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俗稱大摩),這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華爾街銀行,在 2025 年 10 月宣布,向所有財富管理客戶開放加密基金。這項消息表面上看只是能買比特幣基金,但本質上,它標誌著傳統金融與數位資產關係的根本轉變:銀行不再抗拒加密貨幣,而是開始學會吸收它。
金融體系的態度轉折

摩根士丹利的這一步,出現在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歐盟的 MiCA 法規剛剛生效,明確規範穩定幣與加密資產的合規框架;美國的監管也開始鬆動,允許銀行在特定條件下涉入數位資產管理。在這個背景下,摩根士丹利選擇以加密基金,而非直接交易服務切入。基金初期規模約 3300 萬美元,涵蓋 Bitcoin 與 Ethereum,並交由受監管的基金管理人與第三方託管機構處理。這樣的設計讓客戶能在熟悉的銀行體系中安全接觸新資產類別,而不必冒直接交易的風險。
摩根士丹利讓比特幣變成理財產品

渣打聚焦市場交易、Sygnum 專注數位銀行、摩根士丹利走向制度整合。
全球銀行採用加密資產的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典型路線

摩根士丹利的本質不是交易平台,而是信任建構者。它讓富裕客戶能在傳統的資產配置架構中擁有加密曝險,就像配置黃金或新興市場基金一樣。 在內部邏輯上
它不是要賺幣圈的錢,而是要防止資金外流到幣圈。
對銀行而言,這是一種防守性的創新。當客戶開始質疑傳統資產報酬並尋求新型報酬來源時,摩根士丹利的做法是把新的世界搬回舊的體系裡。
這種制度內吸納策略,也讓監管機構更容易接受。SEC 與 FINRA 對基金架構有明確規範,銀行能透過合規產品合法提供加密曝險,而不必直接接觸交易與錢包風險。
相較之下,渣打銀行在 2025 年 7 月推出的現貨交易服務,針對的是機構級客戶,強調市場流動性與結算效率;Sygnum 則早已讓客戶可直接在銀行帳戶中持有、質押、放貸加密資產,是全面加密銀行的典範。三者的分歧反映了各自的價值觀:
- 渣打:相信市場的效率
- Sygnum:相信區塊鏈的技術
- 摩根士丹利:相信信任的制度
而這三種信仰,正構成金融數位化的三條主線:基礎設施化、銀行化、制度化。
信任的再定義
當銀行開始將比特幣與以太坊納入投資組合,市場的邏輯正在改寫。這不只是金融科技的進步,更是一種信任轉移的現象。 過去,人們信任銀行帳戶;如今,人們開始信任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協議。
摩根士丹利的選擇,是在這兩種信任之間搭橋。它既不全盤擁抱加密,也不再抗拒,而是在制度邊界內重建平衡。 這也是為什麼,它的策略比任何交易所都更具象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