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魂計 | 評價 7.2/10 | 影劇避雷就上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netflix/81715542
在串流平台內容爆炸的時代,一部作品要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引人入勝的情節,更需具備挑戰觀眾道德觀與情感極限的勇氣。Netflix 近期推出的華語原創影集《回魂計》(The Resurrected),正是這樣一部野心勃勃的驚悚鉅作。它集結了舒淇、李心潔、賈靜雯三位金馬影后,以一個近乎瘋狂的超自然設定為起點——復活已伏法的死刑犯,進行一場為期七日的私刑審判——不僅成功引爆話題,更在全球觀眾心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然而,《回魂計》並非一部單純追求爽感的復仇劇。在其精良的製作與令人窒息的懸疑氛圍之下,它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失序的稜鏡,一場對人性、正義與母愛本質的殘酷詰問。本文將深入剖析這部作品的創作起源、錯綜複雜的劇情脈絡、其引發的社會共鳴,以及在全球觀眾間掀起的兩極化評價,試圖解構這場精心策劃的黑暗復仇史詩。黑暗復仇史詩的創世紀:二十年淬鍊的國際級製作
一部頂級作品的誕生,往往源於長年的醞釀。《回魂計》的核心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近二十年前,導演陳正道在 2006 年釜山影展創投單元提出的故事雛形。這段漫長的開發歷程,讓故事主題從最初單純的「報復心理」,昇華為對「原諒」的更深層次探討。2025 年,當它以唯一華語影集之姿,榮歸釜山影展進行首映時,不僅象徵著一次創作上的圓滿,也標誌著華語類型劇已具備與國際接軌的實力。
本劇的成功,建立在一支黃金主創團隊之上。導演陳正道以其對懸疑驚悚的嫻熟掌控聞名,而與他搭檔的許肇任,則以其對女性視角的細膩刻劃見長。兩位風格互補的導演,旨在將高概念的類型快感與深刻的角色內心深度進行有機融合。
當然,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夢幻卡司」。舒淇、李心潔、賈靜雯三位影后同台飆戲,本身就是華語影視史上極為罕見的盛事。舒淇時隔二十多年重返小螢幕,挑戰一位從逆來順受的家庭主婦蛻變為冷酷復仇者的複雜角色;而李心潔則將一位因喪女而悲憤交加的母親詮釋得淋漓盡致,其強大的氣場幾乎貫穿全劇。再加上顛覆形象飾演冷血反派的金鐘影帝傅孟柏、飾演神秘邪教教主的鍾欣凌,以及泰國影帝蘇格拉瓦·卡那諾的加盟,這種橫跨亞洲的選角策略,清晰地揭示了本劇瞄準全球市場的野心。
七日審判:一場走向失控的私刑正義
(以下內容涉及嚴重劇透,請斟酌閱讀)
《回魂計》的故事始於一場令人髮指的詐騙綁架案,它摧毀了三個家庭,也點燃了兩位母親——汪慧君(舒淇飾)與趙靜(李心潔飾)——心中復仇的烈焰。當她們親眼見證主謀張士凱(傅孟柏飾)被執行死刑時,內心感受到的並非解脫,而是更深沉的無力感。一句「就這麼結束了?」,道出了她們認為法律的終極裁決,遠遠無法與罪行劃上等號的錐心之痛。
在對體制正義徹底失望的驅使下,她們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透過一道禁忌的「回魂儀式」,將已伏法的張士凱從陰間拉回人世,賦予他七日的重生。這七天,將成為母親們親手執行的私刑審判,她們要讓他在極致的痛苦中,逐一體驗自己女兒所承受過的折磨。
劇集的中段,冷靜而寫實地描繪了這場復仇的執行過程。母親們參照驗屍報告,在張士凱身上復刻每一道傷痕,這一過程直觀地展現了復仇行為對人性的腐蝕。然而,隨著私刑的進行,最初因共同悲劇而建立的同盟開始出現裂痕。隱藏的秘密與張士凱的巧妙挑撥,讓她們的信任逐漸崩解,從盟友走向決裂。
劇集的後段,劇情急轉直下,一連串的反轉徹底顛覆了觀眾的認知。真相揭示,母親們並非純然的無辜者,她們的復仇從一開始就摻雜了個人的隱瞞與盤算。而真正的幕後黑手,竟是張士凱那位看似慈善的母親張悅心(鍾欣凌飾),一位冷酷無情的邪教首腦。最終,兩位母親上演了一場戲中戲,誘使張士凱親手殺死了他的養母,而他自己也在七日期限到達時灰飛煙滅。
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最後一幕,長年昏迷的女兒真真突然睜開雙眼,畫面閃回至案發前,她對張士凱說出「我可以取代你的位置」,暗示她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受害者,而是一個城府極深的玩家。這個終極反轉,為可能的第二季留下了巨大的懸念,也讓整個復仇故事的意義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現實的迴響:當戲劇成為一記社會警鐘
《回魂計》的震撼力,不僅在於其戲劇性的情節,更在於它與當代社會脈動的緊密扣連。劇中虛構的東南亞詐騙園區「天堂飯店」,及其「柬單生活」的宣傳口號,直接回應了近年來在亞洲引發恐慌的現實事件。這種與頭條新聞的連結,賦予了虛構情節強大的現實穿透力。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就在劇集上線前夕,台灣社會爆發了「藝識流」心靈學院命案,其事件細節與劇中由鍾欣凌飾演的邪教領袖張悅心,及其組織「三清太極會」的設定,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場「戲劇照進現實」的巧合,讓劇中對於宗教斂財與心靈操控的批判,從虛構寓言轉變為一記敲響現實的警鐘。
此外,本劇利用其核心的超自然設定,對「死刑」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辨。母親們認為一槍斃命的死刑對兇手而言是一種「獎賞」,無法撫平家屬的創傷。這部劇藉由一個極端的假設,向觀眾拋出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懲罰的真正目的為何?當體制內的最高正義無法帶來情感慰藉時,體制外的私刑正義是否具有其合理性?
批評與讚譽:全球觀眾的兩極化視角
作為一部備受矚目的華語大作,《回魂計》在全球上線後,迅速引發了兩極化的評價。專業影評人普遍稱讚其「精良的影像質感」與國際水準的製作。演員的表現,特別是舒淇與李心潔的對手戲,被視為一大亮點,她們的角色性格截然不同,卻形成了極具吸引力的化學反應。
然而,國際評論界對劇本提出了嚴肅的質疑,認為劇集在整體基調上「搖擺不定」,敘事過於依賴「為了反轉而反轉」,這些刻意的劇情轉折偏離了故事的核心——母親們的悲痛與掙扎。
在觀眾社群中,這種分歧更為明顯。在台灣 PTT 論壇上,李心潔的演技獲得了壓倒性的好評,但許多觀眾認為舒淇的口音對於一個「在地」的台灣主婦角色而言,顯得「令人出戲」。而混亂的結局成為了爭議的焦點,大量使用者表示「看不懂」,並批評其為了鋪陳第二季而留下過多未解的伏筆。相似的批評也出現在中國大陸的豆瓣與國際 Reddit 論壇上,觀眾普遍欣賞其新穎的概念,但對結局的處理方式感到困惑與不滿。
解構敘事:三大核心主題的探討
在黑暗與暴力的敘事之下,《回魂計》埋藏了多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複雜主題。
首先是「復仇的道德算計」。本劇細緻地探討了追求私刑正義的過程,如何不可避免地腐蝕復仇者自身。當母親們從悲痛的受害者,轉變為冷酷的施虐者時,觀眾被迫去質疑正義與報復之間那條模糊的界線。
其次是「復仇母親的原型」。劇集巧妙地透過四位母親——壓抑的汪慧君、決絕的趙靜、理性的黃宜臻(賈靜雯飾)與扭曲的張悅心——構建了一個關於母性在極端壓力下的多樣性光譜,打破了傳統影視作品中單一的母親形象。
最後,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主題,是「受害者身份的模糊性」。女兒真真可能扮演著幕後操縱者的最終反轉,徹底粉碎了「加害者 vs. 受害者」的二元對立結構。這個結局挑戰了觀眾的直觀判斷,提出了一種極為冷峻的世界觀:在一個徹底腐敗的系統中,唯一的生存之道,或許就是變得比壓迫者更加無情。
爭議與漏洞:觀眾為何對結局感到不滿?
觀眾的爭議點,主要集中在演員的表現、劇情的邏輯合理性以及結局的處理方式上。李心潔的表演幾乎獲得了無異議的最高讚譽,她對角色悲痛與憤怒的詮釋,被認為是整部劇的演技支柱。相比之下,舒淇的表現則因其口音問題,在華語觀眾中引發了「是否出戲」的辯論。
在劇情邏輯上,大量的事件被壓縮在短短七天內發生,在時間線上顯得極不合理。超自然儀式的規則也被認為前後矛盾,缺乏一套令人信服的內部體系。
而受到最多批評的,無疑是那個混亂的結局。神秘人物「楊哥」的突然出現、真真長達五年的昏迷狀態,以及眾多配角不明朗的動機,都被認為是處理得草率且混亂的敘事線索。許多觀眾感覺,結局並未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收尾,反而更像是一種為了推出續集而刻意製造的「釣餌」。這種從情感驅動到情節驅動的突兀轉變,使得那些最初被角色內心掙扎所吸引的觀眾,感到被背叛,最終留下了一個技術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情感上卻讓許多人感到空虛和不滿的作品。
結論:一部華麗而危險的未竟之作
綜合來看,《回魂計》是一部充滿野心、製作精良但瑕不掩瑜的作品。它成功地以一個高概念的驚悚故事作為外殼,裝載了對當代社會失序的尖銳批判。三位影后的精湛表演,無疑是本劇最堅實的支柱,她們撐起了一個在邏輯上時有顛簸,但在情感上卻極具張力的故事。
儘管其結局的處理方式引發了巨大爭議,甚至可以說辜負了前半段的精彩鋪陳,但《回魂計》依然是一部不容錯過的華語影集。它不僅在技術層面將台劇的製作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敢於觸碰那些最黑暗、最複雜、最沒有簡單答案的人性議題。它迫使我們直面復仇之後那片狼藉的道德荒原,思考在一個正義缺席的世界裡,我們究竟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來尋求那份或許永遠無法真正到來的安寧。
-
你覺得這部片最打動你的是哪一句臺詞/哪個角色?
歡迎上 awwrated.com 來留下你/妳的評論!
回魂計 | 評價 7.2/10 | 影劇避雷就上 awwrated
https://awwrated.com/netflix/81715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