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液體,這一說法常用來形容貓的柔軟身段,以及牠們那幾乎什麼洞都可以躦過去的能力,對此過去有科學家進行研究,結果以流體力學的角度說明貓在某些情況下上確實有著流體的特性,該研究還因此獲得搞笑諾貝爾獎。 到了 2024 年另外一篇研究則以不同角度審視貓的液體特性,具體而言,研究人員透過觀察貓在通過障礙時,是否認知到自己的體型與形狀,以此來判斷貓會不會把自己當成液體一樣。
自我認知
長期以來,科學家要觀察動物是否具有自我認知,通常是使用鏡子測試去判斷,只有能在鏡子裡認出自己的動物,才算具備自我認知的能力。然而,近年的研究則認為自我認知並非單一能力,而是由多個彼此獨立發展的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皆可能因為物種演化與生態環境不同而出現差異。 貓雖然被人類馴化,但依然保留了原始的狩獵本能,是典型的中型掠食者,近期多項研究指出,貓不僅能在視覺與數量判別等情境中展現出複雜的認知能力,還能理解人類的注視方向、回應特定語調,甚至分辨自己的名字,這些發現都表明,貓擁有比以往認為更複雜的社會性與認知能力。 不過,目前對於貓的自我認知方面,除了知道貓對於自己的名字高度敏感以外,其他還沒有任何相關研究,尤其貓做為伏擊型獵手,擅於處理物理環境中複雜的障礙空間,這對體型意識(body awareness)可能具有較高的需求。
體型意識
體型意識指的是個體在行動前評估自身大小、形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判斷動作是否可行。體型意識對於具有高活動需求的動物來說非常重要,能使其避免撞上障礙、摔落或卡進縫隙。這種能力不僅見於哺乳類,也已在某些鳥類、爬蟲類、甚至昆蟲中觀察到,而基於貓科動物在空間判斷與行動控制上的敏捷性,研究人員推測貓應該也具有某種程度的體型意識。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曾對狗做過測試,他們在狗的行經路線上加裝障礙,障礙上有著一個給狗使用的開口,這些開口會在高度跟寬度上做改變,並觀察狗遇到開口的反應,結果顯示當高度過矮或寬度過窄時,狗都會猶豫,甚至選擇繞路,這被認為是因為狗屬於追逐型獵手,狗如果被困住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對於貓,研究人員也打算使用同樣的實驗方式,但因為貓的個性更為孤僻,並不適合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因此研究人員開始招募家貓,並將實驗地點搬到居家環境,藉由主人的呼喚讓貓通過實驗裝置。最終實驗測試了 38 隻貓,其中 8 隻貓因不符合實驗標準而沒被採納,另外 30 隻貓則納入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貓在洞口大小合理的情況下,會毫不猶豫的迅速通過,當洞口高度變矮,貓就會開始猶豫是否通過,甚至尋找其他替代方案,尤其較高的貓,更有此類反應。但如果洞口高度沒變,只改變寬度的時候,貓卻幾乎不會表現出猶豫,就算洞口最終只剩下貓胸寬的一半,貓依然會從洞口中躦過去。
以上的結果說明了,對於貓而言高度與寬度的重要性不同,換句話說貓在高度上傾向於使用體型意識的能力去判斷自己是否能通過,但在寬度上貓則不在乎自己的體型是否過寬。
為什麼?
研究人員認為貓偏好具有結構複雜的環境,在充滿遮蔽物與各種障礙物的空間中,以緩慢且精準的動作穿梭。貓的身體構造極具靈活性,尤其是懸浮不與其他骨骼相連的鎖骨,讓貓能輕易擠過狹窄空間。 因此遇到寬度有限的開口時,貓通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猶豫,對貓而言,這樣的通道並非真正的障礙,直接穿越反而是最合理的選擇。 此外,貓的面部上長著敏感的觸鬚,可在近距離環境下輔助偵測障礙物,研究人員推測,貓在實驗中面對狹窄開口時,即使沒有特別停頓,仍可利用觸鬚感知開口的大小,再決定是否通過。
最後
在這次研究中,貓在面對比胸寬更窄的開口時,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猶豫,這與犬類在相同測試中的行為相對不同,這樣的結果顯示,對貓而言體型意識可能在解決寬度時並非主要的認知策略。 整體而言,貓是具備高度認知能力的哺乳類動物,牠們需在物理環境中處理多樣且動態的障礙問題,這進一步證實貓同時具備多層面的身體感知能力,包括體型、形狀與重量等。未來的研究則將著重於在更具生態意義的環境中,探討貓的身體認知能力在處理不同問題下的表現與限制。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1. Pongrácz, P. (2024). Cats are (almost) liquid!—Cats selectively rely on body size awareness when negotiating short openings. iScience. 2. Tamayo, A. (2024). At-home experiments shed light on cats’ liquid behavior. Science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