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手臂也曾增掛在我操作的CNC車床上,做為自動上下料的功能。
如果一切條件正確,包括程式指令 、定位設定、工件材料完整(無毛刺利邊),可按預想計畫自動運作十幾個鐘頭(兩個班共14小時)。這只是假如,其實狀況很多,最多是材料不整齊有毛邊,影響機器手臂取料和夾持,一但夾持不良定位就錯誤,感知系統就停機發警報,這時必須人工操作解除重新啟動週期。
前不久對岸的機器人馬拉松比賽,就是一場遙控器大型玩具翻車現場。有人戲謔:這增加了就業機會,因為一部機器人需有兩人以上來照料和指揮,另一人隨伺左右扶持。還誇稱將要進軍家庭照護,有影片顯示家管機器人倒杯鮮奶都要灑滿地,也增加人力清潔工的機會。今日讀到一報導:人形機器人的泡沫將破裂。內文大意:人的手臂有好幾萬的傳感神經,大腦控制指揮的精確迅速不是機器人所能及。如果要媲美人類,機器人的構造將要比現有的體型大上兩倍才夠用,可如此萬一傾倒很危險。照著人形造機器人固然有親近的意味,但要功能健全的話,要有滑動的輪子和八隻手臂才夠,這樣像極了電影“蜘蛛人”裡的機甲博士呢!
舊時讀過“讀者文摘”裡〔老周的眼睛〕有個重點是:按現時科技要造出人類眼睛的機器要數千個精密機械和電子零組件,組立起來像是一部20吋老電視機大小,當時科技沒現在發達,但半導體即便體積縮小也只是具備看、錄影和聯動其他作動的功能,離人眼的實際功能還差得遠 起碼它不流淚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