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北韓,車師傅的心願
沖繩是我第一次國外的獨旅,因為有一些景點在這次就想拜訪,於是就包車。
「車師傅」是這一次的司機。剛見面的時候,覺得他的表情「特別」沒有喜怒哀樂,說話的聲音也很小。後來他說他來自中國東北,屬於朝鮮族。
也就是中國和北韓的交界。
「我覺得台灣人和日本人很像。」
「會嗎?可是我覺得我們比較活潑,而且比較愛講話。」我說。
剛開始他沒有接話。
「你們跟日本人很像,都很有禮貌。」
過了很久,他才把沒說出來的話講完。
我安排了一個相對比較冷門的景點「齋場御嶽」,因為是古琉球最神聖的祭壇,所以最後一段路需要自己爬小斜坡上去,而園區內是石板路和碎石子路。我進去之後待了一個半小時才出來。
當我再見到車師傅時,他一臉慌張:「欸?我正在想你怎麼進去這麼久?是不是在裡面暈倒了?這個景點我一年半載遇不到一個客人,你要是暈在裡面,我怎麼辦?」
我哈哈大笑:「不好意思,我就是怪人!別人不想久待的地方,我都會待很久。下一個神社恐怕也是這樣喔。」
後來車師傅的戒心就沒那麼重。
「我在大陸算少數民族。原本學校還教我們韓文,後來為了『方便』管理,就不能再學韓國文字、也不能用朝鮮語交談。」
「我們還好,但在管理區域內的老人家真的好寂寞啊。」他說這話的時候,我看到他的眼神也是寂寞。
「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不能談論屬於族裡的事。但好像沒有辦法,政府覺得管理起來比較方便。」
後來我就跟他提起台灣原住民開始復興母語,還有這次花蓮堰塞湖的災難,讓平地漢人有機會了解原民的族服文化。
車師傅聽得津津有味。
而且出乎我意外的,他對於國共內戰以及蔣中正政權轉移的過程,非常清楚!甚至比一些華人的認知更精準。
在琉球的碧海藍天之下,他不知道自己常常無意識的說一句話:「不要再有戰爭了。如果沒有戰爭,這個世界該有多好。」
「對呀。」我附和他,深呼吸。
「琉球名產泡盛好喝嗎?」我問。
這問題好像按到車師傅的開關。談到喝酒,他就完全變了一個人。
「我是朝鮮族的。泡盛酒精濃度不夠高,我喝了還會頭痛宿醉,喝酒要喝白酒!」
「喔,我們金門酒廠釀製的高粱酒很讚!」
「酒精濃度多少?」
「38或58。」
「58?行!」
車師傅終於笑開了。
「有機會,我去你們台灣瞧瞧。」
那些欲言又止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可以自由地說出真正的想法,不必恐懼被傷害,是許多人寧願離鄉背井,也想吸嗅一次的芬芳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