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大阪下水道科學館的原因
自從大學讀到《拯救水資源危機》這本書,我就對水利系統感到好奇,後續也參觀台北的自來水博物館、聽過李鴻源教授整治淡水河的演講,更加深我對水利的認識。這次來到日本外派,最想要去的便是東京的地下神殿——外郭排水道調壓系統,其莊嚴的景觀更是被當作許多動漫打鬥的背景。可是現在的我住在大阪,只好找個類似的水利系統來解饞了。
大阪下水道的歷史

下水道科學館總共6+1層樓,建議從三樓逛起、一路往上,最後到六樓再坐電梯、從B1逛回一樓
大阪的下水道歷史要從400年前、豐臣秀吉的年代開始。
一般人對於「城市治理」的理解,可能只限於政治、經濟,但還有另一個不起眼卻重要的問題是:那麼多人的屎往哪放、尿往哪排,總不能都往隔壁人家門口丟吧!於是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規劃大阪城的時候,就優先將排水道系統劃入都市計劃中,讓每個區域(Block)的污水流向「背割下水」,再將整個城市的廢水匯流到淀川、排向大海。而豐臣秀吉的城市設計,也堪稱是日本史上第一個都市規劃的案例。

很久以前大家觀光常去的梅田、道頓堀,好像都在湖裡面呢!

豐臣秀吉當年的設計,就是以「背割下水」來劃分各個區塊(Block),使得大家都有一條下水道可以排放家用廢水。

在一些主要建物下,則是建置這種地下水道。
大阪下水道的淨水原理

三樓一進去就有可愛的影片介紹下水道的重要性,只要雙腳站在指定的位置上就會播放了!
隨著科技進步與環保意識抬頭,人們漸漸認知到「城市的廢水是不能直接排放外海的」,於是逐步地升級下水道的設備,從過濾、沈澱、厭氧,一直到廢熱、污泥再利用,使得人們能夠安居樂業也不必擔心傷害地球。

污水經過沉澱後會在池子的下方,這時就要加壓、往上通過濾材;被濾材卡住的渣渣剛好會沉到池底,由池底的洗淨裝置吸走。

污水處理後的產物,除了乾淨的外流水,還有污泥與廢熱。下水道廠會將污泥透過管線、運輸到火力發電廠當作燃料;而廢熱則會透過城市底下的管線,作為各個建物的熱能使用。

剛好最近看完瑪利歐的電影,沒想到這裡也有大水管,應該要買個瑪利歐帽來拍的😂
參觀心得
參觀完大阪地下水科學館,令我想起《拯救水資源危機》這本書裡、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敘述:「以色列是幾乎不下雨的,法律上所有的雨水都屬於「政府」的,擅自雨天接水還有可能受罰!所以要如何留住所有有限的水資源、並盡可能的重複利用,就是政府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以色列將自來水管系統做到最極限——漏水率只有9%。」相較於本書出版的時候,台灣的漏水率是20%,就好比你去必練商店買一瓶水,雖然標示上寫著600ml、但實際上水只裝到瓶頸(笑)。

排水系統的設置還要考慮地勢高低與潮汐,需要全盤的考量才能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
二十世紀的我們正面臨著更極端的考驗:極端氣候導致雨水分布不均,要嘛乾旱、要嘛洪水;即使有雨,雨水中也可能夾雜著重金屬、塑化劑等。再加上AI、半導體這種高耗水的產業盛行,人們該如何更明智地運用水資源,將會是更加嚴肅、重要的問題。
亮點

每個標註說明並不是寫在水滴的貼紙上再貼上去,而是寫在平面上、再蓋上一塊水灘形狀的壓克力,質感大大升級!

從三樓向下看,就可以看到超大型的大阪下人孔蓋!

人孔蓋為什麼要做圓形的呢?因為方形的會掉下去!
延伸閱讀
拯救水資源危機,作者:Seth M. Siegel,2017年,時報出版;心得點此
廁所之書,作者:Rose George,2010年,博雅書屋出版;心得點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