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菁華開示 - 念佛如理如法就是無上深妙禪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所以坐禪這個坐不一定是指打坐,是取這個字的意思,坐是什麼?坐是不動,坐在這裡就不動了。不是身不動,身都不是我,它動不動有什麼關係?重要是心不動。所以大乘經裡常講「行住坐臥皆是禪」,你走著,住是站著,坐著,躺在床上睡著,全是禪,心不動,心住在一個境界上。


我們今天坐禪,就是心住在阿彌陀佛上,行住坐臥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在禪定當中。這個禪,釋迦牟尼佛讚歎,在《大集經》上,佛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禪在大乘,一般說比別的法門都高一等,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比禪又要高一等。


「具曰禪那」,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就用這禪字,意思是「靜慮」,靜是清淨心,制心一處這是靜,所以它是止;慮,它是觀。他的心不是死的、不是空的,他有境界,你就守住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人境界,就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切時一切處,你念念守住這句名號,不允許任何雜念夾雜在裡頭,你念佛功夫就成就,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保證,決定得生。這個時候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叫會念。


大多數人不會念,口裡念佛,還有很多很多的雜念在裡頭,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壞了,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認為我是念佛人,我天天念佛,我每天念佛多少萬聲。不曉得多少萬聲裡頭有懷疑、有夾雜,破壞了,那種念佛就不是禪。


如果念佛專注這一念,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是禪,那種念佛就是世尊所講的無上深妙禪。所以要懂得禪的意思。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是修禪,就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修靜慮、修思惟修,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都能得禪定,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修學就有難易的差別,許多差別。


阿彌陀佛為普度眾生,他提出一種方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容易、簡單,什麼人都能修,而且無比的殊勝,只要如法,如理如法它就是無上深妙禪。如果念佛夾雜那就不是禪,禪裡面不許夾雜、不許懷疑。不懷疑、不夾雜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的一心就住在名號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788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10/26
以不同的教法譬喻,引導入佛境   譬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的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佛陀說法,巧用譬喻,大小乘經論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的重點。而「譬喻」是《法華經》教說的生命,一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之中,可以說一半以上是「譬喻」。   《法華經》中,佛陀因應眾生根機,施以
Thumbnail
2025/10/26
以不同的教法譬喻,引導入佛境   譬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的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佛陀說法,巧用譬喻,大小乘經論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的重點。而「譬喻」是《法華經》教說的生命,一部經共七卷二十八品之中,可以說一半以上是「譬喻」。   《法華經》中,佛陀因應眾生根機,施以
Thumbnail
2025/10/25
佛教我們發心,從哪裡起?從放下。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痴慢、懷疑,這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財色名利,你才能入門,你才能夠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面所說的斷惡修善,這才談得上積功累德。功德的累積就實至名歸,你不需要求,它來了,沒有求富貴,富貴來了;沒有求地位,地位來了;沒有求名利,名利也來了
Thumbnail
2025/10/25
佛教我們發心,從哪裡起?從放下。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痴慢、懷疑,這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財色名利,你才能入門,你才能夠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面所說的斷惡修善,這才談得上積功累德。功德的累積就實至名歸,你不需要求,它來了,沒有求富貴,富貴來了;沒有求地位,地位來了;沒有求名利,名利也來了
Thumbnail
2025/10/23
這世界上無論好和不好,都是教人覺悟。好,就是教你覺悟好的地方;不好,就是教你覺悟不好的地方。好和不好都能覺悟,便沒有問題了。 若好的不覺悟,便執著在這個好上;不好的不覺悟,便執著在一個不好上。無論執著「好」或「不好」,都是一種執著,有這種執著,在道業上就不能有所成就。必須要把好和不好的都看
Thumbnail
2025/10/23
這世界上無論好和不好,都是教人覺悟。好,就是教你覺悟好的地方;不好,就是教你覺悟不好的地方。好和不好都能覺悟,便沒有問題了。 若好的不覺悟,便執著在這個好上;不好的不覺悟,便執著在一個不好上。無論執著「好」或「不好」,都是一種執著,有這種執著,在道業上就不能有所成就。必須要把好和不好的都看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