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歐洲,貴族們最經典的聯誼社交場合莫過於舞會,就連灰姑娘也是穿著玻璃舞鞋,在舞會上擄獲王子的芳心。時至今日,正式的舞會還是富人公卿們炫耀身分地位的象徵;而高中或大學的畢業舞會也常是學生們期待已久的浪漫場合,譜出不少浪漫故事。而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一段刻劃舞會上的浪漫共舞的曲子。這是由德國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所寫的降D大調鋼琴曲《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Invitation to Dance;Op. 65)
卡爾‧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出身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北部的奧依廷(Eutin)。韋伯出生時,他的父親在奧依廷擔任指揮,決心將韋伯培養成音樂家。在韋伯成長時期,由於父親的職務調動,他與許多音樂家都學過音樂,其中也包括古典時期巨匠海頓(Joseph Haydn)的弟弟,麥可‧海頓(Michael Haydn)。
1804年,韋伯在17歲接下歌劇院總監的工作,正式進入音樂界。儘管如此,行政工作讓他少有時間自由作曲,讓他在兩年後就辭退。隨後的他輾轉於東歐,直到1817年於德勒斯登(今德國東部)就職。當時的他事業中心是書寫德文歌劇。古典音樂早期的發展以使用義大利文為主(今日的樂譜大部分基礎術語也還是義文),歐洲的歌劇也被義大利文及作曲家主掌*1。韋伯將義大利歌劇的做法「德國化」,並融入當代流行的浪漫主義,陸續推出《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或譯《自由射手》)、《奧伯龍》(Oberon;精靈王)等作品,被視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濫觴。這股風潮而後直接影響到19世紀中期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成為他「樂劇」(Musicdrama)的養分。
而在創作歌劇之餘,也持續寫作其他器樂曲。《邀舞》寫於1819年,獻給當時和他新婚數月的妻子卡洛琳(Caroline)。這是首帶有前奏和尾奏的迴旋曲(Rondo)。韋伯在樂譜上標示前奏(0:00-1:42)的故事情節:男子在舞會上見到了女子,邀她共舞。女子原先羞赧閃躲,但在男子繼續攀談後,女子同意和男子共舞。低音部代表男子、高音部則代表女子。
樂曲的中段(1:43-7:14)是燦爛的華爾滋。值得一提的是,這可能是首部在描寫舞姿本身的華爾滋(而不是真的讓舞者跳的曲子、或是單純的抽象音樂);而在舞至盡興後,在尾奏中,男子對女子致謝,兩人優雅地分別。
韋伯在歌劇上的努力讓他在歐洲北部取得名氣,並屢屢有邀演的機會,而韋伯也盡力滿足每位邀請者。可惜舟車勞頓讓身體本就不好的他健康更加惡化。他在1826年於倫敦公演時,因肺結核及肺炎逝世。
在韋伯過世十餘年後,1841年法國作曲家白遼士*2(Louis-Hector Berlioz;1803-1869)受巴黎歌劇院重演魔彈射手的委託,將劇中口白配上宣敘調(Recitative)。另一方面,當時的法國歌劇上演時通常會搭配芭蕾演出,而白遼士選上的音樂便是《邀舞》,將其進行了管弦樂編曲。
樂曲的尾聲,男女在共舞後優雅地道別,而這段浪漫情緣會不會繼續,沒人知曉。不過曾經的那份燦爛將永遠被封存在樂聲中。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
*1. 當時的德語區以所謂的「歌唱劇」(Singspiel)為主;貝多芬的唯一一部劇作《費德里歐》(Fidelio)及莫札特以《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及《魔笛》(Die Zauberflöte)為首的許多作品都屬於這種風格。傳統歌劇在敘事時使用宣敘調,而歌唱劇多直接使用口白。此外在作曲上,許多歌唱劇也直接使用現有曲調,而非新作。不過貝多芬和莫札特的作品已經極力減少口白比例,填滿自己做的音樂,有歌劇化的傾向。
*2. 白遼士最有名的作品是帶有故事的交響曲《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我們改天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