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財報還是宣布了中子火箭的延後,但財報內容很正向,且SPB關於中子火箭的目標依然堅定不移!
投影片
https://seekingalpha.com/article/4841524-rocket-lab-corporation-2025-q3-results-earnings-call-presentation
Transcript
https://www.investing.com/news/transcripts/acadia-at-ubs-conference-strategic-growth-and-pipeline-expansion-93CH-4347973
財務重點摘要
營收與成長
- Q3營收:1.55億美元(年增48%,達指引高標)
- 季增率:7.3%
- 全年預估營收:約6億美元(較2020年的3,500萬美元成長1,600%)
- Q4指引:1.7-1.8億美元(季增12.8%)
毛利率
- Q3 GAAP毛利率:37%(指引高標)
- Q3非GAAP毛利率:41.9%(超越39-41%指引)
- Q4指引:GAAP 37-39%、非GAAP 43-45%
- 五年改善:從-34%(2020)提升至+34%(2025預估)
業務部門表現
- 太空系統:1.142億美元(季增16.7%)
- 發射服務:4,090萬美元(因客戶延遲,季減12.3%)
訂單積壓
- 總計:約11億美元(發射47%、太空系統53%)
- Q3新簽17次Electron發射合約(多為國際客戶)
- Electron總積壓:49次發射
- 約57%預計12個月內轉為營收
現金與流動性
- 現金部位:超過10億美元
- Q3 ATM增資:4.688億美元
- Q3資本支出:4,590萬美元
- 非GAAP自由現金流:-6,940萬美元
- Q3調整後EBITDA:虧損2,630萬美元
- Q4 EBITDA指引:虧損2,300-2,900萬美元
業務亮點
Electron火箭
- 今年已完成16次發射(追平2024年紀錄)
- 第17次發射即將進行(創新紀錄)
- 國際需求強勁(日本、韓國、歐洲)
- HASTE高超音速測試計畫持續推進
Neutron火箭開發
- 時程更新: 首飛延至2026年Q1(原訂2025年底)
- 原因:優先完成徹底的資格測試,不急於發射
- 累計支出(至2025年底):約3.6億美元(原預算2.5-3億美元)
- 延遲每季增加約1,500萬美元人力成本
- 發射場地(LC-3)已於8月正式啟用
- 訂單積壓中有2次全價任務、1次共乘任務
關鍵測試進展
- Archimedes引擎:已達性能標準,進行24/7密集測試
- 結構測試:所有主要組件進行負載測試
- Hungry Hippo整流罩:氣動控制面與分離系統通過測試
- 回收駁船:預計用於第二次發射
併購活動
- 完成收購GEOS(國安酬載業務)
- Mynaric收購進行中(已完成德國重組)
- 擁有超過10億美元流動性,積極尋找併購標的
即將執行任務
- ESCAPADE火星任務:雙衛星準備發射
- SDA運輸層:通過關鍵設計審查,進入生產階段
主要風險與挑戰
- 政府停擺影響: SDA Tranche 3標案延遲(將是公司史上最大合約)
- Neutron延遲: 時程延長每季增加約1,500萬美元成本
- 發射服務波動: Q3因客戶衛星延遲而下滑
- 現金消耗: Neutron開發期間持續負自由現金流
管理層核心觀點
Peter Beck的理念
- 強調「Rocket Lab流程」:徹底測試優先於搶快發射
- 「我們不想在Neutron首飛時才發現問題,而是要在地面測試時就找出來」
- 目標是首次發射就進入軌道(不只是「離開發射台」)
- 願意花更多時間維護可靠性聲譽
策略定位
- 成為太空產業「首選整合者」
- 垂直整合是關鍵差異化優勢(特別是SDA合約)
- 朝向端到端太空解決方案發展• 不會投機性收購頻譜資產
長期毛利率目標
- Electron:45-50%非GAAP毛利率
- Neutron:至少與Electron相當(受益於可重複使用)
- 太空系統組件:40%左右
- 衛星製造:25-35%
未來展望
短期展望(2026年)
Neutron火箭商業化
- 2026年Q1首次測試發射
- 首飛後約12個月進行第二次發射
- 預計2026年完成1次測試飛行+後續商業任務
- 第二次發射起開始產生營收
- 回收駁船將用於第二次任務
Electron持續成長
- 2026年發射頻率預計維持或超越2025年水準
- 國際市場需求持續擴大(歐洲、亞洲太空機構)
- HASTE計畫有望簽訂大型多次發射合約
- 目標年產能:52枚火箭
太空系統業務擴張
- SDA Tranche 2:2026年約40%營收轉換
- SDA Tranche 3:政府重啟後有望獲得史上最大合約
- GEOS整合帶來國安市場新機會
- 衛星製造業務持續高速成長
中期展望(2027-2028年)
營運槓桿顯現
- Neutron研發支出預計2025年Q4達到高峰
- 2026年起研發費用轉為飛行庫存
- 毛利率持續改善,朝向45-50%目標邁進
- 預期實現正向營運現金流
市場地位鞏固
- 成為美國三大商業軌道發射供應商之一(與SpaceX、ULA並列)
- Neutron填補中型發射市場空缺
- 垂直整合優勢在大型政府合約中更加明顯
- 歐洲市場擴張(透過Mynaric併購)
併購整合
- 完成Mynaric收購,獲得雷射通訊能力
- 持續尋找戰略性併購標的
- 強化酬載能力,提升國防市場競爭力
- 擴大可服務市場規模
長期展望(2029年以後)
端到端太空能力
- 擁有完整的發射、衛星製造、酬載能力
- 可能部署自有星座(服務或基礎設施)
- 成為「太空產業的整合者」
- 與SpaceX形成差異化競爭
Neutron規模化
- 24小時快速發射週轉能力
- 可重複使用降低成本
- 支援大型星座部署
- 潛在NSSL(國家安全太空發射)合約
財務目標
- 整體毛利率:40-50%區間
- 實現持續正向自由現金流
- 營運槓桿帶動EBITDA轉正
- 維持雙位數營收成長
關於火箭開發哲學
- 堅持品質優先於速度:
│ "We don't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during Neutron's first flight that could be learned on the ground during the testing phase."││ 「我們不想在Neutron首飛時才學到教訓,那些應該在地面測試階段就學到的東西。」 - 拒絕妥協的態度:
│ "You won't see us minimizing some qualifier about us just clearing the pad and claiming success and whatnot."││ 「你不會看到我們只是離開發射台就宣稱成功之類的。」 - 對其他公司失敗的觀察:
│ "We've seen what happens when others rush to the pad with an unproven product, and we just refuse to do that."││ 「我們看過其他人帶著未經驗證的產品衝到發射台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就是拒絕那樣做。」
關於Rocket Lab的競爭優勢
- 行業現實的殘酷評論:
│ "Basically, every new space company except Rocket Lab and SpaceX has failed to build an orbital rocket that is scaled to any kind of launch cadence and isreliable."││ 「基本上,除了Rocket Lab和SpaceX之外,每一家新太空公司都未能建造出可擴展到任何發射頻率且可靠的軌道火箭。」 - 對Rocket Lab流程的信心:
│ "This is the Rocket Lab process in action... I've been resolute about sticking to this approach."││ 「這就是Rocket Lab流程的實踐...我一直堅定不移地堅持這種方法。」 - 關於延遲的成本效益分析:
│ "The labor cost for the program is about $15M a quarter, which we make back four times over a single launch anyway. It makes zero sense to change what we knowand what has proven to work."││ 「這個計畫的人力成本每季約1,500萬美元,我們一次發射就能賺回四倍。改變我們所知道且已證明有效的方法毫無意義。」
關於測試與驗證
- 對測試的徹底態度:
│ "I'm suspicious if everything just flies through because that, in some cases, causes more time to be spent than less because generally, you expect to seesomething."││ 「如果所有東西都順利通過,我反而會起疑心,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這會花更多時間而不是更少,因為通常你會預期看到一些問題。」 - 關於Neutron的高標準:
│ "We're putting Neutron through an even more extensive barrage of testing than we did Electron because it's not your kind of conventional rocket that we'redeveloping."││ 「我們讓Neutron經歷比Electron更廣泛的測試轟炸,因為我們開發的不是那種傳統火箭。」
關於公司聲譽
- 硬體美學與功能的統一:
│ "Our hardware always looking beautiful and, more importantly, always working beautifully."││ 「我們的硬體總是看起來很美,更重要的是,總是運作得很美。」 - 關於不妥協的決心:
│ "We're not going to break the mold of the Rocket Lab magic."││ 「我們不會打破Rocket Lab魔法的模式。」 - 對客戶的承諾:
│ "When people buy a piece of Rocket Lab hardware, firstly, it turns up and it looks great and it works. In an industry where that seems to be challenging, I thinkthat's an important element."││ 「當人們購買Rocket Lab的硬體時,首先,它會準時送達、看起來很棒、而且能運作。在一個這似乎很有挑戰性的行業裡,我認為這是重要的元素。」
關於首飛目標
- 明確的成功定義:
│ "Our aim is to make it to orbit on the first try... Neutron will fly when we're very confident it's ready."││ 「我們的目標是第一次嘗試就進入軌道...Neutron會在我們非常有信心它準備好時才飛。」
關於長期價值
- 延遲的影響微不足道:
│ "The financial and long-term impacts are insignificant to take a little bit more time to get it right."││ 「花多一點時間把事情做對,財務和長期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