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熱愛海洋的潛水員來說,每一次的下潛都是一場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而台灣綠島,這座太平洋上的翠綠明珠,不僅以其清澈海水與豐富珊瑚礁生態聞名,更有一處讓國內外潛者趨之若鶩的傳奇潛點——「鋼鐵礁」。此行,我們將訓練場景從平靜的泳池移地至這片充滿生命力的湛藍深海,親身體驗鋼鐵礁的震撼,並一探其背後的動人故事。
鋼鐵之心的溫柔重生:鋼鐵礁的由來
在碧波之下,雄偉的鋼鐵礁並非渾然天成的海底奇景。它的誕生,源於一項為了海洋生態復育的美好計畫。時間回溯至西元2004年,當時的漁業署為了增進海洋生物的繁殖與棲息環境,特意在綠島南側,介於龜灣與大白沙之間,距離馬蹄橋外海約250公尺、水深約31米的砂質海床上,投放了四座由鋼鐵框架打造而成的人工魚礁。這四座長寬各約10公尺的鋼鐵結構,以品字形排列,礁頂約在24米深度,礁底則穩穩座落於30米處。此處恰好是溫暖的黑潮洋流必經之地,豐沛的營養鹽吸引了無數海洋生物。歲月悠悠,冰冷的鋼鐵骨架逐漸被五顏六色的珊瑚與海綿溫柔覆蓋,成為一座生機盎然的海底宮殿,不僅成功地為魚群創造了庇護所,更意外地為潛水員們開闢了一處世界級的潛水天堂。
移地訓練日誌:與燕魚共舞的深潛體驗
告別了熟悉的岸潛點,我們搭上潛水船,向著這片令人期待已久的海域前進。對於許多潛水員而言,鋼鐵礁是進階開放水域(AOW)潛水員的絕佳訓練場域,其深度與可能遇到的洋流,都考驗著潛水員的中性浮力、氣體管理與深潛應變能力。
行前簡報與準備
在船上,教練詳細地說明了本次的潛水計畫。由於鋼鐵礁深度較大(頂端約24m / 底部30m),我們需時刻注意潛水電腦錶的免減壓極限(NDL),並規劃好下潛、停留與上升的每一個細節。檢查好裝備,以跨步式入水,清澈的海水瞬間擁抱全身,能見度輕易地超過20米,陽光穿透水層,形成一道道夢幻的耶穌光,指引著我們通往深藍的道路。
下潛!拜訪海底的明星
沿著下潛繩緩緩下潛,當深度來到約15米時,一群身影優雅的「房客」早已前來迎接。牠們就是鋼鐵礁的超級明星——尖翅燕魚(Longfin Batfish)。成群結隊的燕魚身形扁平,背鰭與臀鰭延長,姿態雍容,絲毫不畏懼潛水員的存在。牠們好奇地在我們身邊盤旋環繞,彷彿在說:「歡迎來到我們的家!」與這群溫馴的海中舞者共游,是拜訪鋼鐵礁最難忘的體驗之一。
探索鋼鐵宮殿
當巨大的鋼鐵結構映入眼簾,那份震撼難以言喻。原本應是冰冷生硬的人造物,此刻已被珊瑚、海扇妝點得絢麗多彩,無數的擬羊魚、烏尾冬等魚群在其間穿梭嬉戲,形成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壯闊景象。我們在礁頂與礁底之間緩慢巡航,仔細觀察附著在結構上的各種微小生物,每一個角落都藏著驚喜。偶爾,還能瞥見害羞的海龜從旁悠然游過,或是色彩斑斕的鸚哥魚正在啃食珊瑚。
在這座垂直的立體迷宮中進行中性浮力訓練,感受身體在水中最細微的平衡變化,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當我們懸浮在礁石旁,被成千上萬的生命所包圍,深深感受到人類為海洋付出的努力,最終將以最美的方式回饋給我們。
安全上升,滿載而歸
隨著潛水電腦錶的提示,我們結束了在海底宮殿的探險,按照計畫進行五米三分鐘的安全停留。上升過程中,回望那逐漸縮小的鋼鐵礁,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激。回到水面,摘下面鏡,綠島的青翠山巒與湛藍天空依舊,而那片深海中的奇遇,已化為心中最深刻的藍色印記。
此次的鋼鐵礁移地訓練,不僅是一次潛水技巧的磨練,更是一堂深刻的海洋教育課。它讓我們見證了人工魚礁如何成功轉化為生意盎然的生態系統,也讓我們明白,當人類以謙卑與善意對待海洋,大海終將回報以最超乎想像的奇蹟。如果你已是進階潛水員,下一次來到綠島,千萬別錯過這座由鋼鐵與生命共同打造的海底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