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玩」,是當今社會所有人面對生活的大招,快要招架不住時就放大招,結束後變成一灘爛泥、等魔力恢復、下一次又碰上困難了再放一次大招。
每次安排了下一次的出去玩,心裡產生期待、情緒慢慢堆高、出去玩前幾天工作開始放推、到了機場,情緒到達滿點、不停打卡拍照在社群上炫耀,出發後,時間就開始急速快轉。
一轉眼到了要回家的時刻,想到這週累積的工作、回家還要洗衣服買菜打掃,心情馬上從山頂上跳進地獄裡。小時候出去玩,跟爸媽大哭著我不要回家,長大後好像也沒成長多少,外顯的哭泣改成在心裡哭腰而已。
為什麼要這樣?
直到最近幾年,我開始對「出去玩」這個行為產生疑問,用這樣的方式出去玩,真的有讓我比較開心嗎?還是只是多出了一個不必要的、心理上的起起伏伏?
畢竟我每天工作感覺挺稀鬆平常的,也沒有旅行要回家前這麼厭世啊。
拆解這個問題之後,我發現,出去玩不想回家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玩的還不夠。
十幾年前剛到洛杉磯時,總是讚嘆這地方也太棒了!一整條的Shopping mall就蓋在海邊、海邊玩完就來逛街,碼頭上面還有個遊樂場,開車一小時內就有環球影城和迪士尼可以玩,我一定要努力留在美國,在這爽一輩子、天天吃In n out,Angeleno for life!
不到兩年我就開始想念台灣,開始看台灣的電視電影、聽台灣的音樂、甚至只在電視上看到台灣停滿機車的巷子都會有點鄉愁。
這經驗告訴我們,再好玩的地方,終究有一天會玩膩;另外,從小長大的家鄉終究還是心中最特別的地方,就像有些戰亂國家,有些人民就算逃了出去,最終還是會選擇回家。
回到出去玩這個疑問,有了「玩不夠」這個問題,還有「終究會想家的」這個現象,那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玩到想回家為止不就好了嗎!
怎麼可能玩到想回家啦
你看到這一定翻了一個大白眼,又不是家財萬貫怎麼玩到想回家為止啦你當我天天過年哦?
你可別忘了,我可是領了好幾年的幾乎底薪、中間失業一年半、給老婆請了多少頓飯的音樂仔。
況且,光是我身邊就有聽過幾個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親戚的同事,他們非常身體力行的實踐「工作半年、出去玩半年」這樣的生活模式,光是有像這樣對於理想生活的實踐力,就已經是我認定的成功人士了。
但是,玩到想回家為止,畢竟不像出國玩五天這種簡單的企劃,要準備的心力、時間、功課、規劃都比出去玩幾天多很多很多。
以下是一些可以準備的方向,如果哪天你也想出去玩到想回家為止,希望能給你一點概念囉!
選地方
這個地方可能是物價、房租比較便宜、周邊很多好玩的地方、去各個你想去的其他國家很方便、或單純你就是愛這個地方的好玩、純樸、平靜、或漂亮。
如果這個地方是在不同國家,當然就是要找簽證,大多台灣免簽的國家旅遊簽就可以待三個月了,如果你覺得三個月就可以滿足「玩到想回家」,那當然最方便。
不夠的話就要找當地的長期簽證,可能是語言學校的短期留學、打工度假、甚至有些藝術家簽證讓你在當地接案等等。
學語言
以我為例,德國是個很要求你要會他們語言的國家,所以我的簽證就要求德文檢定成績,至於我和太太德文全部自學,到通過考試這個話題可以另外再打一篇了,但語言是要留意的一部份。
存多少錢
這應該是整個準備最重要的一點吧!
未來這半年到一年你會需要多少錢,房租、生活費、交通費、保險、電話費、意外雜支、旅行費通通都要算進去。
如果沒概念的話,有些網站會整理每個城市一年的生活費大概多少的列表,或是很多介紹當地的YouTuber也很愛講「你每個月會花多少錢」的這個主題,只要打「地名+cost of living」通常都會有人介紹。
有了概念後,算一下你需要多少時間來存到這筆錢,我個人建議至少存到這筆錢的1.5到2倍再出去,因為一定會有意料之外的支出的,心裡也會更寬裕的去玩需要花錢的探險,既然都出來了,綁手綁腳的玩還是會有點辛苦的。
去那裡要幹嘛
出去旅行,也好好規劃一下這段時間要做什麼吧!
我和我太太來德國的最大計畫就是玩遍歐洲各個城市,但我想要知道每個城市的歷史、他們帶給世界的故事、體驗他們的藝術、吃到每個城市特有的食物、用更文化層面的角度去旅行。
所以每去一個城市前,我們都會買書、聽Podcast、看影片來了解當地發生過什麼事,歐洲歷史常常是一個地點發生的事件,同時牽動著整個歐洲,所以隨著去過的地方變多,一點一點的歷史故事連在一起,就會開始串起一個龐大的時代。
工作怎麼辦
我想這應該是整個規劃過程中最讓人煩惱的一環吧?
我該放棄現在的工作嗎?現在工作待遇不錯,就這樣拋下一切去旅行,回來找不到這麼好的工作怎麼辦?
矽谷投資人納瓦爾在Podcast上說過,「人們賺錢的最大目的是自由,你可以自由地想買任何東西、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不用擔心錢不夠,所以照這邏輯,『自由』才是你最大的資產,但當你的錢開始反過來限制你的自由,那錢就不再是你的資產,只是你的枷鎖而已。」
這段話變成我每次利慾薰心的時候,用來提醒我自己的箴言,比起物質自由我更看重時間自由,如果我的自由時間會被綁住,那我寧願花少一點錢,少買一點東西。
錢去哪裡賺
說錢賺少點沒關係很浪漫,不過現實終究還是現實,錢還是有他的必要,有些人可以遠端工作、有些人自由接案、有些人在當地打工賺錢。
但如果你的工作就是要定點做怎麼辦?兩個很土炮但是最實在的方法,一個就是多存一點錢,另一個就是發展出可以讓你遠端工作的技能或收入。
不要覺得存錢或是學新技能很遙遠,只要開始做了第一步,不論是存了第一筆錢、或是看了第一本有興趣的技能書,你整個玩到爽的計畫就開始運行了,這個計畫就算要花一兩年,他終究是會完成的,而且花兩年玩一年,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也不算差吧?
這個技能或生意真的很廣,你可以像我一樣寫音樂、或是寫作、投資、自由接案工程師、設計師、遠端專案管理、自己經營網路生意、開線上課程、仲介、任何你看到商機的地方。
重點只在於你有沒有去實行你的想法,CD Baby的創辦人Derek Sivers寫的書Anything You Want說過,「就算十塊錢的idea,只要你去做了 他說不定就是十萬塊的生意;一百塊的idea,實行了就是一百萬的生意,那你想想看如果是一千塊、一萬塊的idea那會值多少錢,重點都在於你有沒有去實行他。」
大家總覺得自己的想法不會成真的,腦袋總有各種否定自己,但在我自己經營過Film Music 101才發現,再小的生意能帶來的商機都是自己一開始不會預期到的。
但在最後,通常做好各種準備後,我還是非常努力實行斯多葛哲學的中心思想「控制好你能控制的,其他你不能控制的都沒必要花時間力氣去煩惱。」
畢竟長遠的計劃中間總會出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做好每件事之後,不論最後有沒有成功出行,這段路都不會是白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