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昧替財閥、富豪辯護的律師劇,到為小老百姓的嗔癡糾葛赴湯蹈火的律師故事,韓劇仍持續著各類題材的延伸探索,追求不同的深度與層次。
2025年中兩部律師劇不約而同上了串流:《瑞草洞》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
前者被賦予「法界版本的《機智醫生生活》」的美譽,竊以為這是充其量是行銷術語,未必是多數人的觀後感。同樣是三不五時聚會的五人幫,《機智》裡每個人物都鮮明立體,連吃飯都各有特色風格(蔡頌和、金雋婠的吃貨形象尤其深植人心),每次的飯局、每個人說的每一句話,不但將角色形塑得更加豐滿,同時更不斷推進劇情。《瑞草洞》空有企圖,可惜眼高手低,在鋪陳男女主角戀情的階段,其餘三人只能充當臉譜,缺乏存在的必要,對白亦空洞無力。是以,個人認為《瑞草洞》出彩的地方在於為市井小民辯護的地氣。但在這方面,又略遜於《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深入淺出的人性描寫。
其中,第九集《活下去的資格》堪稱經典。

故事描述一個強暴了小女孩,並險些置她於死地的犯人,兩度因傷病瀕臨生死關頭,好巧不巧,兩次遇見的醫師都是同一人:當初第一時間救治小女孩的女醫。頭一回,女醫在急診室外拒絕替他醫治,她覺得要是救活了這樣的禽獸,既對不起小女孩,又可能賦予他繼續傷害別人的機會,這些與其他醫師的對談被聽見並流傳出去。第二次已是數年後,飛機上有人氣胸,她是唯一的醫生,沒想到等待救治的又是那犯人。飛機上的緊急救治無果,犯人死去,女醫師卻被家屬一狀告上法院,理由是過失致死。
這則故事令人震撼的部分是結尾部分,對於所有案件參與人行為脈絡的揭露:首長將女醫師的案子,交給了當初判犯人有罪的檢察官;面對犯人家屬的質疑,檢察官一邊說著不會讓情緒左右案件判斷,一邊故作被動地給予辯護律師所有她要求的資料;控方律師刻意安排了最無能的律師,服務犯人家屬;當初在急診室外要求女醫師替犯人救治的醫師,其實也刻意不告訴犯人他罹患家族疾病,遇到狀況時,命運將會給他裁決。這些都以女主角獨白的方式呈現:
「所有那些為了讓崔智秀(女醫師)無罪釋放,而做出哪怕是最小舉動或決定的人,都在他們內心深處,悄悄進行著自己的審判,辯論著活下去的資格。他們秘密審判的背後有一個驅動力,那就是對被害者敏雪的愛。源於那些未能保護本該在愛與關懷中成長的孩子們的,大人們的懊悔與責任感,一種遲來的愛。而他們的裁決,帶著對毀了那孩子一生之人的憤怒情緒。金柄洙(犯人)的死是故意還是意外,並不重要;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他的存在對敏雪來說,是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而最終,那份情感變成一份祈求,希望奪走犯人生命的人能無罪釋放。而他的死,只是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點正義。」
這是一段乍聽之下很美,細思之後令人毛骨悚然的旁白。如果正義是相對的呢?如果那份愛源自於輿論,而不是真相呢?這則故事將法律執行的前提,設為一種心證,幾乎是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劇中主角說過,法律是用來保護該保護之人,所愛之人。這似乎也暗示了法律本身就是偏頗,如果對該保護的原則改動了呢?如果不再愛原本所愛之人呢?
儘管如此,這可能也是法律最真實的一面。這也是私以為本劇最值得讚賞的部分:它某個程度上忠實呈現了法律原本的樣子,沒有刻意批判或美化,只是恰如其分地選擇了敘述的角度。
最後以一則小故事作為收尾。研究所時認識了一個法律所的朋友。他問我想知道律師是在做什麼的嗎?他說,一加一等於多少?如果你問一個數學家,他會在重重的定義、定義、計算演繹之後,告訴你答案是二。如果你問一個哲學家,他會先問你一的意義、為什麼要加、以及那個答案代表著什麼等等。⋯⋯如果你問一名律師,他會去關上房門,拉上窗簾,點一隻小蠟燭,為你倒一杯紅酒,然後問:你希望一加一等於多少?
覺得很有趣,也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