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台灣樟之細路協會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於2024年5月10日正式成立,象徵著Raknus Selu 樟之細路國家綠道正式邁向以民間社區為主體、長距離步道永續經營的新階段。我們由沿線九個工作站——龍潭、關西古道、大隘、三灣、獅潭、薑麻園、老官路、卓蘭、東勢——共同發起,匯聚來自不同地方的力量,正式啟動協會的營運工作。
成立大會選在日治時期樟腦精製工廠舊址——現為台灣博物館南門館舉辦,在客家委員會的見證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支持下,象徵著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已成功轉化為由下而上的社區實踐。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也將成為全台第一個以長距離步道營運維護為標的、由民間主導的人民團體,標誌著台灣步道發展的新里程碑。

▲工作站帶來了樟之細路沿線的特色商品,展現沿線豐富的物產。
連接社區與自然、歷史與未來的重要文化資產
樟之細路全長230公里,北起桃園龍潭,南至台中東勢,跨越桃園、新竹、苗栗與台中四縣市。這條路並非單一路徑,而是昔日先民因開採樟腦、開墾土地、種茶貿易、防禦撫墾等不同歷史階段逐步開闢出的通道。如今我們以歷史為基礎,將這些「細路」串連起來,重新賦予它現代的意義,成為連接社區與自然、歷史與未來的重要文化資產。
從中央發起到公私協力的民間志業
2016年起,客家委員會提出以古道串連台三線沿線客庄的構想。
2017年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攜手,開始路線規劃、整備與命名工程。Raknus Selu 為樟之細路的國際名稱,源自賽夏族與泰雅族對「樟腦」的稱呼,並融合客語中「小路」之音,象徵著族群共構與文化交融。
2018年,樟之細路被納入國發會「國家綠道」計畫,並與韓國濟州偶來小路締結為友誼步道,開啟國際交流。疫情期間,國人無法出國,樟之細路反成健行熱點;隨後更吸引來自日本、韓國、瑞士、德國的國際行者,親身體驗台灣客庄文化與在地生活。
地方參與自主維護經營協會誕生
2022年開始,沿線社區在千里步道協會與客委會輔導下,成立九個工作站,進行分段養護、解說培訓、整合食宿接駁資源,逐步形成橫跨行政區的合作網絡。這些工作站自發組織、互助協調。
終於在2024年集結成「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以協會為平台,邁向更有組織的永續發展。
協會將肩負以下重要任務:
- 規劃與維護全線步道
- 整合在地導覽、食宿、交通資源
- 舉辦活動推廣Raknus Selu品牌
- 持續進行國際友誼步道交流
- 建立公私協力的永續營運機制

▲開場由客家歌手劉慧卿與陳板老師聯袂帶來「日仔恁靚」為樟之細路獻上祝福。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致詞。

▲樟之細路工作站代表彭宏源致詞。

▲古道作家劉克襄致詞。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致詞。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致詞。

▲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致詞。
一條路,連結的不只是地方,也是族群與歷史
樟之細路催生者也是客家委員會前主任委員楊長鎮表示,樟之細路見證了客家人與土地的共生歷程,未來將持續支持協會發展,協助社區走向自主管理,讓「政府的計畫」成為「地方的志業」。
如今,這股社區自主的能量凝聚成「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以集體治理的方式共同維繫步道的永續經營,協會首任理事長彭宏源表示,許多古道曾被荒煙蔓草掩沒,如今能重現,是靠著地方耆老、志工與社區夥伴長期努力的成果。「愛這塊土地,始於足下」,協會期盼更多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族群朋友一起加入,讓樟之細路成為連結人與土地的生命之路。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認為,樟之細路讓客家人重新在土地上紮根,讓「山路」成為「人文之路」。
作家劉克襄形容:「百年前的道路是防禦之路,百年後的樟之細路是友好之路。」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也指出,這條曾是「噤聲之界」的路,如今成為族群和解的象徵,期待更多原住民族夥伴共同參與維運。
「樟之細路」所代表的,不僅是一條路徑,更是族群互動的歷史軌跡。這裡曾是原住民族與漢人開墾交界之地、文化衝突與和解的場域。從百年前的伐樟、設隘、運茶,到今日的健行與交流,我們走的,不只是風景,更是歷史與未來,我們感謝地方耆老提供口述歷史,也感謝每一位參與過修復、除草、勘查的夥伴,是這群人一起走這條長路,讓古道再現、文化重生。
展望未來:從台灣出發,走向世界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於2024年6月1日(台灣步道日)舉辦首次「樟之細路徒步嘉年華」,開啟與民眾的深度互動。也於11月赴韓國濟州參與偶來步道嘉年華,並開始接待來自日本九州偶來、澳洲比布蒙步道等國際夥伴。
2024年11月19日樟之細路國家綠道與澳洲比布蒙步道進行國際友誼步道合作備忘錄簽署。
2025年10月27日將接待來自「韓國步道聯盟」、「韓國偶來基金會」、「日本九州偶來步道」參與「第二屆樟之細路徒步嘉年華」。
未來我們將在「亞洲步道聯盟秘書處」(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下積極參與全球長距離步道網絡,並學習國際成熟經驗,建立以在地社區為主體、公私協力的永續經營模式。

▲啟動儀式─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協會成立。

▲感謝所有與會及在沿線繼續守護樟之細路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