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元開了雜貨店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的家就是座落在六號兵營(彰化縣埤頭鄉和豐村埔尾基地,也就是現在的陸軍砲兵部隊測考中心)後面的一間小雜貨店。

    為什麼叫六號呢?時間回到1932~ 1942年的日治時期,日本在濁水溪浮覆地(俗稱溪底,約今日的埤頭、田尾、二林一帶,設置6個官營移民村,讓日本農民移居臺灣,並以一至十二號為組別,而我們村的編號是六號。

    老一輩的人都習慣以號來稱呼自己住的村莊,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六號自然而然就成了家鄉情感的代號。

 

    在1950年代相親是司空見慣的結婚管道,爸媽也不例外。爸爸是田尾海豐崙人,個性溫文儒雅,包容性高;媽媽是埤頭埔尾在地人,性子急,很有主見。透過相親結婚的他們,雖然個性南遠北轍,但有互補作用,也相互攜手奮鬥一生。

    當年結婚沒多久,爸爸就入伍當兵了。媽媽因為有一手車縫及做衣服的好技藝,就跟她的堂妹進入了埔尾基地六號兵營)工作,後來移出兵營,在村里繼續縫紉工作。成就以後在兵營旁邊開雜貨店的緣分。

    開雜貨店是緣分也是地緣。當年謀生不易,大舅說服外公把兵營後面靠飛機場旁的農地給媽媽耕種。爸媽又向二舅買了農地旁的一塊地,也就是雜貨店所在的地方。

雜貨店旁的我家農地

雜貨店旁的我家農地

小時候在古井旁洗澡

小時候在古井旁洗澡

爸爸退伍不久後,在1956年25歲那年,開起了雜貨店,做阿兵哥及村裡的生意。雜貨店的外觀,就跟那個年代的鄉下建築一樣,是俗稱的「竹管厝」。前方有2根柱子,屋身以大竹筒為主架構,厚竹條編織為牆面,再敷上土灰,旁邊挖了一口水井,四周圍了當年家家戶戶都有的竹籬笆。

1960年在原本的竹管厝旁,蓋了紅磚平房,也就是現在的雜貨店,爸爸還在牆上寫下落成日期,紀念雜貨店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紅磚平房是由做土水師的二舅,用一磚一瓦慢慢砌成的。紅磚屋有一個小閣樓,我們小時候常爬木樓梯上去玩,也透過小窗戶偷看來來去去的阿兵哥,也算是小樂趣。

    當時,雜貨店沿用了我阿公賣布的商號~源發商店。但這個名稱卻只在爸爸飲水思源的心情裡,及我們小孩看見源發商店店章的印象中,因為雜貨店從竹管厝到紅磚屋都沒有招牌。

後來蓋的紅磚屋半閣樓造型很特別

後來蓋的紅磚屋半閣樓造型很特別

媽媽回憶雜貨店剛開時說:「彼時陣干焦有600元現金,只能簡單割一點貨來賣。」所以,開張時只擺幾罐零嘴如柑仔糖、土豆之類的。

    溫文儒雅的爸爸大部分負責看店,精明能幹的媽媽則常常外出批貨。媽媽通常會騎著雙台腳踏車到北斗、永靖等地批貨;雙台腳踏車是1960年代做生意常用的載貨工具。媽媽雖然高,但很瘦,騎著雙台腳踏車載滿貨品很辛苦。當時的鄉村路都是泥地又小條,有時天黑路很暗,對一個年輕的婦女而言,甚是害怕。但為了家計,媽媽沒有喊苦及退縮,而且越做越多,越有幹勁。

    辛苦中,當然也有片刻的幸福時光,哥哥就常說:「很小的時候,媽媽騎腳踏車載著他,耳邊總是會輕聲響起,孤夜無伴守燈火,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沒出嫁,想著少年家……」媽媽愉悅地哼唱著<望春風>。

 小時候的雜貨店

媽媽與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合影

媽媽與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合影


1958至1964年,姐姐、哥哥、我和弟弟各隔2年相繼出生。家裡多了4個小孩,雜貨店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只要村民或阿兵哥要買什麼,爸媽就會輪流騎著腳踏車去北斗、永靖、田中批貨回來滿足大家需求,小至1元就能買10顆的糖果,大至一根根又長又筆直的甘蔗。

    因為做生意的關係,我們從小的生活就是熱熱鬧鬧的。姊姊1、2歲時,還曾被駐防的美國大兵抱上直升機玩。沒多久美軍撤離了兵營,聽村裡的人說美國大兵離開兵營前,把吃剩下的牛肉罐頭埋在兵營後面的農田裡,村民得知消息後都把它挖出來吃。可惜我還未出生,不知道美國罐頭是什麼滋味?

    

    當時我們年紀還很小時,也不知道大人的繁忙與煩惱。常常把兵營及飛機場當成玩樂的場域,度過很快樂及有趣的童年。而離家幾千里的外省阿兵哥有的把異鄉當故鄉,其中更有幾位我們稱呼伯伯的,常常在爸媽很忙時幫忙照顧我們,與我們建立很深的感情;有一位伯伯甚至在退伍後還保持數十年的往來。

    兵營來自各省的外省兵南腔北調,個個鄉音濃厚,爸媽也被訓練了一身聽功,並且學會了說國語。

 

 忙忙碌碌的生活

    1975年,我們4個兄弟姊妹慢慢長大。爸媽也更勤奮地經營雜貨店。除了旁邊的農田要耕種外,媽媽也接洗阿兵哥衣服的工作,還有車臂章、車布旗、修改衣服、賣冰、賣水果、賣檳榔、煮水餃、煮泡麵,樣樣都做。雜貨店已經不是一般的𥴊仔店了。

    當時阿兵哥常常到雜貨店喝酒吃宵夜。正值國三的哥哥除了要幫忙外,環境也吵吵鬧鬧的,沒甚麼時間讀書,就要利用深夜讀書。還好做生意的小孩有沒因為賣東西而荒廢學業,哥哥考進了台中第一志願的高中。

    媽媽則常常忙完白天的工作,晚上還要蹲在地上,刷洗一大堆的軍服。國一的我,不忍心看媽媽如此辛勞,也會拿起刷子幫忙刷洗。記憶中的國中對我而言,除了課業壓力很大外,有剩餘時間幾乎都在幫忙雜貨店,所以,青春的滋味是苦澀的。

    後來因為生意很好,競爭也來了。隔壁開了一家新雜貨店,還雇請年輕妹妹賣東西。當年正值春青年華、長得標緻、已有婚約的姐姐,被動加入了競爭行列。每當阿兵哥出來時,媽媽就會喊姊姊:「緊出來!緊出來!」。姊姊自然也不喜歡這樣的競爭模式。但是,這樣的日子並沒有很久,姊姊在1977年就遠嫁日本了。

    隔年我考上了彰化第一志願女中,因交通問題只能住宿學校。剛住校的第一周放假回家,馬上就吃了剛上市的蝦味先配汽水(蝦味先的宣傳吃法),家的味道與與感覺回來了,但卻只有短暫的假日時光。

    離鄉之愁總是重重的壓著我,第一次離家的我非常不習慣,大家一起睡大通鋪,晚上晚自習,每天都過著很有紀律的生活,這對於從小就很野放及自由的我來說,像個籠子罩住了我。

    三個月後我提出休學的想法,記得當時媽媽說了一句話:「我都能忍耐了。」可見父母也是非常想念在外的兒女。但當時的我一心只想離開睡醒讀書、讀完書睡覺的日子。

    休學後,雜貨店依舊忙得不可開交。我每天在賣東西、泡麵、準備重考中度過。休學的一年,不知泡了幾千碗的麵,在泡麵中考上了台中第一志願的商專,也開始了五專生活,以及每個假日、寒暑假都回家幫忙賣東西的日子。

 

冷清與熱鬧的日子

    1985年小孩相繼離鄉讀書、工作。爸媽依舊守著雜貨店,每天準時開門關門;陪伴他們的就是批貨、賣東西,以及阿兵哥上門的日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阿兵哥的生意也有時冷清、有時熱鬧。媽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真可惜!生意才好沒幾天,阿兵哥又要走了(3、4個月的定期移防)。」所以,農夫是看天吃飯,我家雜貨店卻是看阿兵哥吃飯。

雜貨店正面

雜貨店正面


1989年8 個月大的女兒送至六號請媽媽幫忙照顧。此時,雜貨店的生意稀稀落落。爸爸到附近新開的屠宰加工廠上班;因為日文聽、說都好,只要有日本廠商來視察,都會請爸爸幫忙做翻譯。而媽媽依舊守著雜貨店。

    女兒在雜貨店生活4年。懂事後,若有阿兵哥上門買東西,她都會很天真地說:「阿嬤,怎麼會有阿兵哥來我們家買東西?」天真無邪的一句話,道盡雜貨店生意的無奈。

    1999年雜貨店的春天又來了。海軍陸戰隊至兵營訓練,我家雜貨又迎來另一波生意高潮。阿兵哥在休息時間,常常在兵營圍牆內叫喊買東西;我家雜貨店與圍牆隔約2、3公尺,媽媽經常來回奔跑賣東西,跑了好幾個月,膝蓋都受不了,可見當時生意盛況。

    此時,也有星光部隊(新加坡軍隊)駐紮兵營。星光部隊有各色人種的軍人,也會到雜貨店買礦泉水,但會說:「太貴了,可以算便宜一點嗎?」向一家小雜貨店殺價,也算特別。

    10年前已屆80高齡的爸媽逐漸將店交由弟弟經營。但媽媽依舊在早上7點會叫喊爸爸:「緊去開門!有人欲買物仔。」60幾年來天天開門做生意,已成一種無法改變的生活慣性,爸媽辛苦一輩子,還是無法放下雜貨店。

爸爸80幾歲時還依舊看店做生意

爸爸80幾歲時還依舊看店做生意

此時,弟弟也將雜貨店販賣的版圖跨過了門前的小路,開始送貨到營區的5、6個角落定點;也應阿兵哥需求,除了賣飲料也賣滷味。直至2014年營區改建,暫時沒有阿兵哥進駐,變成做建築工人的生意。弟弟除了送貨到工地,工人中午也會到雜貨店吃炒飯、滷味、蛋花湯。我家雜貨店快變成小吃店了。爸媽依舊在店裡幫忙,但年歲已高有時也力不從心。

改建後的陸軍砲兵部隊測考中心

改建後的陸軍砲兵部隊測考中心

2018年營區改建完工後沒多久,遇到COVID-19疫情,兵營有段時間成為防疫旅館,新穎的營區空蕩蕩的,只有幾位阿兵哥留守。疫情後阿兵哥進駐,但規定只能從大門進出,位在後門的我家雜貨店,自然而然又進入了沉寂。

    沒有阿兵哥買東西的雜貨店,就像一般座落在鄉間的小雜貨店一樣,村民會來買個煙、買個酒、買個日常用品;也有人喜歡坐在店門前喝個小酒,享受寧靜的時光。時間會改變一切,一切在未來還會一樣嗎?

 歲月像一首歌

raw-image


68年來,爸媽曾經度過生意很好的歲月;度過被眼紅找麻煩的歲月;度過競爭激烈的歲月;度過沒有阿兵哥冷清的歲月;度過兵營改建,專做工人生意的歲月……

    歲月像一首歌,一首旋律時而輕快、時而低沉、時而澎湃,很複雜、很難唱的歌。

    溫文儒雅不與人爭的爸爸、要做生意又要照顧4個小孩的媽媽,是如何度過這幾十年來風風雨雨的歲月?如何吟唱自己的人生?(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來說故事
12會員
8內容數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有時候你是主角,有時候是配角。 但不論劇情如何, 只能一直演下去,直到下舞台的那天。 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春夏秋冬、繁花枯枝 親情愛情、青春歲老 不管有沒有掌聲,劇情依舊發展。 雖說:演戲空,看戲憨。 但人生短短數十載春秋, 就好好演一回,隨意看一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之前到埔里要下來愛蘭交流道時,等紅燈時就看到路的對面正在大興土木,知道有一個景點即將開放。 . 在昨天(8/1)開幕了,名為:日月町複合式商場 . 從我的圖之左邊開始介紹 1.我車停在最左邊台14號的的路邊。走過來就看到WC,很乾淨。就是商場的開始了。 2.同時也會看到有一個「農
Thumbnail
之前到埔里要下來愛蘭交流道時,等紅燈時就看到路的對面正在大興土木,知道有一個景點即將開放。 . 在昨天(8/1)開幕了,名為:日月町複合式商場 . 從我的圖之左邊開始介紹 1.我車停在最左邊台14號的的路邊。走過來就看到WC,很乾淨。就是商場的開始了。 2.同時也會看到有一個「農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總是覺得走起路來怪怪的 成長的地方-麟洛田中村,田中村分為上竹架和下竹架,日據時代與上竹架、下竹架、田心、田道稱為下四庄。外祖父在田中村的重要據點三叉路口,開了《潤財雜貨店》,倚著外祖父的店,母親開了一家裁縫店
Thumbnail
從大豹溪走台7乙接台3回北,這匯入銜接前500米左側就看到學校。這邊是上坡路,一層樓高的駁崁上遠遠就看到數株大王椰子在招搖著,我心底歡喜道: 「又有小學了!」 古樸的水泥框白瓶干的圍牆,一路延伸往前,紅磚校舍漸次在樹稍縫隙間分明起來。再前就看到階梯上的校門,雙柱單進,雙柱上有半圓虹桿,桿上鐵
Thumbnail
從大豹溪走台7乙接台3回北,這匯入銜接前500米左側就看到學校。這邊是上坡路,一層樓高的駁崁上遠遠就看到數株大王椰子在招搖著,我心底歡喜道: 「又有小學了!」 古樸的水泥框白瓶干的圍牆,一路延伸往前,紅磚校舍漸次在樹稍縫隙間分明起來。再前就看到階梯上的校門,雙柱單進,雙柱上有半圓虹桿,桿上鐵
Thumbnail
4/4~4/6 彰化 漢寶園休閒農場 方格子第三露 露營流水帳又來了XD
Thumbnail
4/4~4/6 彰化 漢寶園休閒農場 方格子第三露 露營流水帳又來了XD
Thumbnail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為全臺灣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最完整的日式軍官宿舍建築群,落成時間橫跨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有遺構公園和宿舍商店三區,日式歷史建築結合藝術裝置,文創新生,適合家庭、情侶、朋友前往的景點!
Thumbnail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為全臺灣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最完整的日式軍官宿舍建築群,落成時間橫跨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有遺構公園和宿舍商店三區,日式歷史建築結合藝術裝置,文創新生,適合家庭、情侶、朋友前往的景點!
Thumbnail
1.約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日治時期帝國糖製株式會社住宿空間,之後做為中壢農村國民學校教師宿舍,二戰後為公教人員住所。附近為蔗苗種植、中壢農村國民學校實習地及軍馬養育。 2.2018年登錄歷史建築,2020年完成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2021年完成規劃設計。 3.設計暨修復約2
Thumbnail
1.約建於1930年代,前身為日治時期帝國糖製株式會社住宿空間,之後做為中壢農村國民學校教師宿舍,二戰後為公教人員住所。附近為蔗苗種植、中壢農村國民學校實習地及軍馬養育。 2.2018年登錄歷史建築,2020年完成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2021年完成規劃設計。 3.設計暨修復約2
Thumbnail
臨近堀江商場、位在過去最熱鬧的五福四路上,有棟物樓透天厝將梯間外推,引入更多自然光源;像是舞台劇場的幕簾,當拉開這層層序幕、仿若有無數昔日記憶湧出,時間斑駁痕跡刻印其上,這幢有趣又低調的五樓透天厝,曾是「正美禮服」舊址、現在是「叁捌地方生活」團隊的工作場域。
Thumbnail
臨近堀江商場、位在過去最熱鬧的五福四路上,有棟物樓透天厝將梯間外推,引入更多自然光源;像是舞台劇場的幕簾,當拉開這層層序幕、仿若有無數昔日記憶湧出,時間斑駁痕跡刻印其上,這幢有趣又低調的五樓透天厝,曾是「正美禮服」舊址、現在是「叁捌地方生活」團隊的工作場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