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長大叫媽寶,女人不長大叫可愛。」
現代性別話語裡,最危險的不是偏見,而是選擇性覺醒。
一、從「媽寶」到「永遠的女孩」
在當代兩性語言中,「媽寶」幾乎成了男性的原罪。
女性批評那些依賴母親、缺乏主見的男人,說他們「沒擔當、像孩子、長不大」。但奇怪的是,同樣價值觀在談到女性時,卻能瞬間反轉。



社群上流行著另一套浪漫說法——
「女人碰到對的男人,就不需要長大。」
同樣是拒絕成長,男人被貼上病名「彼得潘症候群」,
女人卻被包裝成「柔軟的靈魂、值得被疼愛的小女孩」。
這種雙重標準,成了現代性別文化中最矛盾、卻又最被廣泛接受的現象。
二、「彼得潘症候群」:當心理學標籤成了性別武器
女性主導的媒體經常拿「彼得潘症候群」來批判男性——
說他們逃避責任、不願承擔、永遠想當孩子。
但心理學裡其實有個對應概念:「溫迪症候群」。
這指的是那些過度母性、習慣照顧他人、甚至以拯救他人為存在意義的女性。
然而,媒體只談「彼得潘」,不談「溫迪」。

男性的逃避是問題,女性的依賴卻是浪漫。 於是,「成長」這件事,成了性別權力的話語工具。
三、女人迷的反諷:喊著平權的PUA現場
這種矛盾的最佳教材,就是知名媒體《女人迷》(Womany)。
這個自稱「為女性發聲、倡導平權」的平台, 樂於發表女性獨立自主,並用「彼得潘與溫迪症候群」的心理文章,教人辨識「不成熟的依附關係」。
然而,根據吳佳翰(查理)的完整調查報導,

女人迷內部卻爆出職場 PUA、性騷擾、精神操控與雙重標準等多起爭議。
從創辦人張瑋軒與博恩的訪談爭議,到前員工揭露的權力壓榨, 這家高喊「性別正義」的公司,竟成了權力不義的縮影。
那一刻,面具就此破裂。
所謂「女性覺醒」,不過是一場經營良好的企業表演。
從創辦人張瑋軒與博恩的訪談風波,到前員工揭露內部文化的權力操弄, 整起事件呈現出一個荒謬的現實: 那個天天談性別正義的平台,自己卻成了權力不正義的縮影。
這讓人不得不問:
那些高談「成熟與獨立」的標語, 究竟是真信仰,還是只用來包裝特權的遮羞布?

四、從語錄到現實:獨立是口號,依賴是信仰
滑開社群,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語錄:
「女人要經濟獨立,但希望被人疼。」 「我可以自己過得很好,但更想有人懂我。」 「我不是依賴,我是選擇被照顧。」
這些話聽起來柔軟又有道理,
但實際上反映出一種「雙重標準」:
當女人需要情緒支援時,那是「被理解」;當男人需要情緒支援時,那是「不成熟」。
當女人說出需求,那是「表達自我」;當男人說出需求,卻變成「脆弱無能」。
同樣是依賴,一邊被包裝成浪漫,一邊被批成病態。 這不是平權,而是一種包裝成「自我實現」的情緒特權。
五、平權不是「自助餐」
真正的性別平權,不該是情緒便利貼。
它應該允許雙方都能軟弱、都能成長,也都該負責。
但如今的許多女權論述,卻變成「自助餐式平權」:
- 要自由,也要被照顧。
- 要獨立,也要被寵愛。
- 要高薪,也要被體諒。
- 要當女王,也要享受被呵護的權利。
當男人的「不成熟」被叫做病, 女人的不長大卻被叫做浪漫—— 我們或許該重新問: 在這場遊戲裡,誰才是拒絕長大的那方?
結語:拒絕選擇性覺醒
「媽寶」一詞不分男女。
"永遠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不可能成為一位好父親"
"永遠不想長大的女孩,也不可能成為一位好母親"
性別不該是用來逃避責任的保護傘,也不該是操縱情緒的籌碼。
當「平權」變成情緒特權, 當「獨立」只是擺拍時用的手舉牌, 那麼,不論男女,都只是活在幻覺裡的孩子。
成熟,不是把愛變成依賴的戰場, 而是學會:即使被愛,也願意自己長大。
如果您喜歡我們所提供的內容,歡迎為我們買杯咖啡。
工商專欄:
👉雙語翻譯瀏覽器插件(免費)
漫遊網路的即時翻譯好伴侶 沉浸式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