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導遊帶我們徒步穿越了一座十字形的拱廊,叫艾曼紐二世迴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是一個帶頂棚的拱廊街,兩條玻璃拱頂的走廊交匯於中間的八角形空間,頂部是一個玻璃圓頂。它座落在義大利米蘭主教座堂廣場的北側,走出去就直接是米蘭大教堂。拱廊街得名於義大利統一後第一位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史料來自維基百科)迴廊當今是開滿了奢華的精品店,也有餐廳和高級旅館等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透光的玻璃穹頂,陽光灑落在壁畫上面,要不是來往的人潮真的很多,真的往那裡一站就是一幅明信片。

十字架交會處的圓穹頂,有四個方向的四幅馬賽克鑲嵌壁畫,分別繪製了歐、美、亞、非四個大洲,這張圖就是亞洲的壁畫,畫中的亞洲人是清朝的服飾。大概是已經開始探索遠洋的歐洲人希望八方來財、貿易興隆吧!


自由時間自理的午餐,我們尋找到了導遊推薦清單上的一間叫做Dogana的餐廳,目標是推薦餐點「義大利燉牛膝」!餐廳的位置基本上就在米蘭大教堂週邊,就是迴廊的出口、穿越過廣場之後走路不需要3分鐘就可以到的距離。

這家餐廳的麵包籃,除了常見的白麵包還有沾醬用的橄欖油和巴沙米可醋之外,還有一個麵包脆棒,吃起來就是零食的那種脆脆的口感,在等上菜的時候還可以一根根啃。

因為老媽不是太餓的關係,我們決定點兩份牛膝燉飯和一份炸物拼盤三個人分享著吃。綜合的炸物拼盤有附番茄醬還有少量的芝麻葉生菜。雖然平常我並不是太喜歡吃芝麻葉、覺得它很苦,但是一兩片配著炸物吃確實解膩、也可以透出那個芝麻香味。炸物的口味比較平常,可是它涮嘴啊!

接下來就是這一頓飯的重頭戲~牛膝燉飯!就很貼心的還有燉飯作為主食(不過後來簡單查一下資料,牛膝附上米蘭燉飯也是傳統的一部分)!說真的,我當年一看到高餐大校內的餐旅文學獎貼出來的清單裡有這道菜,我就極其強力的許願要來吃這個,他不但是西餐系統裡面非常有名的一道菜、也是我某一種執念—曾經大學時候的我,參加高餐校內的餐旅文學獎,當時我書寫的主題是馬卡龍,總之是一個對當時自己的情感故事延伸幻想的Happy Ending的極短篇小故事,而有幸獲得了極短篇小說類組的第一名;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頒獎典禮上評審老師特別說了一句,其實第二名和我的分數相差無幾甚至不到一分,可能區別就是評審的喜好更偏向好結局,而第二名的那位同學寫的是懸疑恐怖結尾。在拿到校刊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先讀了一遍亞軍同學的大作,他來自西廚系,寫的就是義大利燉牛膝(Ossobuco),只是,故事中的主角給女兒烹調的不是牛的膝蓋……而是……消失的媽媽……不管!寫得再恐怖,它依然是道好料理!因為我也接觸過一點西餐的,所以我知道燉牛膝要燉到軟爛入味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即便現代的烹調都可以使用壓力鍋,也依然能稱得上功夫菜;再加上蔬菜湯底的熬製也是一個費時的工序,經過時間和手藝的淬煉,將蔬菜鮮甜的精華和肉汁飽滿的吸入燉飯的米粒中。我還很幸運地拿到稍微大一點的牛膝,飽餐一頓真是滿足啊!

吃飽飯集合後的下一站是一個大型Outlet,讓想要購物的團友們繼續買、買、買!沒有那個愛好的我就簡單的買了一雙淘汰替換用的運動鞋,就悠閒的又買了杯濃縮咖啡坐下來,再細細品味義大利的espresso。
這一天的行程也相當悠閒的結束了,接著又是長車程,前往下一個城市—那個再沒有常識都會知道有座斜塔的比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