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6 屆金音創作獎即將到來。隨著頒獎典禮的接近,入圍者們都在準備迎接屬於自己的時刻。而在 21 個獎項之中,「最佳新人(團)獎」好像總是格外受到大眾的關注——除了「一生僅能入圍一次」的特殊規則外,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徵著音樂人創作的重要里程碑。
但對多數觀眾而言,「新人獎」顧名思義,應當代表給予新興音樂人展露頭角的舞台。不過回顧近幾屆入圍名單可以發現,許多名字早已活躍於音樂產業之中,有的是長期參與幕後製作的創作者,也有從團體中單飛的音樂人。這些人的經歷在客觀上似乎不像大眾對於新人的認知般新鮮,那麼新人獎究竟「新」在哪裡?
#怎樣才算新人?
金音創作獎獎勵要點中明確指出最佳新人(團)獎的報名資格:「於各年度金音創作獎報名須知規定日期前,未曾入圍本獎項,且以參賽個人或參賽樂團名義公開發行歌曲合計未達六首(含)以上者。參賽之作品如為專輯,其百分之七十之詞或曲應為全部或部分參賽者所創作及演唱(奏);如為 EP,其百分之百之詞或曲應為全部或部分參賽者所創作及演唱(奏)......。」;金曲獎獎勵要點中則指出需於指定日期前未曾於國內外發行個人專輯,且參賽作品應以首次發行專輯為限。自 2000 年左右開始,隨著數位錄音技術越來越成熟,學習音樂錄製的門檻也跟著降低。而在 2006 年 StreetVoice 開站後,為台灣的新興創作者與素人音樂人們提供了免費上架作品和宣傳的平台。如第 22 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得主韋禮安,早在得獎前五年就在街聲上上傳作品,〈慢慢等〉也是當時他首次用音樂製作軟體「Reason」完整編出來的一首歌。

圖片來源:StreetVoice
只要一台電腦,一隻麥克風,甚至一支手機或平板,就能開啟創作與錄製的流程。這樣的轉變讓成為音樂人不再是一段仰賴昂貴設備或專業資源的事情,而是一個隨時可以開始的選擇。所謂「踏入音樂圈」的門檻與界線變得更加模糊,那麼新人獎所指的「新人」究竟是要多新才算是其中之一呢?

圖片來源:FTK
再以今年的金音獎入圍者為例。台灣知名獨立電子音樂廠牌 The Cave 與 Cave Records 的經營者 FTK,自 2017 年起便積極參與音樂場景,舉辦各類演出、展覽與講座,也多次受邀至日本、香港、泰國及台灣各地的音樂節演出,足跡遍及亞洲。他也曾與時裝品牌合作,為紐約時裝週製作秀場音樂,並跨足音像藝術領域。
以這樣的背景來看,他或許不是初入行的新人。但在 2025 年推出首張專輯《五毒 5ENOM》後,FTK 以專輯發行者的身份再次走到幕前,用煉蠱的概念向大眾展示其對於現代製作音樂的理解,展現了不同過往的面貌。
某種程度上,新人獎的「新」不純粹意旨首次踏入音樂圈的新鮮人,而是一個獎勵音樂人重新出發、賦予自己全新定位的開始。
#獎勵了什麼?
金曲獎的最佳新人獎得主在宣布獲獎的當下,便能登上舞台進行現場演出,同時向全國觀眾公開播送。因此,無論是在金曲獎或金音獎,新人獎的入圍與得獎者得到大量的媒體曝光。
為了鼓勵音樂人嘗試創新,金音獎和金曲獎獎勵對於新人獎的報名資格皆提到參賽作品應以專輯為限,金音獎更將範圍擴大到發行 EP。因此,發行專輯或 EP 與否則會是音樂人參與競爭新人獎的敲門磚。
發行專輯與單曲相較而言,從收錄歌曲乃至裝幀或專輯介紹,專輯都更立體化的呈現創作者的內心活動,傳達更加完整。成果的釋出也將代表自己在海量作品當中的定位,像是對整個音樂產業與社會大眾遞出一張精心製作的名片。
回顧近年金曲獎與金音創作獎的新人得主,可以發現新人獎正是一個指引台灣音樂產業風向的風向標。
從草東沒有派對與茄子蛋奪下金曲最佳新人獎的那幾年(哪幾年?)開始的大樂團時代,接著 wannasleep 、阿跨面拿下金音新人,各式台饒新生代也一並進入大眾視線。近幾年像 LÜCY、持修、Andr 等音樂人陸續入圍、獲獎,臥室音樂與個人製作的新潮流也代表著新世代音樂人以更自由的方式創作與發聲。

開創新的事物不只需要才華、還需要熱情、需要勇於打破舊規則的勇氣。新人獎的設置的目的,就是獎勵那些在音樂道路上嘗試不同方向的創作者,獎勵那些勇於開創新風格音樂的創作人。「新」不只是一個時間點,不是單純的身份認證,而是一種勇敢開創的態度與面對未知的實驗精神。繼續啟發無數新生代創作者,為音樂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