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道夫(Düsseldorf),一個位在德國西邊、被從小聽到大的萊茵河貫穿的城市。
再往西開車一個多小時就是阿姆斯特丹,在二戰時,曾經是德國的前線,當時被盟軍炸到體無完膚。
到了現代,這裡是全歐洲最多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市區有個地方甚至叫做Little Tokyo(小東京),街上全都是日本的食物、書店、玩具店,連日文的參考書都買得到!而錢嫂我,會選這裡落腳當然只有一個原因-房租比較便宜的啦~
選落腳城市
當初列入名單的城市有漢堡、柏林、慕尼黑、和現在我們住的杜塞道夫。
德國大致來說,越南邊的城市收入越高,自然物價也越貴,所以慕尼黑直接再見。
漢堡貴為德國第二大城,房租貴、物價也貴,可惜我很喜歡漢堡的風景呢。
柏林雖然物價不會到很貴,但找房網上的房租平均都比杜塞道夫貴了2-300歐元,而且聽說柏林的租屋不是很好搶,所以最後才選擇了杜塞道夫。
另一個原因當然還是跟種族有關,日本人多的地方,亞洲人自然不會顯得太突兀,被找麻煩的機率也比較低。
(但這也很難說,以前住在加州時,到處都是亞洲人,還是碰過幾次種族歧視,反而後來到了三k黨的發源地-北卡羅萊納念碩士的兩年,那裡的人全部對我都超友善,走在路上閒晃都會互相打招呼,從來沒碰過歧視問題。)
德國找房超硬!
這裡不是說德國人不友善之類的,而是他對外國人來說,整體移入的過程真的有點不太友善。
原則上,你要找到房子→有了地址才可以去戶政事務所註冊你來到這個城市了(Anmeldung)→有了地址和註冊證明,才可以去辦銀行帳戶;但同時你又要銀行帳戶來付房租和手機費,看到這有點雞生蛋、蛋生雞的矛盾了吧?
更難的是,德國房東普遍不太喜歡租屋給外國人,而且又是這種一年的短期約。
在這裡,很多人租房是準備租一輩子的,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搬家,整套傢俱都搬走就算了,連廚房都會給我拆了帶走!
所以你要搬到新房子,除了要買整套傢俱以外,你還要去訂製一套廚房,我說的就是洗手台、系統櫃、切菜台、主菜爐、烤箱那一整套的廚房哦。
我們很幸運,在台灣的時候FB社團就剛好遇到現在的房東,租了一間很舒服的頂樓閣樓給我們,還全部傢俱都含,直接拎包入住,也可以去戶政事務所註冊(網路租房術語叫-可An)!
順帶一提,平常給外國人用的租屋網有Wunderflat、Housing Anywhere等等,比較多可以短期、附傢俱的租屋,但老實說,用過的體感我都不是很滿意,中間幾次找到房子、房東也按同意了,房東還可以臨時反悔,平台錢也要退不退的,網路評論有人很順利租到,但也有人直接罵他們詐騙。
德國找銀行也超硬!
來德國以前我就瘋狂在做功課,看各家銀行評比,有的不太給外國人申請、有的沒地方領錢、有的要收保管費、有的還要先去外國事務局申請住宿許可證才能辦。
但當時身上只帶了兩千塊的歐元現金,在歐洲省吃儉用頂多只能活到兩個多月,要是銀行沒有辦下來,我在台灣存的歐元就沒辦法匯過來,那就挫賽啦!
好在德國第二大的銀行Commerzbank正在網路轉型,不太管你是不是外國人,網路上申請填一填,直接去臨櫃辦就可以,而且也是領錢很方便的銀行,跟很多銀行有配合,唯一缺點就是,如果你沒有每個月€700以上的進帳,要收4塊多的保管費。
但活著要緊,4塊就給他收了啦!
德國比想像中友善
撇除這前一個月的這些麻煩事以外,在德國的第一個月是非常享受的,這是我第一次到歐洲,歐洲的建築真的很漂亮,隨便一間教堂都好幾百年歷史,各種文化表演、展覽看都看不完。
杜塞道夫就在萊茵河邊,我和太太常常就坐在河邊,喝著啤酒、吃著麵包店買的巧克力麵包,看著到晚上十點都還沒下山的太陽。
以往都會聽說德國人很冷漠、沒有幽默感、很78,但我們幾乎沒有碰到這樣的問題。
我想也許這和語言有關吧?
來德國前我們就學了兩年的德文,所以很基本的日常對話是還可以應付的,只是常常講的有點卡,但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德國人表現出不耐煩,他們會瞪大眼睛很仔細的聽你的下一個字要講什麼,有些人看你講不下去還願意幫你切換成英文。
常常出國時,覺得全世界都應該要會英文,但換個角度想想,當你現在在中文世界當服務業,一個外國人來跟你霹哩啪拉講一大串英文,你一時無法意會,他還一副「你怎麼不會講英文?」的嘴臉;
跟另外一位外國人,他接近你時很有誠意的說出他學的破中文「尼好~清問…尼口以…幫我blah blah blah…」就算講的不好,你也會想辦法理解他,也感受到他對你文化的尊重吧?
所以我和我太太,跟任何人交流至少第一句話都會是德文,後面再看要用英文或是可以德文繼續對話下去,當對方感受到你至少學了一點他們的語言,對他們的文化有點尊重後,我是還沒碰過有人對我的破德文感到不耐煩的。
以上大概是我第一個月的心得:好多事要辦、好漂亮、好舒服、德文好難但我偏要講、太陽也太晚下山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