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你會先被它的宏偉建築震懾——那種冷冽的石柱、柔和的天光灑落在玻璃穹頂下,像是時間與文明的交匯點。但當你仔細看著展櫃裡的埃及木乃伊、雅典帕德嫩神廟浮雕、還有中國青銅器時,心裡或許會浮現一個問題:這些寶物,真屬於這裡嗎?
一、收藏的榮光,與掠奪的陰影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屬於公眾」的博物館。當時的大英帝國正處於全球擴張的高峰期,從非洲、亞洲到中東,無數珍寶被運往倫敦——名義上是為了「保存人類文明」,實際上卻也帶著帝國掠奪的烙印。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正是英國殖民勢力如日中天之際。從尼羅河畔到恆河岸邊,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島嶼,帝國艦隊所到之處,不僅帶來貿易與統治,也帶走了無數文化遺產。許多文物的「入藏」過程極具爭議:
-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799年由法國士兵在埃及發現,1801年英軍擊敗法軍後,依據《亞歷山卓條約》強行索要,從此塵封於倫敦,而埃及自1970年代起便持續要求歸還。
- 帕德嫩神廟雕塑(Elgin Marbles):1801年,英國大使額爾金伯爵(Lord Elgin)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雅典「合法」移走近半數神廟浮雕,運回英國。希臘獨立後,歷屆政府從未放棄索回,2021年希臘更在衛城旁建起新衛城博物館,以空展位靜待文物歸來。
- 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1897年英國軍隊焚毀西非貝寧王國首都,掠走數千件精緻銅雕與象牙雕刻。近年德國、荷蘭已開始歸還,但大英博物館仍以「保管更安全」「全球共享」為由拒絕。
今天,許多國家仍在要求歸還文物。
希臘希望拿回帕德嫩神廟雕塑,埃及想迎回羅塞塔石碑,甚至中國也曾多次表態,希望流落海外的文物能重返故土。

△蹲伏的維納斯

△清代單色釉瓷器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二、站在歷史的中心,看見文明的交錯
儘管充滿爭議,大英博物館依然是人類文明的縮影。
你能在這裡,同時看到亞述帝國的石壁浮雕、波斯的金飾、清代皇室瓷器區,彷彿在短短幾小時裡穿越數千年。 走在那無數玻璃櫃之間,人會突然意識到:歷史不只是被誰擁有,而是被誰記得。
這種「全球文明一館收」的奇觀,既是殖民歷史的產物,也意外成就了一種獨特的視野:
當不同文明並置,我們才真正意識到,人類對美、信仰與權力的理解,既多元又共通。
但這份「共通」,是否能抵消掠奪的創傷?
三、旅人小結:當收藏變成對話
有人說,大英博物館是帝國的戰利品展廳;也有人說,它是人類文明的記憶殿堂。
或許真相介於兩者之間。
當我們站在那些來自遠方的文物面前,無論心中是讚嘆、憤怒,還是矛盾,那都是文明在繼續對話的證明。
真正的博物館,不該只是陳列過去的地方,而應是啟發未來的場所——
讓人們在凝視他者的遺產時,學會傾聽、承認、和解,並重新想像一個更公正的「共享」方式。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彷彿凝視著時光的流逝
小建議:
如果有機會造訪,試著不只「看」文物,也去「想」文物的旅程——
它從哪裡來?為何會在這裡? 或許你會發現,大英博物館最珍貴的收藏,其實是人類共同的記憶與反思。
題外話:聽說大英博物館即將要收費以維持運作,但因其展示品來源的特殊性,有人反對收取入場費,因此有人自動捐獻給博物館,以使其能繼續維持免費入場的傳統。
大英博物館資訊
- 成立時間: 1753年
- 特色: 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國家博物館,藏品豐富多元
- 館藏: 超過八百萬件,涵蓋六大洲兩百萬年的歷史
- 門票: 免費
- 預約: 需要事先在官網預約入場時段
- 現場名額: 北門有少量名額可現場排隊,但不保證入場
- 費用: 租借語音導覽需額外付費
- 開放時間: 10:00 至 17:30
- 週五延長開放: 週五至 20:30
- 休館日: 每年1月1日、12月24日至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