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非洲豬瘟的由來與特性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種由DNA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對豬隻具有極高的致命性。
- 起源:該病毒最早於1921年在肯亞被發現,因此得名。疫情最初僅限於非洲大陸,後
來逐漸散播至歐洲及亞洲等地。 - 致命性: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能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可達近100%,目前
尚無有效的疫苗或藥物可以治療或預防。
二、傳染途徑與病毒頑強性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多元,主要以接觸傳染為主。
主要傳播途徑
- 直接接觸:健康豬接觸感染豬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
- 廚餘傳播:豬隻食用含有感染豬肉或製品的廚餘。這是疫情跨區域傳播的重要途徑
之一。 - 環境與物品間接傳播:受污染的人員衣物、車輛、飼料、器具等都可能成為病毒載
體。 - 蟲媒傳播:在非洲和部分歐洲地區,軟蜱也是病毒的傳播媒介之一。
病毒的環境存活能力
非洲豬瘟病毒以其極強的環境抵抗力著稱:- 冷藏豬肉:100天
- 冷凍豬肉:1,000天
- 豬舍環境:1個月
- 糞便(室溫):11天
三、台灣非洲豬瘟疫情現況(截至2025年11月)
首例爆發與處置
- 時間與地點:2025年10月22日,於台中市梧棲區一處養豬場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
反應,為台灣史上首例本土案例。 - 緊急措施:政府立即啟動應變機制,包括預防性撲殺該場剩餘豬隻、實施全國豬隻禁
運禁宰,並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 - 病毒來源:初步基因定序顯示,病毒株與越南病毒株相近,推測可能是透過境外移入
的肉品,經廚餘系統進入養豬場。
當前疫情控制與解封狀況
好消息是,根據農業部於11月5日的最新公布,此次疫情僅限於台中單一案例場,並未擴散。
- 禁運禁宰令解除:自11月6日中午12時起,恢復活豬運送;並於11月7日零時起,恢復
豬隻拍賣、屠宰與屠體運送。 - 後續目標:台灣的目標是在3個月內無新增案例,以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WOAH)申請重回「非疫區」地位。
四、對民眾的影響與注意事項
1. 食用安全嗎?
- 不會感染人類:非洲豬瘟只感染豬隻,不會傳染給人類。即便食用了染疫的豬肉,對
人體健康也無影響。 - 病毒會被胃酸破壞:人體胃酸的pH值遠低於該病毒所能存活的範圍,病毒在人體內無
法存活。 - 充分加熱即安全:烹調時將豬肉加熱至70°C以上,並持續一段時間,即可有效消滅病
毒。
2. 全民共同防疫
- 入境不攜帶:絕對不從國外違規攜帶肉類製品入境,特別是來自疫區的產品。
- 廚餘不亂丟:家中的廚餘應妥善處理,避免流入未經管理的飼養系統。
- 選用合格肉品:購買豬肉時,請選擇蓋有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章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