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盛的辦公室,雖然位於A市北邊的蛋黃區邊緣,已經接近郊區,但位置非常好,有便利的交通和不錯的生活機能,卻沒有市中心的喧鬧和緊迫感。
最讓陳齊滿意的是,大樓對面就有個不大的公園,中間有個小人工湖,他最喜歡在中午休息時間,帶個餐盒,一個人坐在湖邊的椅子上,看著湖中的鴨子,悠閒地吃著他的午餐。

長條椅是有背靠的雙人椅,兩張長條椅背靠背放在一起,一張椅子面向人工湖,另一張面向環湖的人行道。
一個西裝筆挺的男人,沿著環湖小徑走來,在陳齊背後的那張椅子,坐了下來,男人沒有看陳齊,只是欣賞著眼前的景物,開口說道:
「聽說合方的AI生產參數最佳化,已經要全面用在各生產線了?」
陳齊同樣沒看他,照常看著湖邊風景,淡淡地道:
「下個禮拜開始交機測試,兩個月內全面上線。」
「那麼快?」
「合作開發的測試機,到現在雖然只試用了一個月,但沒發現任何的問題,測試的結果非常好,良率改善明顯,所以劉董決定全面採用。」
「同盛一套賣多少?」
「一條生產線需要一套,一套賣五百萬。」
「五百?那個測試機不是才跟合方開價二、三十萬?」
「那是合作開發的測試機價格,雙方共同承擔研發費用才這麼便宜,只適用第一家公司的第一套機器。」
「合方有幾條生產線?十條?」
「對,所以這次合方另外買了九套。」
「花這麼多錢,合方成本回得來嗎?」
「照合方內部的估算,一年內回本。」
「這⋯⋯良率提升這麼明顯?」
「對。」
陳齊說完後,男子沈默了好一會,陳齊沒再說話,只是默默地吃著他的午餐。
產線應用AI生產參數最佳化主要的好處有兩個,第一個是產線變更客戶或規格改變時,可以大幅縮短找到新製程參數的時間,比之以往人工做實驗找參數快很多,第二個好處是藉由參數的最佳化,來提高良率。
通常業界最先追求的是第一個好處的廣泛應用,因為比較容易,讓男子震驚的是,同盛這家小公司的AI,已經被證實可以有效提高良率了。
他知道合方劉常得這人很厲害,是個標準的人精,能讓他這麼急於投入量產線,這AI的效能絕對不假。
一會後,男子接著問道:
「維護預測呢?在合方進行得如何?」
「迦德第一個偵測模組試作品,和同盛的AI工作站已經整合完畢,兩個禮拜前已經裝在合方的產線上開始測試,維護預測的測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知道結果。」
「迦德易主不過三個月,公司人事組織調整以及系統整合應該還在進行,有可能那麼快就弄出一個偵測模組試做品?而且迦德還在虧損吧?」
「迦德的系統整合在收購完成後第一個月就完成了,第二個月完成了體質調整,第三個月已經損益兩平,預計這個月開始產生盈餘。」
「怎麼可能?你消息正確嗎?」
「同盛算是技術投資迦德,有迦德的股份,所以李大同每個月定期跟同盛的股東報告迦德的營運狀況。」
「同盛的股東?除了李大同和劉強盛,還有誰?」
「我們四個初始員工都拿到百分之一的股份,後來王肇川的兒子王正平加入同盛,他也拿到百分之一,所以總共七個人有同盛的股票。」
男子又安靜了一會後,接著問道:
「瑕疵檢測呢?我聽說你們跟合方已經要啟動這部分的合作了。」
「迦德的瑕疵檢測機台試作機已經做出來了,和同盛的AI工作站連線測試也已經完成,下禮拜進駐合方。」
「連瑕疵檢測都⋯⋯」
說到一半,男子沒再說下去,眉頭深鎖,一臉懊悔怨恨的表情,許久之後,他冷冷地道:
「給你一個禮拜的時間,拿到同盛的AI訓練程式。」
他知道這個指令,可能讓他失去陳齊這個重要的棋子,但這時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一聽這話,陳齊放下手中的食物,冷笑道:
「這段時間已經給你那麼多消息了,還不夠?同盛的安全控管可不是紙糊的,我到現在都還駭不進同盛的核心資料庫,哪有可能短時間拿到程式?」
「那是你的事,花那麼多錢養你蓋嘛的?就給點消息?你當我白痴?」
「反正一個禮拜不可能!」
「你那百分之一的股票要幾年後才能拿到吧?信不信我讓李大同知道你是間諜,到時你不止拿不到股票,還要坐牢,你自己看著辦。」
說完,男子馬上站了起來,快步離開。
陳齊感覺到男子已經離去,隨手將餐盒和咖啡扔在椅子上,轉頭冷冷地望著離去的男子⋯⋯
* * * * *
迦德會議室裡,李大同正在做著簡報,旁邊的座位還坐著江小敏、湯碧璽、和田茂杰,桌子的對面只有一人,便是林義銘,李大同顯然是在對林義銘做報告。
報告的內容環繞在入主迦德後,對公司的改革和未來的規劃,除了組織規劃、財務改善與預測,還包含產品線的分佈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林義銘安靜地聽著報告,大約十分鐘的簡報裡,他沒有打斷李大同的話,直到報告完畢,才開口問了第一個問題:
「所以大江入主迦德第三個月就損益兩平了?」
這是整個簡報裡最讓他吃驚的部分,企業會想出售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公司營運碰到瓶頸,開始虧損,股東想止損而出脫持股,迦德就是這樣的例子。
通常會買這種公司的買家,要嘛是同業,有自己的經營團隊,要嘛是非常專業的併購型私募基金,有厲害的財務重整手段,這兩類買家獲得公司主導權後,都可以強行介入,做營運或財務改革,大刀闊斧,讓它轉虧為盈。
另一類買家,就是聲名狼藉的拆賣型併購基金,低價收購嚴重虧損的公司後,再拆賣有價值的部門或資產套利,最後以結束公司營業告終。
三彩在這十幾年的壯大過程中,也併購過幾家同業,以林義銘的經驗,成功併購公司後,讓它轉虧為盈的關鍵,在於迅速找到虧損的主因,以及後續系統的整併。
由於三彩是併購同業,所以要找到虧損的主因並不難,只要把兩家的成本細節對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真正麻煩的是系統整併,這部分需要兩間公司員工的通力合作,尤其被併購公司留存員工的配合非常重要,新系統從討論、撰寫、到反覆修改,沒半年以上的時間是完成不了的,只要遇到人的問題就特別麻煩,偏偏公司的事務永遠離不開人。
以三彩幾次的併購經驗,讓留存員工熟悉新文化和作業方式,進而使併進來的公司步上正軌,並開始轉虧為盈,通常得花個一年左右的時間。
但大江入主迦德,第三個月就搞定一切,第四個月開始賺錢,這就真的厲害了,李大同根本沒有自己的設備廠營運團隊在幫他,從頭到尾,就他一人來到迦德,而且這個人一年前,還只是個在小軟體外包公司上了快二十年班的小職員。
『這人絕對是個奇才』,林義銘心裡這麼想。
李大同回答了他的問題:
「是的,能做到短時間損益兩平,主要是利用盡職調查期間,先了解到迦德的問題所在,再針對調查結果,事先規劃體質改善的計畫,因為同盛有非常豐富的資訊系統規劃經驗,所以提早完成了新的資訊系統,入主迦德的第一件事就是導入新系統,員工只要照著輸入就可以了,因此改造計畫進行得很順利。」
「另外,湯總和田副總在併購完成之前,就和我這邊做了密切的合作,他們給了很多一針見血的建議,併購之後也大力推動新系統以及各項改革,這是能成功進行計畫的主因。」
林義銘微笑著,向湯碧璽和田茂杰兩人點頭致意,兩人也微笑回禮,李大同的解釋讓他知道了能順利反轉迦德營運的主因,就是事先完整的規劃準備,再加上原迦德高層的全力配合,讓這次的新系統導入,繞過了最麻煩的部分~人。
林義銘停了一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曹董跟我提過你對B國推動製造業回流的看法,這的確是我見過最合理的解釋,但如果B國真的是因為看到AI製造的未來,才做了這麼大膽的政策轉向,那為什麼我們還沒看到明顯的普及化跡象?你這邊是不是看到了什麼?」
曹文青在大江和李大同談過後,便有了想了解迦德的心思,如果迦德真的能提供AI製造相關生產設備的能力,那三彩也是極有興趣的,在回去和林義銘細談後,才安排了這次林義銘的參訪,林義銘一向負責技術和生產這塊,由他來迦德比較合適。
林義銘這個問題來得有些突兀,似乎和迦德沒什麼關係,但湯碧璽和田茂杰對這個議題並不陌生,李大同曾和他們討論過,他也是以這個論點說服他們,加快迦德對AI智慧生產的研發投入。
李大同回答道:
「大江這邊一直對世界上有關AI的技術論文、專利、以及相關公司的動態,做持續的關注和資料收集,我可以整理一份報告給林總。」
說完,李大同正了正身子,接著說道:
「另外,目前迦德有一個秘密計畫,我想利用今天的機會讓林總看看,相信您看過之後就不會有這個疑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