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King | 評價 7.4/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netflix/82117960
Netflix 與日本串流巨頭 ABEMA 聯手推出的原創劇集《Miss King (ミス・キング)》,自 2025 年 9 月 29 日上線以來,便以驚人的速度佔據了全球觀眾的視線。這部劇集不僅在日本 ABEMA 平台上奪下戲劇類收視冠軍,更在 Netflix 上打入了包括台灣、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乃至奈及利亞在內的 8 個國家與地區的「Top 10」排行榜。
表面上,這是一個易於理解的復仇故事:一位名叫國見飛鳥的女性,她的人生被天才將棋大師的父親(中村獅童 飾)所摧毀,從「絕望的深淵」中爬起,並在導師藤堂(藤木直人 飾)的引導下,誓言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職業棋士」,以實現她那句冰冷的誓言:「我會用將棋殺了你」。然而,《Miss King》的全球現象遠比劇情簡介來得複雜。它不僅僅是「日版《后翼棄兵》」這麼簡單。這股熱潮的背後,隱藏著三大核心驅動力:一場真實上演的「演員後設敘事」、一次精準的全球發行戰略,以及一個在跨國論壇上引發極端「情境悖論」的劇本爭議。
「Non 現象」:被封殺十年的國民女神,上演真實的復仇
本劇最關鍵、也最富衝擊性的「內幕」,不在劇本裡,而在女主角 Non (のん) 的真實人生中。
許多國際觀眾可能對 Non 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提到「能年玲奈」(Rena Nōnen),資深的日劇迷心中便會浮現 2013 年那部現象級 NHK 晨間劇《小海女》中,那位擁有陽光般燦爛笑容的國民女孩。
Non(能年玲奈)曾是日本演藝界最耀眼的新星,但她在聲勢頂峰時,因 2015 年試圖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與前經紀公司 LesPros Entertainment 爆發了嚴重的合約糾紛。其直接後果是,她遭到了日本主流電視圈(即「地上波」)長達近十年的事實上「封殺」。她被迫改名為「Non」,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在主流視野之外艱難地維繫著演藝生命。
2025 年,被日本媒體視為 Non 的「再躍進之年」與「全面回歸」。而 ABEMA 這家不受傳統電視台陳舊規則束縛的新興串流平台,大膽啟用了她,讓她擔綱這部高預算劇集,並飾演她職業生涯的「首個黑暗英雄」。
這個選角決定,堪稱「後設敘事」的完美一擊。請看以下驚人的對位:
- 劇中的飛鳥 (Asuka): 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被強大的「父權」形象(她的父親)剝奪了人生,並被貶低「女人是有極限的」。她墜入絕望深淵,誓言在施虐者最珍視的領域(將棋)中完成復仇。
- 現實的 Non (のん): 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被強大的「產業體系」(經紀公司制度)剝奪了職業生涯。她被迫「流放」,如今奮力回歸,誓言在那個體系最珍視的領域(螢光幕)上證明自己。
全球觀眾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層「戲外之戲」。一位 Reddit 網友便直言:「《Miss King》可能間接啟發自 Non 十年前的至暗時刻……現在她正透過接連不斷的工作來報復」。
在中國的豆瓣平台,這股情感共鳴最為強烈。該劇獲得 7.4 的不俗評分,而討論幾乎完全被 Non 主導。劇評標題寫滿了對她的致敬:「被封十年的國民女神,終於又殺出一部猛劇」。許多評論者坦承,他們「無條件溺愛能年玲奈」,甚至表示「為了 Non 多給一星」,即使他們也承認「劇本有點糟糕」。
當 Non 在訪談中談及今年的爆發時,她說,自己只是「不屈不撓地」(曲げずに貫き通して) 堅持著追求的表達方式,「或許大家終於看到了這一點」。觀眾在《Miss King》中看到的,不僅是飛鳥的復仇,更是 Non 本人「不屈不撓」的勝利凱旋。
「后翼棄兵症候群」:一個讓全球買單的普世模板
如果說 Non 的故事是點燃亞洲市場的引信,那麼「后翼棄兵效應」就是讓《Miss King》衝出亞洲、登陸奈及利亞等非傳統市場的推進器。
Netflix 的全球發行策略,顯然是看中了這部作品的敘事模板。在美國 Reddit 論壇上,該劇一開播便被貼上了「《黑暗榮耀》(The Glory) 與《后翼棄兵》(Queen's Gambit) 的結合體」的標籤。
這正是本劇的主題二:「后翼棄兵症候群」——打破男性霸權。
劇中,將棋界的性別歧視是明確的主題。飛鳥的目標是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職業棋士」,而她的父親正是這種厭女心態的化身,他斷言:「女人是有極限的」(女には限界がある) 。這種關於女性主角在男性主導的智力遊戲中稱霸的主題,是一種具有普世吸引力、且極易被演算法推薦的敘事模式。
美國觀眾的反應最為熱烈。Reddit 上的首集討論充滿了「Holy moly」(我的天) 的驚嘆 ,觀眾盛讚其「超級緊湊」、有如澤野弘之風格的配樂,以及 Non 充滿張力的表演。對於一個不熟悉日本將棋或 Non 背景的西方觀眾來說,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節奏明快的《后翼棄兵》式爽劇。
「情境悖論」:為何離日本越近,評價越差?
然而,當鏡頭拉回亞洲,尤其是日劇的資深收視區——台灣與日本,截然不同的評價開始浮現。這揭示了本劇在全球接收上有趣的「情境悖論」:觀眾距離日本文化越近,對該劇的評價似乎就越嚴苛。
在台灣的 PTT 論壇上,觀眾的反應是「褒貶不一」且極為精準。
- 讚譽: 觀眾承認該劇的製作水準,稱讚「拍攝的質感真不錯」,第一集也被認為「整體很讚」。
- 批評: 砲火猛烈地集中在劇本上。「第二集節奏很爛」。劇本被指責「邏輯不通」、「賣慘」。一則尖銳的評論直指:「都令和了還在用栽贓這種爛招」。
台灣觀眾一眼就看穿了那些被美國觀眾視為「黑暗」的元素,其實是日劇中早已過時的「老梗」。
在日本本土的 Filmarks 網站上,評價更是嚴重兩極分化。
- 負評: 有觀眾給出 2.0 顆星的低分,稱該劇「廉價」、「表演過度」(演技過多),並且下了最嚴厲的判決:「明顯是沒接觸過將棋的人製作的」(将棋を知らない人達が作りましたって感じ) 。
- 混合評價: 另一位觀眾表示,雖然享受「將棋對決的壓倒性感」,但將棋之外的人物劇情「內容淺薄」(内容が浅い),甚至承認在觀看這些部分時選擇了「快轉」。
這就是「情境悖論」的體現:
- 美國觀眾(距離最遠): 透過《后翼棄兵》的濾鏡觀看,對情節套路不敏感,最為享受。
- 中國觀眾(中等距離): 透過「Non 的後設敘事」濾鏡觀看,情感凌駕於劇本批評之上。
- 台灣觀眾(距離近): 既能辨識高製作水準,也能識破劇本的「老梗」與「不合邏輯」。
- 日本觀眾(本土): 根據「將棋真實性」和「戲劇深度」來評判,給出了最嚴苛的審視。
風格化的衝突:是「悲慘美學」還是「動漫台詞」?
為什麼一部製作精良的劇集,會被本土和資深觀眾評為「淺薄」或「老梗」?答案可能隱藏在幕後團隊的基因中。
本劇的製作公司 Socket 以製作高概念劇集聞名,這解釋了 PTT 觀眾感受到的「高質感」。然而,創意團隊的組合卻非同尋常。導演山岸聖太 (Santa Yamagishi) 在日本以其風格化的音樂錄影帶 (MV) 和喜劇作品聞名;編劇之一的石田剛太 (Ishida Gota) 則是知名喜劇劇團「歐洲企劃」的成員。
這個組合,並非傳統黑暗驚悚片的標準配置。
這為國際論壇中出現的特定批評提供了背景。例如,Reddit 上有評論者抱怨劇中充滿了「動漫台詞」(anime line) 和令人「尷尬」(cringey) 的誇張表演,例如某個角色推著眼鏡說「這樣她才能殺了他」。
這並非失誤,而是一種風格的衝突。創意團隊將其擅長的、高度風格化且非寫實的(MV 或舞台劇式)表現手法,應用到了一部被西方觀眾期待為「寫實」高端劇集(如《后翼棄兵》)的作品上,從而產生了文化摩擦。
這種風格化也體現在本劇的主題三:「悲慘美學」(Misery Porn) 上。
為了凸顯飛鳥的「絕望深淵」,劇集使用了極端甚至誇張的悲慘意象,例如「骯髒不堪的公共廁所」和「鼻血店」。這種手法在部分觀眾(特別是 PTT)中引發了反感,認為這是不合邏輯的「賣慘」。劇集試圖用強烈的視覺符號快速建立主角的困境,但對於追求敘事邏輯的觀眾而言,這反而成為了「內容淺薄」的證據。
結論:一場必須看懂「戲外之局」的勝利
《Miss King》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事件。它是一部製作精良、引人入勝的「美麗復仇劇」,透過 ABEMA 和 Netflix 的戰略聯盟,成功登上了全球舞台。
它的最大優勢,來自於女主角 Non 極具感染力且深度個人化的表演。她的形象因這個「黑暗英雄」角色而徹底「被顛覆」,其背後「戲外十年」的真實故事,賦予了劇集無可比擬的情感重量。
然而,其弱點也同樣明顯。如日本和台灣論壇所指出的,在強勢開局之後,劇本暴露出「淺薄」的角色刻劃和「過時」的狗血情節,難以滿足資深劇迷的嚴格審視。

那麼,《Miss King》是否值得推薦?
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須「正確地」推薦。與其將其視為《后翼棄兵》的將棋翻版,不如將其視為一場「凱旋」。這是一次日本頂尖天才(Non)的勝利回歸;她扮演了一個與自己真實經歷完美契合的角色,以至於現實(Non 長達十年的抗爭)與虛構(飛鳥的復仇)相互交融,創造出一種令人震撼的觀影體驗。
儘管劇本存在缺陷,但它仍是 Non 職業生涯的里程碑。這部劇的真正看點,不僅是棋盤上的「將軍」(Checkmate),更是 Non 在現實中對抗命運、十年磨一劍的,一次漂亮反擊。
Miss King | 評價 7.4/10 |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zh-tw/netflix/82117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