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公保、健保也撐不住:全民制度的通膨壓力線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以為國家會一直幫你買單?

raw-image


多年來,我們一直視健保、公保等全民制度為健康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每當保險失效、自費吃緊,我們總想著:「還有健保可以用。」但在貨幣長年貶值與醫療成本不斷攀升的今天,這道「全民防線」其實已經悄悄出現裂痕。我們曾經驕傲的健保制度,如今也開始面臨資金枯竭的警訊——這不只是國家財政的問題,而是你我家中醫療安全網的根基是否還牢固的關鍵。


一、全民制度正在吃老本

「臺灣的健保是世界的奇蹟」——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從1995年全民健保上路以來,確實成功地讓絕大多數國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不再因小病破產、也不再因無錢而不敢進醫院。然而,這套制度雖然光鮮亮麗,背後卻藏著一個長年未被解決的隱憂:它建立在一套「靜態設計」的結構中,而這世界卻早已劇烈變動。

當年健保設計的基礎,是根據1990年代的物價、壽命與疾病分布來規劃的。那時候台灣人平均壽命約75歲,慢性病盛行率低、老人比例也少,醫療科技尚未大幅進展。醫藥費用相對穩定,制度收支得以相對平衡。

但時至今日,臺灣人平均壽命已突破81歲,超過15%的國民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成為主流,許多人一吃藥就得吃十年、二十年。加上醫療技術進步,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現在可以靠高價儀器與標靶藥物處理,但這些「醫療進步」也同時代表「成本升高」。

這樣的變化,使健保必須支付的項目愈來愈多、花費愈來愈高。舉例來說,十年前一場心導管手術可能只需十幾萬,現在若用上高階支架與術後藥物,整體成本可能倍數成長。癌症治療過去依賴化療,如今若使用標靶藥物,每月花費動輒數萬元,且往往須長期使用。

健保署雖然每年提出預算,但收支缺口仍持續擴大。為了維持運作,健保制度不得不「借用儲備金」,甚至依靠政府年度補助,變成一個靠「挪錢填洞」勉強撐起來的機器。這些舉措表面穩定,實際上等同於吃掉未來的糧草,也讓健保逐漸走向一個不可持續的局面。

最嚴重的是,當一個全民制度開始依賴「臨時資金」來維持基本功能,表示它早已偏離了當初設計的可長可久的軌道。簡單來說,我們並不是在正常運作,而是在透支未來的醫療安全感。當制度不能與時俱進,個人與家庭就必須開始覺醒:光靠國家提供,不再是保障健康的萬全之策。


二、健保調整是通膨的證據

每當健保費率調漲的新聞出現,我們總會聽見一些標準的說法:「為了維持制度永續」、「因應醫療支出成長」、「反映合理成本」——聽起來合理,但如果你仔細拆解這些理由,其實它們的本質,就是一句話:醫療也正在被通膨侵蝕

所謂「醫療通膨」,不是醫院變貴、藥價調整這麼簡單,而是指整體醫療系統的成本上升速度,遠超過社會一般所得與制度原始設計的漲幅。更具體地說,即使健保費率只小幅調整、甚至暫時凍漲,實際上制度內部早已進行了多次「結構性限縮」——這些限縮的動作,就是對通膨壓力的回應。

舉例來說,某些藥品過去全額給付,如今變成部分自費;某些非急迫性檢查項目,被醫療院所「默契式地建議改自費」;甚至有些本來能報健保的手術,逐漸被邊緣化處理,讓病人必須自掏腰包以享有更好品質或縮短等候時間。這些變化對一般民眾來說,可能只是「覺得最近看病比較貴」,但實際上,是保障內容在縮水。

還有一種更隱性的方式,是透過「給付點值」調整來控制醫療支出。健保制度是點值制,醫療院所提供的服務會依照點數計價,再由健保署決定這些點值「實際匯率」是多少。當點值下修,醫療院所領到的錢變少,就會「自動」減少某些不賺錢的醫療服務。最終,受影響的還是病人——可能是等更久、可能是選擇變少,或者直接變成自費項目。

這些做法的本質,不是制度崩壞,而是制度在「壓縮服務內容」來因應財務壓力。也就是說,表面上的保障沒有變,但裡面的內容、速度、選擇性,卻早已不再是你十年前熟悉的那個健保。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通膨轉嫁策略:當成本上升無法由制度吸收,就讓使用者默默吸收——你可能沒有收到繳費通知書上寫的「暴漲」字眼,但你實際使用的服務,已經變得「更貴、比較差、要自費」。

這樣的微調,在數據上很難察覺,但在生活中卻是每天都在發生。我們以為保費只是多繳了一點,但其實實質保障已經縮水許多。這也提醒我們:醫療的「數字穩定」,不代表實質價值不變;當健保制度必須不斷調整來追趕通膨時,我們就應該警覺,這場變動,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


三、公保制度的斷層危機

如果說健保制度的緊縮是全民都看得見的通膨反映,那麼公保制度的危機,則更像是一場靜悄悄的地震,正在地底默默累積能量,等待某一天撕裂我們對「鐵飯碗」的最後幻想。

公保,全名為「公教人員保險」,主要保障軍人、公務員與教師等特定族群的醫療與生活福利,過去被視為最穩定、最慷慨的社會保險系統之一。長期以來,它的制度設計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這些人會有穩定工作、穩定繳費,而且退休後壽命有限、醫療需求可控。然而,這個假設早已不再符合現實。

首先,公務體系的人口結構老化速度驚人。過去的退休年齡多在55歲至60歲之間,如今這些退休人口多數仍健康活躍,但卻已開始申領醫療給付與退休金,且預期領取時間可能長達30年以上。相較之下,新進人員雖持續繳費,但整體比例無法對沖龐大的給付壓力,造成所謂的「多支少領」轉為「少支多領」的結構反轉。

其次,隨著醫療科技與社會期待提升,許多過去被視為奢侈的治療,如人工關節置換、心臟支架、白內障手術等,現在幾乎變成高齡者的「標準配備」,公保制度在給付上也被期待能「包山包海」。結果就是:支出愈來愈多,入不敷出成為常態。

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什麼?政府不得不逐年提高撥補額度、壓縮其他預算來填補缺口,甚至討論是否調降給付項目、延長繳費年限、提高退休門檻。這些「改革」措施,其實本質上就是制度已經無法用原本的方式繼續下去。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制度性赤字並不只發生在台灣。全球許多仰賴「公職保障」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德國,也都面臨類似的退休與醫療負擔爆炸問題——這不只是地方預算的短缺,而是整個時代背景變了:當平均壽命拉長、疾病形態改變、醫療成本升高時,所有原本「以為夠用」的制度設計,都開始破洞。

因此,過去我們認為「只要進入公務體系,健康與生活就有保障」的信念,正在被現實逐步打破。不只是未來的退休人,連現在的公保受益者也開始感受到保障內容的「慢性萎縮」:理賠速度變慢、核保條件更嚴格、補助項目減少……這些看似細微的調整,其實都是制度拉警報的訊號。

最終,無論你是不是公務員、是否有公保,這場結構性變遷所揭示的是同一件事:依賴單一制度保障健康與未來,已經不是安全的策略。 在這個現實中,家庭需要有自己的備案——自己理解醫療風險、自己評估照護資源、自己掌握健康主導權。當制度斷層無法避免,我們就只能靠自己打造第二道橋樑。


四、全民制度不是無限供應

在臺灣,「健保看病很便宜」、「公保退休很安心」幾乎成了全民的共識。我們習慣了便利的掛號、低廉的醫療費用、全面性的保險給付,甚至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基本人權。這種「制度慣性」讓我們逐漸忘了,其實這些保障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無限供應的資源,而是需要不斷投入、調整、維護的社會共契

一個國家的醫療制度,本質上是一種集體信任:年輕人多繳一點,去補貼年老者;健康的人多貢獻一些,來照顧那些患病者。這種分配機制,在人口結構穩定、醫療成本可控的時代運作得很好。然而,當出生率直線下滑、老年人口大幅增加,加上醫療支出成長遠超GDP增幅時,這套系統就開始「超載」。

你以為國家會無條件一直付下去嗎?事實上,國家的資源也要分配在軍事、教育、交通、社會福利等不同領域,當醫療占比年年上升、稅收卻有限時,政府能調整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是為什麼每當健保費率、保險制度改革一提出來,總會引發輿論風暴——因為那代表一件殘酷的事實:「資源不夠了」這句話,終於要公開說出口了。

而最容易在這種緊縮中受害的,往往是家庭——特別是有長輩、小孩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你可能還記得,某些癌症藥物、罕病治療、長期照護需求,在健保制度中已經漸漸傾向「部分給付」、「條件核准」或「自費替代」。看似依舊是「全民制度」,但實際上,國家正在做選擇:誰的需求要優先?哪些疾病值得補助?什麼服務是必要的,什麼則是「奢侈」的?

這是一個艱難的轉折點:當我們從「一切都有健保」的時代,步入「有限資源下的選擇」時代,每個家庭都需要學會另一件事——制度可以補貼,但不能倚賴;資源可以使用,但不能預設。

這不代表國家不負責任,而是整個時代的條件已經變了。面對高齡化、慢病常態化、醫療科技商業化等三重壓力,原本的全民制度已經不可能涵蓋每一個角落。而若我們繼續維持過去的期待與依賴,反而會讓自己在關鍵時刻發現:最需要用的那項服務,竟然早已不在制度的清單上。

因此,與其等制度哪天撐不下去,不如提前建立自己的健康主控權。Sandwich-Care 便是為此而生——作為家庭的第一線健康參謀,它不是替代健保,也不是保險公司的競爭對手,而是補足這些制度「覆蓋不到、來不及、撐不住」的空白地帶。


五、家庭要開始建立第二防線

當第一線的制度開始鬆動,我們必須誠實問自己:**如果健保不夠用了、公保跟不上了,我們的下一步是什麼?**答案並不是恐慌,而是行動——而且行動的起點,不在醫院、不在政府,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家中。

長久以來,我們把健康的責任「外包」出去。生病,就交給醫生;照顧,就仰賴保險;長照,就交由機構。但當這些「外部資源」一一出現壓力,我們終於必須面對一個久違的真相:家庭才是最原始、最貼身、也最可持續的健康堡壘。

想像一下,一位媽媽在凌晨兩點發現孩子發燒,她該怎麼做?若沒有基本的健康判斷力,可能第一時間就是衝急診——不只花費可觀,也可能反而讓孩子暴露在交叉感染的風險中。但如果這個家庭具備「觀察、判斷、初步處置」的能力,就能冷靜處理大部分狀況,真正需要時再精準就醫。

這就是「第二防線」的意義:不是取代醫療,而是幫助家庭把初期狀況穩住、把無謂花費減少、把有限資源用在刀口上。

建立這道防線,需要什麼?

首先,是正確的健康知識,而不是網路謠言或長輩偏方。知道什麼是正常的發燒過程、什麼是需要緊急處理的警訊,比任何一張保單都來得實際。

其次,是日常觀察的敏感度。比起等到身體出狀況才去檢查,懂得每天注意自己與家人的睡眠、食慾、情緒與排便狀況,其實早就能發現許多潛在問題。

第三,是簡單實用的照護技巧。像是冷敷退燒、按摩緩解肌肉緊繃、情緒陪伴技巧、飲食調整原則……這些本來就該是每個家庭的基本能力,卻常常在「醫療依賴」的文化下被遺忘。

而要讓這一切真正運作起來,就需要一個能整合資訊、提供即時判斷、根據每個人狀況給出建議的系統——這正是 Sandwich-Care 要扮演的角色。

想像你家中有一位永遠在線、不會請假、熟悉家中每個成員健康史的「AI 家醫師」。它不會隨便開藥,但會幫你判斷是否該觀察、該調整生活型態,或是否必須立即就醫。這不是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醫療新實踐。

在一個全民制度不再能單獨承擔健康風險的時代,家庭必須成為健康治理的主體。建立第二防線,不是為了對抗醫療崩壞,而是為了把健康重新帶回我們可以掌控的位置。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10會員
259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2025/10/31
當風險轉移成了成本分攤 在醫療保險的世界裡,「風險轉移」本應是保險存在的根本價值──用小額保費換取在風險發生時的保障。然而,當通貨膨脹悄悄侵蝕醫療成本,保險公司不再只是承擔風險的守門人,而開始化身為「成本管理師」。在這個角色轉換中,受傷的卻是最終的投保人,也就是我們的家庭。 一、看不見的「
Thumbnail
2025/10/31
當風險轉移成了成本分攤 在醫療保險的世界裡,「風險轉移」本應是保險存在的根本價值──用小額保費換取在風險發生時的保障。然而,當通貨膨脹悄悄侵蝕醫療成本,保險公司不再只是承擔風險的守門人,而開始化身為「成本管理師」。在這個角色轉換中,受傷的卻是最終的投保人,也就是我們的家庭。 一、看不見的「
Thumbnail
2025/10/30
當未來的保障,遇上今日的現實 在許多家庭的保險配置中,重大疾病險與長期照顧險被視為「必要而重要」的防線。畢竟,一旦罹患癌症、中風,或需要長期照護時,龐大的醫療費與生活支出,往往讓人措手不及。然而,這些「未雨綢繆」的保障類型,卻也最容易在通貨膨脹的侵蝕下,變得形同虛設——你以為買的是「終身安全網
Thumbnail
2025/10/30
當未來的保障,遇上今日的現實 在許多家庭的保險配置中,重大疾病險與長期照顧險被視為「必要而重要」的防線。畢竟,一旦罹患癌症、中風,或需要長期照護時,龐大的醫療費與生活支出,往往讓人措手不及。然而,這些「未雨綢繆」的保障類型,卻也最容易在通貨膨脹的侵蝕下,變得形同虛設——你以為買的是「終身安全網
Thumbnail
2025/10/29
你現在簽的,是誰未來的命運? 當你簽下一張保單時,可能還不到三十歲,人生剛起步,醫療風險感覺離你很遠。業務員一邊解釋保障內容,一邊強調保費會「鎖在現在的年齡」,聽起來似乎賺到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一份條款,可能是在你最年老、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你劃下限制、甚至拒絕援助的「合約地雷」? 一、
Thumbnail
2025/10/29
你現在簽的,是誰未來的命運? 當你簽下一張保單時,可能還不到三十歲,人生剛起步,醫療風險感覺離你很遠。業務員一邊解釋保障內容,一邊強調保費會「鎖在現在的年齡」,聽起來似乎賺到了。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一份條款,可能是在你最年老、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你劃下限制、甚至拒絕援助的「合約地雷」? 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