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就職演說宣示「在火星插上國旗」,表明將擴大太空領域發展。大國太空競賽源於「冷戰時期」,當時美、蘇皆認為洲際飛彈若能事先於太空中偵測,便有先發制人的優勢。在發展太空武器中,也包括反衛星武器(ASAT),亦即透過機載向外太空發射飛彈摧毀敵軍衛星,美、蘇兩國為全球發展衛星與反衛星武器的先驅,在冷戰2.0的現今,美、俄與中共再度競逐太空領域,尤其中共被美國列為「秩序挑戰者」,對國際情勢威脅甚鉅。
美、蘇發展反衛星武器
蘇、聯於1957年10月成功發射衛星,開啟美蘇太空競賽。美國於1960至1970年代開發「大膽獵戶座」(Bold Orion)反衛星武器,蘇聯也成功開發出KE-ASAT系統作為回應。1985年美軍研發ASM-135反衛星飛彈,可由F-15A戰機攜帶,主要攻擊目標為「低軌道高度」的蘇聯偵察衛星及洲際彈道飛彈,作戰高度約400至480公里,作戰上限約563公里,飛行速度為12馬赫,是全球第一款反衛星飛彈,但隨著冷戰結束,該飛彈後續測試及生產也隨之暫停。
冷戰於90年代結束,雖然美國終止80年代的「星戰計畫」,但進入21世紀,美軍除積極開發相關偵測設備外,也持續進行反衛星飛彈的研發,以現有的裝備研改、測試,2018年美軍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間諜衛星,由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發射「標準3型」(SM-3)防空飛彈,成功擊落重達2.3公噸的間諜衛星,雖然SM-3最初的研發並非反衛星,但配合神盾雷達系統,反而成為一款具有「反低軌衛星」能力的飛彈。
反衛星武器雖具威脅性,但高昂的成本是其限制,當面對數量龐大、造價較低的小型衛星時,不見得符合效益。例如SpaceX的「星鏈」,便是以量大、體積小的低軌衛星提供通訊服務;美軍開始和民間合作,透過小型衛星補強GPS訊號較弱的地形與死角。跟政府相比,民間企業有獲利壓力,可加快研發、迭代速度,公私協作成為西方應對太空戰的新戰略。
歐盟投資多軌衛星系統
歐洲國家在衛星發展規模上雖無法與美、俄相比,但基於通訊安全、基礎設施的穩定,歐洲議會於2023年提出《衛星構成之韌性、互聯及安全基礎設施》多軌衛星星座系統計畫(IRIS²),投資超過30億歐元,預計2027年正式營運,於2030年全面啟用。歐盟希望將IRIS²打造成能與星鏈、亞馬遜公司的古柏計畫(Project Kuiper)等衛星通訊服務相同功能的衛星網路。
實際上,IRIS²計畫將部署不同軌道的衛星系統,除了提供商業通訊外,面對氣候變遷加遽及地緣政治衝突,歐洲認為需要一套更安全、穩定的衛星系統,預計未來部署更多的低軌道、中地球軌道、地球同步軌道等衛星,數量將高達170餘顆,涵蓋公私部門的應用、民眾的日常使用及資訊安全的保障。
俄中挑戰太空秩序
2018年川普首次當選美國總統後,逐步開啟美、「中」冷戰2.0的國際政治架構,在此局勢中,美國指出俄羅斯、中共正快速侵蝕現有的國際秩序,包括國際組織規範、國際經貿規則及敏感的軍武競爭,俄、「中」不顧國際規範,以及忽略90年代冷戰結束後的穩定體系。俄、「中」、歐美兩大陣營在新太空競賽中對抗態勢明顯,俄「中」意圖透過反衛星武器、增加衛星數量來反制歐美,例如中共當初開發北斗系統,就是為在軍事上不受制美方的GPS。
面對俄、「中」威脅,歐美也須強化反制,例如提升GPS抗干擾能力,還須增加備援機制。尤其近來中共持續發射偵察衛星,用來偵測美軍的動態,並藉機挑戰印太地區的穩定,同時藉由北斗衛星系統發展出另一套有別於歐美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中共利用商用衛星的名義,以及軍民融合( CMF)的軍工產業強化自身國防力量,試圖削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體制、秩序、科技。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長警告,中共目前擁有超過470枚情報衛星,能構成完美的太空擊殺網,其平均每年發射超過100枚衛星,其中半數以上皆為太空作戰衛星,在意圖及政策不明的狀態下,對於美國現有的衛星實力已構成威脅與挑戰。
俄羅斯目前軍力雖已非昔日蘇聯,但持續軍備發展,除開發大量傳統武力,正進行測試、部署相關太空作戰衛星,且許多作戰衛星與高能量的雷射武器有所關聯。已測試或部署可破壞美國太空設備的陸基高能雷射、反衛星飛彈或機動衛星系統。目前俄國正研發可大範圍摧毀商用與軍用軌道衛星的太空核武器。蒲亭在發動烏克蘭戰爭的前1小時,癱瘓與衛星通訊網相連的烏克蘭網際網路,在開戰的最初關鍵時刻破壞基輔指管能力,為之後的入侵創造有利條件即是證明。2024上半年,俄羅斯發射聯合號火箭,將9枚衛星發射至低地軌道,但其中1枚衛星試圖靠近美國的觀測衛星,因意圖未明,使美軍高層格外重視。
軍民兩用科技成競爭焦點
在烏俄戰場,《華盛頓郵報》曾揭露,許多仰賴GPS導航的西方現代武器,因遭俄羅斯干擾,命中率大幅下降。例如M982神劍(Excalibur)155公厘導引砲彈,最初命中率超過50%,但接下來數月內降至不到10%,在美國停止交付前,烏軍已暫停使用。
美國太空軍目前仍仰賴大型昂貴的衛星執行飛彈預警任務,新戰略逐漸演變為在低軌道部署大量小型衛星。美國太空發展局已發射8枚低軌道飛彈追蹤衛星,太空系統司令部擬於2026年發射首枚中地球軌道衛星。太空軍短期內正與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合作,打造5枚抗輻射的下一代紅外線衛星,用於偵測極音速武器,以取代現有的舊型紅外線系統。
太空已被視為發生第一擊的未來戰場,除造成太空軍事化持續加深,軍民兩用科技也將成為競爭焦點。隨著中共擴張、烏俄戰爭等因素,美國及歐洲意識到該危機已威脅到目前的全球體系,相繼投入更多衛星及反衛星系統的開發,在兼顧大國利益、區域和平與穩定、國際人權的原則下,持續投入更多的資金與技術於該領域,制衡俄、「中」兩國的太空力量,強化全球地緣政治的安全保障。同時積極布局太空,加速研發太空軍備的腳步,充分發展太空作戰技術,掌握戰場綜合資訊控制權,從而取得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優勢。
【軍事論壇】歐美強化衛星設備 鞏固太空優勢 | 論壇 - 軍事論壇 - 【軍事論壇】歐美強化衛星設備 鞏固太空優勢 - 青年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