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則故事比喻成一道菜餚,看劇當成吃飯,那麼,創作的過程就好比烹飪,一道菜好不好吃,不取決於食材的獨特性,烹調的手段才是關鍵。
如果你也相信,人類的歷史只是不斷重演,那麼理應沒有我們沒聽過的動人情節。一則故事的好聽與否,端看說故事的人如何詮釋。故事從來沒有、也不應該試圖傳達什麼,即使有,往往也是失敗的;真正讓觀者、讀者產生共鳴的,往往都是詮釋者的表達,是那些最枝微末節的小事,延伸受者的感知,慢慢深入其境,從而感同身受。這說明了為什麼看似千篇一律的穿越劇仍時有佳作,霸道總裁的故事始終有觀眾群;排除了明星演員或行銷手段,這些故事的口碑差別也許就在於本身是不是一則好聽的故事。
日劇和韓劇都走到了各自的十字路口。我不清楚日劇製作的背後發生了什麼事,但這些年的作品,題材的宅化、老化、單調化,已經到了一種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會覺得《孤獨的美食家》或《獨活女子守則》這種類型是不好的作品,但這樣的作品動輒數季不衰,已經明顯呈現出一些問題:劇本僵化、創意貧脊、缺乏說故事的慾望,劇中沒有思辨,沒有衝突與妥協,連對白都生活化到無可咀嚼的地步。看似呈現出當代日本的生活情況,實際上也成了製作人員的一面鏡子。這些作品的確保留了許多傳統日劇的優點,諸如平淡中看見雋永、與生活做最大連結、追求心中的平靜等,但事實是,始終不存在足以穿透文化藩籬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正以可見的速度進一步退化。有時甚至不免心中感嘆:曾經的影劇王者這些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韓劇雖有問題,至少目前並不具殺傷力:龐大的預算,看似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一字排開赫赫知名的明星藝人,都促使著這座娛樂重鎮以驚人的效率,至今仍不斷呈現大獲好評的戲劇。只是審美疲乏的態勢愈趨明顯。細數看過的商業韓劇,沒有主角不曾酒醉鬧笑話的橋段;親吻的集數公式,英雄的邂逅、能力、威脅、挫折、反轉,幾乎是一成不變的套路,多得是快轉也不會錯過什麼的鏡頭,加上毫不掩飾的置入性行銷,每每令觀眾出戲。這樣的觀影疲勞像是溫水煮青蛙,期待一旦失去,更難回頭。
這些感受,都在《浪漫匿名者》的出現之際,獲得暫時的抒發。

大概從《初戀》、《舞伎家的料裡人》之後,就沒看過較能引人入勝的故事了。劇情依然是《浪漫匿名者》的硬傷:具有單一缺陷的完美男女主角,彼此是唯一的救贖,在各種陰錯陽差之下愛上了對方,最終王子公主在一起。但這回,製作方就是有辦法將看起來陳腔濫調的故事,編出了新鮮感。片頭製作七種巧克力的精緻鏡頭,令人食指大動;劇中男主角不能觸碰別人、女主角無法直視對方,都用了輕鬆甚至詼諧的方法呈現,為這齣戲定了基調。彩虹調色盤裡的每一種巧克力當成每一集的名稱,將每種巧克力的特色作為該集主題,加以延伸闡述,雖然是日劇常用的單元手法,仍然覺得拿捏得恰如其分。如「絲滑山葵巧克力」,與其將山葵作為內餡,還不如包覆其外,讓客人的味蕾先受到刺激,再被內餡的巧克力甜味覆蓋中和,像極了在說明如何看待一個人,與其先看優點,最終卻無法包容其缺陷,倒不如先客觀地接納他的缺點(如不能碰觸的怪癖),再慢慢理解他內在的優雅。又如「櫻花巧克力」中那位在遵循傳統與創新求變之間陷入兩難的二代,發現終究有人看出且讚美她為食材所做的小小改變,從而願意再次投入,何嘗不是一種對一昧守舊的吶喊?
但這部劇最出色的部分,依然是大膽而出色的選角。韓孝周(幾乎)素顏的邋遢扮相,忠實地呈現出角色應有的性格狀態,讓人一看入戲;她眼神飄移、說話時完全無法直視他人的模樣,也是十分符合劇情走向的表演方式,儘管我並不確定這是否就是此類症狀的樣貌。這些醞釀襯托她直視小栗旬時的特寫鏡頭,顯得格外有震撼力,與之前產生鮮明的對比。我甚至無法想像若不是韓孝周,這部戲還能呈現什麼樣風貌的疑問。小栗旬的演出同樣令人讚賞,成熟且內斂的演技,將一個看似吹毛求疵、實則內心善良的企業接班人,詮釋得可愛討喜。整篇故事專注在兩人的關係演進上,所有附屬的支線,包括男二女二的愛情,堂兄弟的權力爭鬥,父親的恨鐵不成鋼等等,都被淡化到對二人關係幾乎沒有影響的地步。沒有什麼特別需要被療癒的事情,看完卻依然被療癒了。大概就是看這部日劇的感覺。
希望日劇中能擺脫過往的包袱,走出屬於自己的新的道路,重回過往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