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將會作為我個人將永續、循環的生態相關設計元素,進行彙整的公開筆記本。
一、黑水虻
黑水虻,學名 Hermetia illucens,是一種昆蟲,幼蟲可以將動物糞便、食物殘渣、腐爛有機物和植物性垃圾等轉化為高品質蛋白質,且生存力強,其糞便可作為魚飼料、有機堆肥。
黑水虻的生命週期約 4-5 周,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卵期:約 3-4 天
- 幼蟲期:大量進食約 18 天,後進入約 4 天的預蛹期
- 蛹期:約 2 周
- 成蟲期:不再進食,只補充水分,一周左右完成交配產卵後就結束生命
黑水虻主要價值
- 強大的自然廢棄物處理能力:基於豬瘟疫情爆發考量,黑水虻能夠作為處理廚餘的良好替代解決辦法。
- 將自然廢棄物轉為高品質的天然飼料及肥料:在魚飼料的運用上,在部分地區會將黑水虻的產出物作為 30-100% 魚飼料使用,並投入魚菜共生農業系統中。
- 降低環境負擔,減少溫室氣體:替代焚燒的垃圾處理方式
黑水虻設計考量
- 工作溫度:若讓黑水虻保持工作動能,需要 15℃ 以上工作環境,15 度以下會減緩生長或進入休眠,太冷環境不適合;高於 35℃ 可能會導致進食緩慢或發育不良。最佳溫度為 20-30℃。
- 黑水虻生命週期:要循環利用黑水虻,要整體考量到黑水虻從「幼蟲→成蛹→成蟲→產卵」的不同階段,且提供合宜的環境。看到有影片提到,他們利用黑水虻幼蟲要準備成蛹時,會找尋乾燥的環境,所以利用這個特性在廚餘堆上方接管子,並讓管子引導至餵魚的區域,實現自動餵食的功能。另一個影片也能看到一個關於黑水虻的養殖模型。
二、蚯蚓
蚯蚓主要作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能夠分解自然殘渣,並且蚯蚓在土壤鑽洞時可創造土壤中的孔隙,讓植物根系能夠長得更加健康。
蚯蚓主要價值
- 土壤結構改善:鬆動土壤、形成孔隙結構,提升土壤通氣性與排水性,使植物根系更易生長
- 將有機物分解:將自然有機物 (樹葉、堆肥) 分解為腐植質,可做為植物的肥料運用。
- 替代化學肥料:使用蚯蚓糞便作為肥料,可替代化學肥料使用,促進土壤永續健康。
- 食用價值:中醫將蚯蚓稱為地龍,作為一種中藥材使用;或也可以作為魚餌或鳥類食物來源。
*註:蚯蚓不能吃調味過的食物,以及要避免刺激類的蔬菜 (蔥、蒜、洋蔥、柑橘皮)
三、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主要就是利用魚糞便中的氨,經過硝化菌處理後,轉為植物可吸收的硝酸。因此魚菜共生系統主要就是解決了系統中氮循環的問題,而魚的飼料及蔬果所需微量元素 (如:鐵),則需要透過外力導入、補充。
魚菜共生主要價值
- 相較於灌溉的農業方式更加省水:透過灌溉的方式進行耕作,會有大量的水浪費在土壤的吸收;而魚菜共生的農業方式幾乎是植物需要多少水才吸收多少水,因此魚菜共生系統對於較乾旱的地區更加受歡迎,例如:澳洲、非洲。
- 以自然手段的解決氮循環的問題:透過硝化菌轉換及植物吸收,可有效將水中有毒物質 (氨,來自於糞便) 處理,減少毒性物質處理,並提供農作物重要的營養成分。
小結
永續循環生態是個很有趣的概念,但更加細緻去看才會更能了解且有根據的理解他們具體的價值及使用限制。像是魚菜共生系統,仔細去看才會發現這樣的系統某種程度上只解決了氮元素的循環,但其實還是有需要額外投入的魚飼料及蔬果所需的其他微量元素。
不過從方面來看,黑水虻與魚菜共生結合,就可以解決提供魚飼料的一部分來源,當然,也需要提供足量的自然廢棄物給黑水虻幼蟲食用。
總的來說,自然循環真有趣,這邊會陸續將一些看到與永續相關的素材整理在這邊,並將其設計用途及須考量的內容進行簡單整理,並與各位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