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七點,玻璃幕牆反射出一座城市的野心。他們都在趕時間,趕著被成功定義。 – – 1980年代的光,不是照亮,是掩飾。」〈本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 – 「當亮麗的表皮被剝開時,你會發現裡面只剩下空洞,還有因明白自己空洞而所產生出的焦慮及不安。」
第一章:〈晨間例行〉– – 表面看似完美的世界

〈晨間例行〉意象示意圖。(暗示:她是替他維持完美形象的「幕後影子」。)〈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早上七點半。
我替他把咖啡放在桌角,黑得像是會議桌的影子。
文件整齊地排列在光線下,角度對齊桌邊,就像是他所要求的那樣 – – 三十度,不偏不倚。
他準時進門,帶著那種屬於成功人士的氣味:昂貴的古龍水混著疲倦的自信。
我替他脫下外套,他點頭,說早安的語氣像是在審核句子。
每天都是如此。
我們的早安像是簽到表上的勾。
有時我會想,他是否會記得我的名字。
又或者,他早已將我歸入「公司的一部分」,和那盞落地燈、那台影印機一樣,擁有著固定功能與靜音鍵。
第二章:〈會議室裡的玻璃〉– – 裂縫初現

〈會議室裡的玻璃〉意象示意圖。(揭開「光鮮幻象」下的虛偽。)〈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會議室裡的玻璃總是擦得太乾淨。
我能夠從裡面看見自己,坐在他的背後,手裡拿著筆記本。
他講話的聲音低沉而穩定,像是在背誦某種企業的祈禱文。
那些話語是我撰寫的。
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停頓,都是我在夜裡為他排列的句式。
我熟悉他說謊的節奏。
偶爾,我會想像自己是個腹語師,而他則是那個張著嘴的木偶。
在掌聲落下的瞬間,我感覺到一種微妙的眩暈 – – 像是被自己所創造的幻象吞沒。
第三章:〈午餐會議的告白〉– – 權力與依附

〈午餐會議的告白〉意象示意圖。(她意識到自己被需要的同時,也被消耗 – – 被當成他形象的一部分。)〈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午餐那天,他約我去城裡的新餐廳。
「算是對妳的感謝,」他說,「沒有妳,我不會被注意到。」
他笑得真誠,像是在說廣告詞。
侍者打開紅酒,他輕輕地晃著杯子,談起市場與策略。
我坐在他的對面,看著玻璃杯裡的倒影,那裡的我被切成兩半:上半是光,下半是液體的陰影。
「妳不喝嗎?」他問。
我搖頭。
「我不太習慣午餐時麻痺自己。」我朝他說道。
他愣了一下,隨即笑了。
那笑聲輕到像是一個被忽略的錯字。
第四章:〈深夜文件〉– – 幻象的裂解

〈深夜文件〉意象示意圖。(她在深夜修改他的新演講稿,她忍不住偷偷改動文字,讓句子暗藏對他的嘲諷、質問,隔日他依舊照稿念出那些字,毫無察覺。)〈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夜裡,我在公司留到很晚。
城市的燈光透進玻璃,像是在審問誰還沒下班。
桌上擺著他明天所要使用的演講稿,主題是「誠信與領導」。
我改動了一行字,把「透明」改成「看似透明」。
那只是個小改動,不會有人注意到。
但當我讀到那句話時,覺得整篇文件開始滲出現實的味道。
我收起稿子,對著螢幕的反光微笑。
那笑容陌生,像是不屬於我。
第五章:〈週末的聚光燈〉– – 幻滅的盛宴

〈週末的聚光燈〉意象示意圖。(她在台下看著他被掌聲淹沒,像是被自己所創造的偶像吞沒,冷靜到近乎悲傷、崩壞。)〈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週末的頒獎晚宴。
他站在台上,念著那篇我所修改過的稿子。
燈光在他的臉上打出柔和的弧度,掌聲起伏,酒杯碰撞。
我坐在角落,安靜地觀察自己親手寫下的台詞成為他聲音的一部分。
有人問我:「那是你的上司吧?他看起來真是完美。」
我微笑。
「是的,他非常擅長讓一切看起來完美。」我說。
我沒有再鼓掌。
只是看著他舉起獎座的那一刻,感覺到一種冷得近乎清醒的平靜。
最終章:〈無名的備忘錄〉– – 結局與省思

〈無名的備忘錄〉意象示意圖。〈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隔天,我把辭職信放在文件堆的最上面。
那是一份「備忘錄」,開頭是:
「致負責的先生:
我已完成所有應完成的事。
文件齊備,會議記錄已整理,未來的日程將留有空白欄。
如果您願意,可將它填滿新的計畫、新的句子、新的人。
但在那個空白裡,我想留下一點空氣。
給那個我們都假裝看不見的真實。」
我簽上名字,又撕掉。
紙張輕得幾乎沒有聲音。
走出公司時,清晨的風帶著汽油與咖啡的味道。
街道開始亮起,我看到玻璃大樓裡的人影陸續上樓。
我想,也許有人會發現那份備忘錄,也許不會。
這不重要。
有些真相,不需要被看見,只需要被留下。
(完)。
(正文完結)。
後記:〈談談故事核心設定〉– – 時間背景、角色人物設定
本篇故事的題名《玻璃心臟》(Glass heart),其實也可稱為《無名的備忘錄》,此題名呼應了最終章的章節名,算是首尾呼應。
至於題名為何取名為《玻璃心臟》(Glass heart)呢?
其實,《玻璃心臟》(Glass heart)這個題名,主要是想強調脆弱卻被包裝成完美的形象,同時,也象徵著外在的亮麗與內在的空洞。
而「玻璃」給人的印象的確是十分易碎,不是嗎?(笑~)~
- 故事的時間背景:1980年代初的美國 – 繁華的城市(都會區)。
- 淺談故事內的角色人物設定:
幕後真相的組合(階級與形象的對照):
- 男性主角(他):一位看似成功的企業顧問。
- 女性主角(她):他的私人秘書、代筆者、公關助理。
象徵意涵:
→ 「他需要她來維持(他的)光環,而她需要他來證明(她的)存在。」
關於「象徵性」?
本篇故事的整體章節架構設定,筆者將此篇故事撰寫成兼具劇情與象徵性敘事的融合式短篇結構,在每一章的章節中,其實都有「象徵層面」的存在喔!~
筆者不確定有沒有聰明的讀者們,亦或是小夥伴們發現了呢?
筆者會在下方進行解答,要是有任何其他的見解或是想法,都非常歡迎格友們在留言處發表留言喔!~(鞠躬~)
第一章:〈晨間例行〉
- 象徵層面:企業即舞台;他是演員,她是編劇。
第二章:〈會議室裡的玻璃〉
- 象徵層面:玻璃=透明的謊言;一切都看似清晰但卻隔著距離。
第三章:〈午餐會議的告白〉
- 象徵層面:愛情=權力延伸。(愛情在這裡是一場「自我消耗的共犯關係」。)
- 象徵性對比:他喝的昂貴紅酒 vs. 她喝的清水(白開水)。
第四章:〈深夜文件〉
- 象徵層面:她開始奪回敘事權。文字反噬了說話者。
第五章:〈週末的聚光燈〉
- 象徵層面:光=幻覺;掌聲=空洞信仰。
最終章:〈無名的備忘錄〉
- 象徵層面:結語回到「文書」與「真實」的對照。(象徵與情感收束。)
筆者想問一下,請問,有人有發現到嗎?
歡迎格友們留言說說喔!~
何謂雅痞(Yuppie)?

雅痞(Yuppie)意象示意圖。〈本意象示意圖由AI協助生成。〉
雅皮士,又可稱為雅痞(Yuppie),是20世紀80年代初所創造的一個術語,指在一個城市工作的年輕專業人員。
雅痞(Yuppie)是「Young urban professional」(年輕的城市專業人員)或是「Young upwardly - mobile professional」(年輕的向上流動的專業人員)的簡稱。
雅痞(Yuppie)一詞在1980年首次被證實,當時它被用作一個相當中性的人口標籤,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後期,由於對紳士化等問題的擔憂,「雅皮士反彈」則開始形成,雅痞(Yuppie)一詞則在使用上成為了較為輕蔑的用詞、用語。
雅痞(Yuppie)文化可以看出是一種急欲擺脫農村低俗、少知識、少文藝、非時尚氣息的欲動,這些人們因為受到了教育和開了眼界,從而對於上層都會名流的生活方式有所嚮往,然而出身與家境上的經濟能力並不足以支持,但自己的專業能力卻又賺得了一些溫飽之外的財富,所以在自己的能力下所打造出的一種迷你版的名流生活。
本篇故事視角是以女性(她)私人秘書的視角展開故事,其中,在撰寫故事時,筆者也有將1980年代那時所盛行的雅痞(Yuppie)文化、當代的社會風氣,將之融合於故事中,因此,筆者才會在此補充關於雅痞(Yuppie)的小知識點。
美國於1980年代的西方主流文化盛行所謂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或是「無干涉主義」,開始推翻很多的產業規範與經濟上的限制。
這導致了大型企業的利潤開始突飛猛進地成長,同時,也賦予了資方更多壓榨與虧待員工的能力。
關於上述的知識點,感興趣的讀者、格友們可以看看喔!~
當然也可歡迎交流!~
最終,筆者由衷地祝福所有人閱讀愉快喔!~(鞠躬~)。
(後記 – – 完)。
補充說明
- 本篇故事中所使用的封面、插圖意象示意圖,僅作故事氛圍示意使用,非商業用途。
- 靈感取材、靈感資料來源參考至維基百科、相關的影視作品:《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2000年 – 電影)。
- 本篇純屬故事創作,筆者不提倡、不鼓勵任何的犯罪情事!~
若是有喜愛故事、愛閱讀故事的格友們,歡迎來我的沙龍中做客喔!~(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