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以當年的判決書和社會發展史料作研究分析,爬梳一樁16世紀丈夫冒替詐騙案始末。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妻子~貝彤黛,在真丈夫~馬丹蓋赫歸來之前,她究竟知不知道3年來的枕邊人~居提勒是冒牌的馬丹蓋赫 ?
如果知道,那麼是何時知道的 ? 又,為何和冒牌丈夫生下2個女兒 ? 其中一個不幸夭折,但另一個存活下來......。(頁109)如果不知道,她在法庭上又為何無法起誓 : 「 如果她願意發誓堅稱他(居提勒)並不是自己的丈夫馬丹蓋赫,那麼自己願意接受庭上所選擇的任何一種死刑。」對此,貝黛彤以沉默作為回應。( 頁153 )
數百年來,在法國社會中,許多冒名頂替案件的判決過程,都曾經提及這樁真假丈夫和妻子知情與否的判例,而這個案例也被寫成電影劇本、小說甚至歌劇。
身為研究專長為法國社會史的作者好奇的是關於16世紀當時,法國人的內心世界關心的問題是甚麼 ? 在關心自己財產的同時,是否也會關心真相 ? 而那個瞞天過海的假丈夫居提勒,怎能厲害到連左右鄰居的村民都認為他是真丈夫馬丹蓋赫 ?
如果這只是一個鄉野故事,真丈夫的歸來相信會是真相大白的神來之筆。但它可是一樁1540年代,在法國鄉村富農家庭的真實事件啊!更令人驚奇不已的是,真丈夫馬丹蓋赫就在案情膠著時歸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