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破裂手術後的心路歷程:從「忘記走路」、「無法排尿」到「排便困難」的真實紀錄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在上一篇文章《當「高燒」遇上腰痛:我從癱瘓邊緣被救回的椎間盤破裂緊急手術全紀錄》中,我分享了我長期腰痛,就醫卻屢屢被忽視,長久硬撐卻突然惡化成椎間盤破裂須接受緊急手術,從癱瘓邊緣被救回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來敘述我開刀後的故事。


術後的神奇變化:身體的痛痛飛走了

首先是開完刀的當天,我就馬上感覺到身體恢復的差異了!

在開刀前我的雙腳腳踝及腳趾是幾乎沒有力氣、無法動彈的,開完刀請醒後,我可以活動的力氣和彎曲的幅度就已經大幅提升很多,這是開完刀的當下最開心的事情!

而因為腰部劇痛,已經好一陣子都睡不好的我,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正在手術期間的那將近 8 個小時,真的是我那段時間睡得最沉穩的一次(接受全身麻醉沒睡著好像也挺驚悚XD)。

開完刀感覺原本緊繃的坐骨神經全部都鬆開了,腰也完全不再疼痛了。我難得重新感覺到躺床是一件輕鬆舒服的事情,可以好好的躺著休息,但心裡很害怕我的背部是不是有很大的傷口,一直害怕麻醉退掉後傷口會劇痛,沒想到手術完的整個康復期間,我的開刀的腰部和傷口都完全不會痛。


開完刀的傷口

開完刀的傷口


術後第一難關:從「站起來」的心魔,到「忘記走路」的殘酷現實

手術後的我,雖然感覺到神經鬆開的舒暢,但真正的挑戰,是從「下床」這一刻才開始。

由於手術後非常虛弱,又因為當時我以為我的雙腿會麻痹是因為我一直側睡才導致的,所以手術完我完全不敢側睡,也沒有力氣可以翻面側睡。這樣的情況下讓手術後躺在床上整整 12 小時的我,已經躺到全身痠痛,無論如何左右稍微活動,都無法緩解這種躺久了全身不舒服的感覺。

這是一場身體與心魔的劇烈拉扯。當時友人來探望,他覺得我不能再一直躺下去,怕我躺得越久,對於起身走路就會更加恐懼,於是半鼓勵半逼迫地要我嘗試起身下床活動。

我雖然也很想下床活動伸展筋骨,但對於一個剛經歷全身麻醉大手術、還非常虛弱的我來說,心裡充滿了無邊的恐懼。我術前就已幾乎無法行走,我根本不知道手術後,我「還能不能」站起來?

我拖著虛弱的身體,先翻向側面,再準備慢慢坐起身。奇妙的是,這個過程裡,身體的傷口明明不會真的痛,但我的大腦卻會自動「補充痛覺」,讓我自己以為我很痛。我一邊在跟這個心魔對抗,拼命告訴自己「沒事的,我不會痛」,一邊卻還是忍不住害怕地哭著坐起身,才終於完成這微小的第一步。

接著,是慌忙又不熟悉地嘗試穿上背架。就在我剛穿好、扶著床沿準備站起來的那一刻,剛好醫生和我的媽媽、妹妹都來了!當我真的站起來時,眾人面對我術後突然下床成功的景象,全都又驚喜又激動。

我心裡也非常雀躍,我成功跨過術後第一個門檻了!而且站起來的瞬間,我真的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鬆——腰部開刀的地方和傷口完全不會痛,我重獲一個舒服的身體了!

但這份喜悅沒有持續太久。我很快發現,雖然腰不痛了,但我的左腳麻痺和異物感還是存在,我仍必須扶著床沿或需要人攙扶。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我好像......「忘記」該如何正常走路了。


走路的重新學習:當本能成為挑戰

很多人應該很難想像「忘記走路」是怎麼一回事。在整個復健過程中,我一直很困惑,正常來說,走路和大小便不都是最稀鬆平常、不需要額外學習的生活技能嗎?怎麼一夕之間,這些對我來說都變成了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完成的難關?

我一方面在心裡為此難過挫折,另一方面又必須提起精神,面對緊接而來的復健。在住院的那一個禮拜,我的每日功課,就是在病房外的走廊練習走路。

這才是我真正痛苦的開始。因為左腳的神經受損,我根本無法好好抬起腳,只能「拖」著我的左腳一跛一跛地前進。也因為左腳無力,我本能地把所有重心都放到右側身體,深怕重心一改變我就會跌倒。神經壓迫受損的後遺症,讓我每走一點點路,腳就會開始抽筋並伴隨劇烈疼痛。

於是,術後的我雖然勉強算得上「可以走路」,但「走路」這件事,對當時的我來說,不再是本能,而是充滿了恐懼、痛苦、與挫折的艱鉅挑戰。


術後練習走路的我,因為左邊無力所以需要扶著一個東西。

術後練習走路的我,因為左邊無力所以需要扶著一個東西。


術後第二難關:膀胱「失能」與終生導尿的恐懼

克服了站立的心魔,我原以為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沒想到下一個挑戰,是來自一個我從未想過的「本能」——排尿。

因為手術,我被推出恢復室時就已經插著尿管,這讓虛弱的我完全不需要煩惱上廁所的問題。

術後隔天,就在我還努力在「如何重新學會走路」的基本問題時,主治醫生來探望時,帶來了他眼中的「好消息」,他說:「好,你可以下床走動,那如果拔掉尿管可以順利上廁所,那就可以出院了。」 我當時還天真地想,出院的條件那麼簡單嘛?上個廁所有什麼難的?

沒想到,是真的很難!當護理師替我拔掉尿管一陣子後,尿意襲來,我坐到馬桶上,無論如何使勁,都完全無法排出一點尿液。我心裡錯愕極了,那種感覺非常複雜:一方面是有尿意卻解不出來的焦急與不適;另一方面是「我竟然連尿尿都不會了」的強烈挫敗感;而最後,是當我不得不請護理師來幫忙導尿時,那股淹沒一切的羞恥感。拔尿管的當天,我還必須嚴格控制喝水量並記錄排尿量。在經歷了導尿的尷尬後,我幾乎一整天都不敢喝水,深怕再次面對那種窘境。直到晚上,為了讓我好好休息,護理師還是幫我重新插上了尿管。在那一刻,我才終於結束了一整天的恐懼,可以暫時不用再嘗試排尿了。


我後來清楚地意識到,醫生和病人之間對出院的標準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對醫生來說,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已經移除,骨釘也打好了,「手術」這個任務已經圓滿達成。

但對我來說,我無法行走、更是無法自理大小便,我根本不是一個「準備好回家」的病人,我心中充滿各種恐懼。

於是在拔除尿管、自行排尿失敗,醫生又再度來探望我的時候,我告訴醫生:「我現在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回家後沒有護理師的專業協助,也沒有醫院的無障礙設施,我深怕自己不但無法進步,反而會容易因為跌倒或其他照護處理不當而引發更嚴重的其他病情。我沒辦法「回家休養」,我需要「留院觀察及復健」,我沒辦法出院。」。在我的堅持下,醫生同意了我的請求,讓我從「神經外科」轉為「復健科」並繼續住院。

很快地,我的狀況轉由復健科接手。復健科醫生幫我安排了一項我前所未聞的檢查——「尿路動力學測試」。幾位實習醫師先幫我把膀胱的尿液導流乾淨,接著再將 400ml 的水,分次緩緩注入我的膀胱,藉此測試我的膀胱在什麼容量時會產生尿意,以及我是否有能力自己用力將水排出。

測試完成後,復健科醫生的話,給了我和媽媽重重的一擊。

他說:「好消息是妳有在發現馬尾神經症候群的關鍵 48 小時內開刀處理,壞消息則是測試的結果並不樂觀。很可能是因為你當初神經受壓迫的狀況太久,導致膀胱控制神經受損,功能暫時無法恢復。」他接著說,雖然會幫我安排復健療程,但如果經過復健還是沒辦法自行排尿,「你很有可能需要終生導尿。

聽完醫生說明的這一刻,我的心情有如晴天霹靂,整個人愣在原地恐懼得大哭,腦中瞬間出現各種聲音及懷疑—— 「為什麼開刀前我還能排尿,開完刀了卻不能了?為什麼都開刀了也不會好?難道我以後都要靠導尿過一輩子嗎?」。那不是單純的難過,而是一種被命運宣判的無力感。術前神經被壓迫,奪走了我的腳知覺和力氣,如今又奪走了我對身體最基本的掌控權。

緊接著,醫生又更嚴厲的警告:「你現在的膀胱神經非常脆弱。絕對不能長時間不排尿,即使沒有感受到尿意,也需要固定時間導尿,如果超過 4 小時,膀胱就可能會被過度拉撐,這會讓已經受損的神經『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導致它永久性脹破、終生都無法自行排尿。」,醫生的這番話,讓我陷入了一個極度矛盾的兩難絕境:我既知道需要多喝水來維持身體代謝、訓練膀胱的正常收縮;但同時又深怕喝太多水,會讓我再次經歷那種尿急卻無法自理,必須尷尬地請護理師來導尿的痛苦循環。這個難關,遠比傷口疼痛更讓人絕望。


術後第三難關:從「催屎」到「挖屎」的恥辱之路

就在我為了「膀胱失能」而陷入絕望時,另一個同樣令人羞恥的難關也悄然而至——排泄功能障礙。

回想起來,術前我發高燒時,就曾覺得排尿有些困難,但當時醫院診斷為膀胱炎,我也就不疑有他。術前幾天雖然沒有排便,我也完全沒想過這兩者之間竟有關聯。

直到術後第三天,護理師來巡房時問我:「妹妹,你這幾天是不是都沒有排便?」、「這樣不行喔!你今天努力看看,大不出來的話我就要幫你浣腸了。」

哇......我又增加了一項難關。

接下來的整天,我都使盡全力在「催屎」。喝牛奶、喝優酪乳、吃火龍果,家人幫我按摩肚子,任何曾經會讓我拉肚子的方法都用盡了。護理師還加碼公布她的獨家通腸配方——黑棗汁,但我喝了也完全沒用。

我也按照護理師的指示,跛著腳在走廊上努力走動,甚至扶著床不斷起立蹲下。無論我如何努力,那些堅固的「成果」就是不出來。幸好,這一天護理師暫時放過我,說讓我隔天再努力一天,再不行就真的要浣腸。

隔天醒來,我繼續一連串的「催屎」任務。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終於在晚上成功在尿布上拉肚子了,暫時結束了這場排便驚魂。醫生後來說,可能是我的神經受損,導致腸胃蠕動也連帶被影響,所以排便才會如此困難,後續我的藥裡都加了軟便劑,幫助我軟化糞便順利排出。

我以為惡夢就這樣結束了,但才過了短短 2 天,一樣的難關再度上演!

這一次,我有強烈的屎意去蹲馬桶,而這又是一場更激烈的心靈與生理的奮戰。因為我以為開刀傷口位置接近肛門,心中充滿了巨大的恐懼——我深怕一用力,就會讓還沒癒合的傷口裂開,或者會讓才剛打好的骨釘歪掉!

可是,不用力的話,大便根本擠不出來。

更糟的是,我的肛門因為神經受損,排便收縮的控制也變得非常遲鈍。我就這樣在馬桶上坐了非常久,用力到幾乎缺氧,感覺就像在生一個永遠擠不出來的寶寶。

這時,外頭的護理師得知了我的情況,她說:「沒關係,大不出來的話我等下來幫你挖。」

這句話激勵(嚇)了我,天哪!!!我當下真的覺得護理師實在是太辛苦了,但我更不想被護理師挖大便,那感覺超級無敵尷尬!我繼續在馬桶上拚盡最後一絲力氣。但最後,我真的癱軟無力了,只好放棄,真的請護理師來幫忙。

護理師熟練地戴起手套,走到我身後,要我起身呈現半蹲的姿勢。然後,她真的伸手進去幫我把糞便挖出來。我當下痛到放聲大哭,雖然生理上,我用力很久卻擠不出來的糞便終於成功排泄出來了鬆一口氣,但心裡覺得被護理師挖糞便超級恥辱、尷尬到極點,同時,我心中也充滿了對護理師無限的感激及不好意思——護理師真的、真的好偉大......。


結語:

從「手術成功」到「功能重建」

「忘記走路」、「無法排尿」、「無法排便」是我手術後面對的三大難關。

這些不只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是心理上的酷刑。我像變成了一個「需要人照顧各種生理需求的巨嬰」——但我帶著成人的清醒意識,去感受這一切的無助與羞恥。

住院的這些日子,我每天除了需要努力復健、恢復正常生活,還需要拼命調適自己的心理,告訴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不能負面沉淪。但也因為經歷過這些,才讓我變得更加勇敢堅強。

後續,我被轉介到了醫院的復健中心,準備開始學習如何「重新做人」。




謝謝你閱讀完我最真實的術後歷程。

如果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或讓你有所感觸,請幫我點顆愛心,讓我知道這篇文章有陪伴到你。

對於術後復原漫長的重建之路,我是如何透過復健一步步把失去的功能找回來的,我將透過往後的文章持續向大家分享呦!

你還有哪些好奇或想知道的事情呢?(例如:關於背架?關於復健內容?關於住院的生活?)都非常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我會一一回覆你們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ucy慢慢想
0會員
17內容數
我是Lucy,一個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得很慢的人。 在這裡紀錄職場裡的挫折與成長、自學網頁設計的奇妙旅程、偶爾手作的時光、旅行的花費與風景,以及生活裡那些沒來得及說出口的小想法。 歡迎跟我一起,用自己的步調慢慢想、慢慢走,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