶有情緒的資訊重新拉到檯面上,按時間、層級整理出一個「完整畫面」,讓我們可以看清這場悲劇裡的通知與撤離到底發生了什麼。
🌊事件回顧 1. 形成過程 2025 年 7 月,馬太鞍溪上游因連日強降雨引發山崩,巨量土石滑落河道,堵塞河川形成天然壩體。隨著雨量持續累積,壩體後方逐漸蓄水,最終形成堰塞湖。這種天然湖泊外觀看似平靜,卻潛藏極大風險:一旦壩體潰決,下游村落將面臨瞬間洪流與土石衝擊。 2. 政府應變行動 林業保育署啟動「堰塞湖應變小組」,展開初期監測。 農業部召開專案會議,討論壩體安全、下游警戒與疏散計畫。 水利署九河分署進行河道清淤,並設置水位監測與臨時加固堤防。 行政院於 9 月中旬要求地方政府啟動預防性撤離,以避免壩體潰決造成災難。 ---

🏃🏃撤離與通知爭議 🗓️ 9 月 21 日 行政院宣布擴大撤離至約 8,000 人,涵蓋多個村里。 地方表示,要在短時間內通知所有居民「非常困難」。 問題:通知系統尚未全面覆蓋,加上地方執行力不足,時間窗口過短。 ,🗓️ 9 月 22 日 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要求強制性撤離,縣府與地方同步執行。 問題:範圍廣、人數多,地方政府短時間內難以全面通知。 📢📣 鄉公所與村長層面 地方表示已出動廣播車,並由鄰長逐戶通知居民。 問題:廣播車音量與覆蓋範圍有限;逐戶通知在人力與時間上極度吃緊。 👉居民層面 有些居民表示雖然收到通知,但因「過去沒有淹水經驗」或「覺得風險不大」而沒有撤離。 也有居民控訴完全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問題:通知不一定能轉化為實際行動,核心在於風險認知與對政府的信任不足。 🙈 死亡與未撤離者 即使在強制撤離範圍內,仍有超過 10 人罹難。 花蓮縣府表示有強制撤離要求,但若對不配合者開罰,可能引起民怨,因此過去少有執行罰則。 問題:顯示通知與撤離之間存在落差,制度執行力不足。 ---

從事件中可見:

台灣已有制度:林務局的《堰塞湖應變標準作業程序》、跨部門通報與演練機制。

不足的是落實與前瞻性:實際執行時,速度、監測、居民信任感都還有不足。

_____

📌接下來的問題與挑戰

1. 監測不足與資訊延遲

山區偏遠,監測設備不夠密集,資訊回傳延遲。

2. 決策與動員速度

中央、地方之間對「何時疏散」、「是否要工程處置」有拉扯。

3. 中長期處理未明確

臨時的河道清淤、加固措施雖有用,但「堰塞湖剩餘水量如何排除」、「壩體是否應該人工開溢洪道」等問題,仍未定案。

4. 居民風險意識不足

部分民眾質疑撤離必要性,顯示溝通仍有落差。


----

🌊 花蓮/東部堰塞湖改善與預防策略藍圖

一、科學監測與技術強化

1. 潛勢區劃設與精細化更新

以遙測、LiDAR、高解析度 DEM 定期更新東部山區堰塞湖潛勢區。

結合 AI 與崩塌潛勢模型,建立「風險熱區地圖」。

2. 即時監測系統布建

在主要潛勢溪流(如馬太鞍溪、木瓜溪、秀姑巒溪)設置水位計、雨量站、地震監測器。

導入低功耗 LoRa 傳輸,確保偏遠區域也能即時傳回數據。

3. 多元監測手段

定期無人機航拍+AI 影像比對,監測崩塌變化。

利用合成孔徑雷達(InSAR)偵測山體緩慢變形。

---


二、制度面與跨部門協作

1. 中央主導的「堰塞湖風險平台」

整合水利署、林務局、水保局、氣象署、地方政府數據。

建立統一的「潰壩模擬工具」與決策支援系統。

2. 跨部門常態演練

每年固定舉辦「堰塞湖潰壩模擬演練」,測試疏散、警報、跨縣市協調。

讓地方政府、防災 NGO、居民參與,強化社會韌性。

3. 中長期治理機制

不只「短期監測與撤離」,也要有壩體長期處置計畫(如人工溢洪道、導流設施)。

政府應建立「堰塞湖工程基金」,專款專用,避免臨時編列延誤。

---

三、社會與居民防災意識

1. 在地社區避難計畫

每個受威脅的部落/村莊需有「一頁紙」的避難指引:警戒標準、撤離路線、集合地點。

政府要協助製作「堰塞湖風險懶人包」,像颱風疏散手冊一樣普及。

2. 教育與演練

在校園推廣「堰塞湖潰壩模擬動畫」與防災課程。

社區至少每兩年舉辦一次疏散演練,並與國軍、消防協同。

3. 風險溝通與透明化

事件發展過程中,政府應每日固定發布「壩體狀況簡報」。

公開潰壩模擬範圍圖,避免資訊落差造成謠言或恐慌。

---

四、未來可以新增的創新方向

群眾外包監測:讓登山客、居民上傳山區照片,自動比對地貌變化。

社區型低成本感測器:像是 DIY 水位尺,讓居民也能自測並回報。

數位孿生技術:建立東部山區「堰塞湖數位孿生模型」,即時模擬潰壩洪水傳播。

---

📌 總結

台灣政府其實已有堰塞湖的制度化應變流程,但多偏向「事後應急」。

如果要真正提升韌性,花蓮/東部這些高風險地區需要的是:

前端監測更細緻

跨部門決策更快

社會動員更深入

工程治理更長期


這樣才不會每次事件發生後,陷入「短期疏散+事後檢討」的循環。

_____

以上 資料蒐集彙整與建議--阿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與AI的情緒練習曲
7會員
125內容數
古有莊周夢蝶,今有徐敏夢燕——燕夢人生。 這是我的思緒沙龍:我來、你看、我們聊。 我把日常的碎片交給 AI 夥伴,他們以陪伴與誠實,幫我把感受說清楚。 把疑惑當作入口,讓真實的情緒被看見;文字在對話中重生。
2025/09/21
我想對正在與ADHD奮鬥的你說—— ADHD不是未來的死刑判決。 它是一種需要理解與調適的特質。 黑暗不會抹去你能做到的事。 只要還有一點點願意往前的心意, 你就有機會,把這份特質轉化成自己的獨特力量。
2025/09/21
我想對正在與ADHD奮鬥的你說—— ADHD不是未來的死刑判決。 它是一種需要理解與調適的特質。 黑暗不會抹去你能做到的事。 只要還有一點點願意往前的心意, 你就有機會,把這份特質轉化成自己的獨特力量。
2025/09/12
這是一場關於「人生意義」的對話。不是宏偉的理想,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重量。意義,或許就在於平凡中的溫暖:吃得下飯、笑得出聲、有人聽你說話。
Thumbnail
2025/09/12
這是一場關於「人生意義」的對話。不是宏偉的理想,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重量。意義,或許就在於平凡中的溫暖:吃得下飯、笑得出聲、有人聽你說話。
Thumbnail
2025/09/10
OpenAI運用AI製作動畫電影Critterz,引發業界震撼。本文深入探討AI動畫的優勢與風險,包括效率提升、創意延展,以及可能造成的就業衝擊、著作權爭議和技能斷層。最終,成功的關鍵在於AI與人類創作者的協作,而非取代,才能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
2025/09/10
OpenAI運用AI製作動畫電影Critterz,引發業界震撼。本文深入探討AI動畫的優勢與風險,包括效率提升、創意延展,以及可能造成的就業衝擊、著作權爭議和技能斷層。最終,成功的關鍵在於AI與人類創作者的協作,而非取代,才能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臺灣濁水溪以南即時感測器亮紅燈,表示氾水患該感測器監測區域,淹水至少已超過10公分。受到凱米颱風西南氣流影響,夾帶著驚人降雨量且適逢大潮,造成淹水嚴重。中南部有房屋淹水警示和河川水位警示。
Thumbnail
臺灣濁水溪以南即時感測器亮紅燈,表示氾水患該感測器監測區域,淹水至少已超過10公分。受到凱米颱風西南氣流影響,夾帶著驚人降雨量且適逢大潮,造成淹水嚴重。中南部有房屋淹水警示和河川水位警示。
Thumbnail
2024年7月24日花蓮因颱風被女兒牆砸落身故的真相。
Thumbnail
2024年7月24日花蓮因颱風被女兒牆砸落身故的真相。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如今,分不清瀉湖和濕地 望過去一片藍地 紅色船隻緩過 浪花短暫滯留了泡沫 濕暖,又隨之而去 無從感知的入夜 在夜中開出一叢熾黃的點花 看進所有光影、聲段 美麗是一句問候 刻劃誰的片段 卻失了焦 漫開的顏色 遠眺 何去何從 的獨自席地而坐 正如看著 看海的人 感受漸慢,漸沉 回應另一頭的吶喊
Thumbnail
河床的變質岩互相平行、橫向堆疊 上溯約10分鐘,會遇到一個比較危險的崩壁 堰塞湖本人超級美的 前方就是2號溫泉 水溫約35-40左右,晚上泡會冷,2號溫泉可以容納約七個人。
Thumbnail
河床的變質岩互相平行、橫向堆疊 上溯約10分鐘,會遇到一個比較危險的崩壁 堰塞湖本人超級美的 前方就是2號溫泉 水溫約35-40左右,晚上泡會冷,2號溫泉可以容納約七個人。
Thumbnail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09秒,花蓮外海發生深度僅有15.5公里,芮氏規模高達7.2的強烈地震。雖然有公共警報系統警告,但許多縣市沒收到警報。文章介紹了幾款地震速報App,說明其功能和優勢。此外,文章也提到人們應做好地震準備,包括緊急避難包和確認住所結構安全等。
Thumbnail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09秒,花蓮外海發生深度僅有15.5公里,芮氏規模高達7.2的強烈地震。雖然有公共警報系統警告,但許多縣市沒收到警報。文章介紹了幾款地震速報App,說明其功能和優勢。此外,文章也提到人們應做好地震準備,包括緊急避難包和確認住所結構安全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最近在臺灣發生的地震對作者的影響,並強調了善的循環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文章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懷和對臺灣社會的感激之情。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海邊的曼徹斯特 潮起潮落 華岡的山仔后 日出月升 提示過往 所有的遺忘
Thumbnail
海邊的曼徹斯特 潮起潮落 華岡的山仔后 日出月升 提示過往 所有的遺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