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最值得的當下,別讓錢比你活得久——《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讀書心得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總結

Q:花了一輩子所積攢的財產,卻在過世時還剩下一大堆,該怎麼辦?
A:把握原則「死前財產歸零」盡量讓你賺的每一分錢都被你轉換成「記憶股息」。
How:計算「個人利率」,趁身體健康時及早體驗想做的事,健康時的體驗更豐富,滿足感更強。

*個人利率:你的年齡越大,要讓你延遲體驗就得支付你越多的錢。應該要付你多少錢就是我所說的 「個人利率」——第6章〈生活要平衡〉

📌適合對象

1.重視財務規劃但忽略當下生活品質的人。
2.工作繁忙、追求長期財富累積卻忽略個人夢想的人。
3.年輕人或中年人,尚未意識到健康與時間價值的族群。

✨特別適合那些專注於賺錢與儲蓄,卻忽略當下生活品質與個人夢想的人,無論年齡或職業。

📌架構

全書共9章,加結論與附錄。
恩……,我覺得每一篇都在敘述相同的原則,只是有不同的分析方式。
例如第5章〈那孩子怎麼辦?〉回答有關遺產與捐贈的問題;
第6章〈生活要平衡〉討論年輕與年老體力的差異,會影響享樂的體驗。
「問就是趁早,統一回答年輕時多做!」是我所理解的全書架構。

✏️讀書心得

※大原則就是把握「淨資產高峰」

其實看完第一章我就約略了解整本書的核心概念了,因為知道作者想提倡的就是「把未來可能花不完的錢,用在現在或更需要的時候」這個大原則。

接下來就是敘述案例,以及重複分析這些原則,偶爾會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譬如「孩子該怎麼辦?」、「我工作很快樂阿!」等等,
作者給出的回答居然是「設立信託基金」,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孩子所需資源 ,好厲害;

有些人樂在工作,覺得薪水只是額外的產物,作者也回答:就像是以跳舞為樂並賺錢的人,也應該把錢花在相關領域以獲得更多「記憶股息」,例如觀看表演、改善工作空間、或是請人打掃家裡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跳舞等。

「無論你要給孩子、慈善機構,還是給你自己的是錢,還是時間,基本的概念都是一樣:有最佳的時間點,但永遠不是你死去的時候。」——第5章 〈那孩子怎麼辦? 〉

前陣子才剛看到蘋果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的報導,說明他「已將大部分股票捐出,目前淨資產約為 1000 萬美元左右。」
* https://www.technice.com.tw/techmanage/3c/188541/
* https://reurl.cc/OmYRd3

當下就覺得他有在實踐作者的原則,雖然不知道他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就是了。

※問就是趁年輕

讓我最有收穫的點是「趁年輕時,能損失的不多,就盡量做想做的事情」
這讓我反思:我現在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因為知道薪水不多,所以我努力存錢學投資,卻忘了什麼時候要開始花錢
說到吃大餐或出國旅遊總會因為所費不貲而一再拖延,卻忽略年紀與健康變化會降低旅遊體驗。雖然我還不能做到隔天就請假出國的狀態,但我開始認真省思自己為什麼一直拖著不出遠門旅遊、不好好做想做的事,而把下班時間也花在想工作的事情上?

※那就開始做吧

我一直很羨慕那些畢業後出國讀書、工作、或體驗各種不同生活的朋友們,覺得他們很有勇氣踏出那一步,卻忘記了我自己其實也可以這麼做。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開始將我過去所有的side project 整理起來,集中在一個平台上,而不是分散在各個社群平台。讀完這本書後,我更加認同這個想法:我應該更花時間在這些我喜歡的side project 上,讓我的時間不只是在工作賺錢,更是讓我的時間花在我想做的事情上。

至於我的經濟,雖然目前沒有什麼存款,但就像書中的一千美元的案例一樣,我在未來大概率會賺更多,何必要因為現在賺得不多而浪費最能體驗生命活力的時間呢?

過去兩三年,我常常遞延我的加班時數,直到最近終於到期換錢了,我要請假沒有時數,才捨得用其他假別,也該真的請長假出去玩了!

※我的人生清單

作者建議讀者列出願望清單,但並不是人生末了還沒完成的那種清單,而是你整個人生想做的清單。

例如,你可能會想在這輩子滑雪五十次,那你就得趁年輕有體力時多做,保持健康與財富,才能享受更多次的滑雪體驗,一旦健康狀況惡化,所帶來的樂趣、時間與次數也會隨之下降。

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這激勵我更加平衡現在與未來的生活,當我想要趁年輕時多出國玩,我現在必須要捨得花錢,並且做好理財規劃,讓我能夠在未來也持續出國玩。而不是只想著「以後有閒暇時再規劃」。

所以,我希望至少明年夏天之前,可以出國一趟;並且現在開始積極經營side project。
(P.S.已經訂好機票啦🎉)

※結論還是趁早

「享受體驗需要金錢、自由時間和健康這三個條件的組合。你需要這三樣條件,光有錢是永遠不夠的。 」——第8章 〈瞭解自己的高峰 〉

金錢、自由時間和健康這三個條件,時間與健康是有其上限的,人們終究要面對那一刻的到來,但金錢往往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結果到最後用一輩子所賺來的錢卻花不到,那不是挺可惜的?

所以,不只要及時行樂,更要趁早行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T
5會員
35內容數
嗨嗨!我是YT,是方格子的新手,嘗試將自己的閱讀心得、數位時代的探索心聲及更多內容放在這裡,希望能跟更多人互相交流學習!
YT的其他內容
2025/10/21
《非虛構寫作指南》不談技巧,而是回歸基本功。作者強調先為自己而寫,保持好奇心。寫作要精簡有力,像木匠必須先釘牢鐵釘才能追求風格。別假設讀者什麼都知道,要逐步引導。當你真正與主題產生共鳴,順著喜好寫作,自然會吸引讀者。寫作是自我展示,也是自我對話。
Thumbnail
2025/10/21
《非虛構寫作指南》不談技巧,而是回歸基本功。作者強調先為自己而寫,保持好奇心。寫作要精簡有力,像木匠必須先釘牢鐵釘才能追求風格。別假設讀者什麼都知道,要逐步引導。當你真正與主題產生共鳴,順著喜好寫作,自然會吸引讀者。寫作是自我展示,也是自我對話。
Thumbnail
2025/10/18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揭示亞馬遜如何以「顧客至上」為核心,從結果回推流程,建立14條領導原則與「兩個披薩團隊」文化。作者以自身經驗反思,小團隊的自主與責任制能提升效率與創新,而「抬槓者流程」則避免用人偏見。這本書讓人看見原則如何成為文化,讓亞馬遜得以持續跨界成長,也啟發讀者思考如何在職場中落實類似精神
Thumbnail
2025/10/18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揭示亞馬遜如何以「顧客至上」為核心,從結果回推流程,建立14條領導原則與「兩個披薩團隊」文化。作者以自身經驗反思,小團隊的自主與責任制能提升效率與創新,而「抬槓者流程」則避免用人偏見。這本書讓人看見原則如何成為文化,讓亞馬遜得以持續跨界成長,也啟發讀者思考如何在職場中落實類似精神
Thumbnail
2025/10/16
《打造第二大腦》主張運用數位筆記軟體建立外部記憶系統,讓大腦專注於創造與思考。作者提出PARA架構與CODE原則,幫助讀者有效管理資訊與筆記內容。書中強調筆記的目的是「為己所用」,不是蒐集,而是萃取能轉化為行動與創意的知識。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工作流。
Thumbnail
2025/10/16
《打造第二大腦》主張運用數位筆記軟體建立外部記憶系統,讓大腦專注於創造與思考。作者提出PARA架構與CODE原則,幫助讀者有效管理資訊與筆記內容。書中強調筆記的目的是「為己所用」,不是蒐集,而是萃取能轉化為行動與創意的知識。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工作流。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