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於2024/12/15
自從 DIY 了金屬面板機殼後,樹莓派播放器的外觀質感大幅升級,串流功能也已經滿足了大部分的收聽需求。這兩年來,它一直放在電腦旁邊使用,但隨著時間推移,還是發現幾個小小的不足:

音量控制不直覺
現在只能用遙控器、手機 APP 或電腦網頁界面來調整音量,面板上缺乏一個隨手可操控的實體旋鈕。
操作介面不夠順暢
PiCorePlayer 的 Jivelite 界面功能完整,但在 5 吋 LCD 上用電阻觸控操作,手感真的有點雞肋。一直很嚮往能用「飛梭旋鈕」來切換選單,像早期 SqueezeBoom 那樣的大旋鈕體驗。

需要混音功能
播放器放在電腦螢幕旁邊,有時要同時播放電腦音效與 NAS 串流音樂,因此需要一個簡單的混音裝置,讓兩路聲音能夠融合輸出。
面板設計不夠完整
雖然金屬面板質感不錯,但除了電源按鈕與 5 吋螢幕區域,其餘區域顯得空曠。如果能加上幾個旋鈕,視覺與功能上都能更加完整。
於是,我決定動手升級!
初步規劃
我先用小畫家模擬,把旋鈕貼在面板上,看起來效果不錯。接著鎖定了兩個重點元件:

1. 二進二出混音器
- 一路輸入:樹莓派音訊輸出
- 一路輸入:電腦音效卡輸出
- 混音後輸出到喇叭,並額外拉出一個 3.5mm 耳機孔到面板,方便使用耳機
其中一路來自樹莓派音頻輸出,另一路來自電腦的音效卡輸出,經過這個混音器後,可以個別調整混音的比例,最後輸出給喇叭,另外前面板還有一個3.5mm的耳機孔輸出,也許可以拉到面板端接耳機。

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 EC11)
- 可以輸出相位差方波,透過 GPIO 解碼後取得旋轉訊號
- 除了旋轉,還附帶一個按壓開關
- 已有人實作過,把編碼器訊號對應到 Jivelite 界面操作 → 正是我想要的功能!
樹莓派總共有40 Pin,有多根GPIO可以用,之前LCD面板的觸控佔用了幾根,確認這次旋轉編碼器不會佔用相同的Pin腳,由於這次只用一個旋轉編碼器,所以只會接右邊的腳位

考慮到混音器及旋轉編碼器的旋鈕可以安裝在8MM厚的面板,為了協調感,找了直徑30MM高17MM的旋鈕及兩個直徑15MM高17MM的音量旋鈕,同時選用的旋鈕要找D-Type,小旋鈕大部份是梅花軸,在網站找了好久才找到!

先把編碼器和電路板組合起來,電路板是光華商場買的萬用板,用鋸子切割並鑽孔,拉線和固定都會比較有支撐,另一邊是樹莓派的擴充板,加一個2.54MM黑色接頭和排針,用杜邦線接起來就可以測試啦!

在面板鑽孔之前,先確認功能是不是都能運作!

加工與組裝
這次的面板開孔我決定自己動手:
- 上次已經成功用手鑽鑽 3mm 螺絲孔並攻牙
- 這次挑戰 6mm~10mm 孔徑,共需加工六個孔
- RCA 插孔需要 10mm 鑽頭,但我手邊沒有 → 只好先用 3mm 和 6mm 鑽頭「擴孔」處理,雖然孔位有點醜,但裝上端子後就完全看不出來了


前面板的孔位相對單純,6mm 鑽頭足夠應付。原本還在煩惱要怎麼固定編碼器,結果發現旋轉進去後剛好能卡在面板上,剛好解決了固定與旋鈕柄長度不足的問題!
測試與調整
- 編碼器模組:用光華商場買的萬用板切割、鑽孔,再接上 2.54mm 杜邦接頭,就能插到樹莓派的擴充板進行測試。

- 混音器:假組合後發現耳機輸出孔位略有干涉,需要修正,但大致上位置正確。

- 旋鈕選配:
- 主旋鈕:直徑 30mm,高度 17mm
- 音量旋鈕:直徑 15mm,高度 17mm
- 全部選用 D 軸(比較少見,找了很久才買到合適的)

初期先用塑膠旋鈕湊合,等了兩週才從對岸買到 10mm D 軸鋁合金旋鈕,整體質感瞬間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