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個中年人,目前跟大家一樣,每天關心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咖啡,同時多少會關心一點新聞裡的各式社會脈動。當聽到國軍又要編列大筆預算,更新主力戰車時,或許大家心裡會嘀咕:「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無人機、導彈滿天飛,買幾十噸重的戰車,不就是活靶、鐵棺材嗎?」特別是近幾年俄烏戰爭中,我們看到烏克蘭戰場上,單兵肩射飛彈(如標槍)大顯神威,把戰車打得一塌糊塗。很難不認為國防部採購戰車恐怕是在浪費錢。
廢物中年我近20年前從戰車連退伍,相較於一般人,對戰車的關注稍多一點。於是用AI跑了跑資料,分享一下為何現代戰爭中還需要更新戰車。如果有精實、專業的行家路過發現有錯,也請幫我留言補充。
首先,還是先從「台海實體戰爭會怎麼進行」這個基本問題談起。若是40多歲的男性朋友,在高中大學時一定都上過軍訓,但軍訓課頂多踢踢正步、練練刺槍術,教官們很少談太多戰術或戰略面問題,畢竟教官也知道未來會選擇跑去當職業軍人的人不多,講這些沒啥意義,讓大家開心度過幾個小時就算了。實際當兵時,學會怎麼割草、刷油漆跟裝備保養,用處遠大於學習戰爭怎麼進行。隨著近幾年對岸動作越來越多,我才開始花時間研究戰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畢竟到時想逃難也得挑對時機才行。
一、當海、空層層防線被突破後,登陸是「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戰事不幸發生,除非進攻方傻了,否則絕對不會一開始就傻傻地開船運兵過來。大規模跨海攻擊,是高度複雜的過程。登陸作戰就像蓋房子一樣,必須一步一步來,不可能直接跳過地基就往上蓋樓層。我們用常識判斷都知道,這樣一定會垮的。簡單來說共軍要登陸必須經過基本三個階段:
階段一:遠程癱瘓——飛彈的「外科手術」
戰爭最一開始,不會是戰車火砲對轟、也不是人員衝刺,而是鋪天蓋地的導彈。目前已知的2000餘枚飛彈會鎖定機場、雷達站、指管中心、港口和發電廠,目的是癱瘓我們反擊的大腦和眼睛。(這階段大家務必乖乖在室內防空避難地點躲好躲滿,冒然上街啥時會被飛彈碎片炸到你不會知道。平日大家務必準備好緊急糧食跟水,2000枚看起來很多,但一個軍事據點得用好幾枚飛彈去炸才能確保準確命中,飛彈攻勢持續不了太久的!)
階段二:空海爭奪——戰略優勢的決定
當指揮和偵測能力被削弱後,進攻方才能安心動用海空力量,爭奪台灣海峽制空權與制海權。沒有先完成制空跟制海,冒然把船跟人員運過來,中共運輸艦隊就是妥妥的活靶,單純送死罷了。20多年前上軍訓課時,我們會聽到「決戰於境外」,因為過去台灣存在空軍優勢,中共基本無法完成制空,那後面的制海跟登陸根本不用談。這也是為啥陸軍長年被稱為乞丐兵,因為只要空優、海優還存在,那陸軍就毫無用武之地,所以三個軍種中,陸軍被分配到的預算永遠是最少的。
階段三:灘岸決戰——地面部隊的生死一線
當進攻方確認在海峽上空和海面獲得足夠優勢後,運輸船團才敢啟航。此時,反登陸作戰計畫大概會分三層展開:
1.聯合泊地攻擊(40公里外):用反艦飛彈和遠程火箭,攻擊共軍大型的運輸艦。
2.反舟波攻擊(20公里內):當共軍換乘小型、高速的登陸艇時,用我們的火砲和直升機進行密集轟擊。
3.灘岸反擊(最後3-5公里):如果敵人突破了所有防線,衝到岸邊,此時我們的主戰戰車、步兵才會進入近距離的生死肉搏戰。
而戰車的作用,就是確保我們在登陸作戰這「最後一道防線」上,擁有最堅固的鋼鐵力量BUFFER。
二、現實的壓力:空優不再,戰車成反登陸的「保險」
隨著中共軍事科技力量的壯大,過去的「空優」正逐漸被削弱。要確保制空權,只會越來越難。
這代表我們無法保證一定能在遠距離成功消滅共軍艦隊。當空軍和海軍防線不幸被突破,當共軍發起大規模的搶灘作戰時,地面部隊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在這個時候最需要什麼?最需要就是戰車,戰車是一座能在敵軍火網下,持續開火並掩護步兵的鋼鐵堡壘。其作用如下:
1.陸地反艦炮台: 戰車的主炮,能對登陸中的兩棲戰車或高速突擊艇,造成一擊必殺的破壞。它的裝甲能讓它無視登陸部隊的輕武器,持續在灘頭輸出,阻止敵方人員登陸。
2.城市巷戰的開路先鋒: 一旦敵人突破灘頭進入城鎮,巷戰會變成一團混亂的絞肉機。此時,戰車是唯一能在密集的槍林彈雨中,為步兵開闢道路、清理堅固工事的移動掩體。
如果說空軍是第一線的盾,那麼戰車就是地面部隊在最糟情況下,保衛家園的最後一道牆。少了戰車做為掩護,陸軍等於必須在沒有任何掩護下直面敵軍炮火。
三、歷史印證:金門之熊的鋼鐵啟示
回顧70多年前的古寧頭戰役,那場戰役中,戰車在反登陸作戰中展現了它的重要性。立下大功的戰車被稱為「金門之熊」,目前放在紀念區內,大家有去金門時可以看看。
當年解放軍雖然人數眾多(看到的資料有幾千人順利登陸),但缺乏反戰車武器。當他們登陸時,M5A1戰車的出現,對步兵來說就是一場噩夢降臨(大家可以想像剛出新手村的冒險者,突然遇到BOSS怪)。戰車除了把渡海登陸的船隻打穿,也把已經上岸的敵軍士氣及編制打潰,最後幫助國軍贏得古寧頭戰役。
戰車在登陸作戰時的用處非常單純,卻可能決定戰局:
1.鎖定船隻: 戰車迅速開到灘頭,用主炮和機槍,瞄準並摧毀所有已登岸和正在靠近的船隻及兩棲戰車。當船隻沒了,敵軍補給被切斷。登陸部隊就成了「甕中之鱉」,無法增援,更不可能撤退。
2.士氣支柱: 在殘酷的灘頭戰中,一輛戰車能承受登陸敵軍子彈和手榴彈,對守軍步兵來說,是可以保證生命安全的掩體,甚至有機會帶領士兵發起反衝鋒。
「金門之熊」的故事提醒我們,海島防衛戰中,具備「裝甲保護」的「持續火力」,會是決定灘頭勝負的關鍵力量。
四、為什麼要花大錢「升級」?因為敵人也在升級!
雖然戰車很重要,為什麼不能用既有的M60A3(過去我服役時的主力戰車,裡頭超級悶熱),非得花大錢買M1A2T艾布蘭?
原因很簡單,近年敵軍反戰車武器,已經進化到現有戰車裝甲無法抵禦的程度了。過去戰車依靠厚鋼甲(被動防護)來抵禦火箭彈。但現在的反戰車飛彈及無人機,能從戰車裝甲最薄弱的頂部發動攻擊,而且穿透力遠超舊式裝甲。
1.反戰車飛彈的「先天缺陷」
雖然近年俄烏戰爭讓我們看到反戰車飛彈有多厲害,但它們有嚴重的戰術限制,無法取代戰車:
標槍飛彈: 有「頂攻」優勢,但它需要清晰的射擊空域來完成頂攻彈道。台灣多山、多樹,在高樓林立的城鎮地形,要找到順利發射「頂攻」模式的射擊位置,是相對困難的 。
2.射手暴露: 許多飛彈系統要求射手必須在整個飛彈飛行過程中持續鎖定目標。這意味著射手必須暴露在外數秒,極易遭到戰車機槍或火力的壓制性反擊。
戰車的必要性就在其裝甲,能在敵軍的壓制火力下持續作戰,發揮火力輸出,戰車砲彈也比一般反艦飛彈便宜,禁得起消耗。
五、未雨綢繆:將資源投入需要的戰場
建置防空飛彈、訓練良好的海空軍是必要的,這也是過去我們經常看到不斷有雄風飛彈、天弓飛彈升級、研發的原因。但不能不去思考在最壞的情況下—當敵軍踏上沙灘,戰場轉為城市巷戰時。我們真的會需要一台性能優異的戰車在第一線擋住、衝破敵軍的攻勢,保護我們的步兵。在空中的優勢不再能確定的當下,地面的灘頭戰就成為必須確保的防線。將資源投入更新戰車,就是為將來的地面決戰中(沒有人希望戰爭爆發,但你不能不提前準備),提前買一份「保險」。升級戰車,不是買「鐵棺材」,而是在為地面部隊構築一座座「移動的防禦堡壘」,以確保在混亂的近距離戰鬥中,我們的士兵有更高的生存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