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金馬影展如火如荼開跑的前一周,《女孩》與《左撇子女孩》同日上映所產生的討論(或說筆戰?)已經先開打了,雖然個人覺得相較踩一捧一、爭執於孰優孰劣,兩者若比照「芭本海默」現象製造觀影風潮會更好,不見得要將彼此視為打對台的競爭者,畢竟兩部作品質感與風格完全不同——儘管都出自女導演之手,故事皆帶有自傳色彩,且片名都有「女孩」——真的不太好比較。
先說結論,個人偏愛《左撇子女孩》多一些,但這並非指它在技術層面較為優秀,事實上兩部作品的優點和缺點都挺明顯的,我的偏愛是來自於《左撇子女孩》的調性輕鬆,角色在困境中保持樂觀,導演呈現城市夾縫中女性遭受的壓迫時,不忘加點幽默,它是一部「易於」觀看、且會想反覆觀看的電影;而《女孩》則走相反的路徑,它選擇直視痛苦,且竭盡所能運用視聽效果放大主角的主觀感受,讓觀者一同陷入女孩的恐懼及無助中,電影調性是沉重的,因此不易於觀看,短期內也不想再看一遍。
不過,面對電影,兩部作品的核心創作者——鄒時擎和舒淇——都端出「我必須要拍,而且只有我能拍」的決心,儘管成果不見得完美,但這種非說不可的熱忱,其實非常動人;而身為觀眾,能同時擁有兩部以女性觀點出發,從方方面面呈現各式女性面貌的作品,是十分幸福的。
歷經千迴百轉,舒淇以不同身分,走回了那座曼波橋
觀賞《女孩》前,已耳聞不少來自同溫層或非同溫層的批評,必須承認,我欣賞《女孩》的原因絕對少不了對於「演員舒淇」的喜好——你很難在見到片中代表林立慧(舒淇本名)的小麗叛逆逃家後,不去聯想她往後將會如何地15歲就從基隆去台北玩、如何受男友阻擋考試導致高中沒有畢業、如何就那樣地成為了《千禧曼波》中迷走城市夾縫間的Vicky——提供觀者後設地投注迷影式情感的空間,是《女孩》無可取代的特色,也是它的限制。
你可以說《女孩》入圍威尼斯主競賽是因為舒淇的名氣,當然,影展需要流量與話題,現在哪個主流大影展不搶著邀請明星?可是,在這麼多「有背景」的作品(誰的兒子女兒、誰的班底、哪個發行商主推、哪位明星演而優則導)中,《女孩》能獲威尼斯青睞,甚至在釜山得最佳導演獎,絕非全然運氣好。
對我來說,舒淇拍《女孩》有點像李鴻其拍《愛是一把槍》,電影脫不了「恩師」名導的影響(除了開頭基隆中山陸橋就是《千禧曼波》那座,小麗妹妹書包還飄出《紅氣球》,不羈少年騎車兜風則像《南國再見,南國》),卻仍發揮「演員出身」的獨到特長,例如邱澤飾演的父親無來由地施行暴力有多令人不寒而慄;9m88飾演的母親如何承受父權痛苦,再把怨怒轉嫁到女兒身上;白小櫻飾演的女兒怎麼在沈默中展現好強的韌性;林品彤飾演的轉學生好友又如何在調皮、真性情與溫暖可靠之間取得平衡……至少在引導演員表露情感這方面 ,舒淇有她厲害之處。

林品彤(右)暴風式成長,在《女孩》中展現與《美國女孩》和《小曉》截然不同的演技,十分驚艷我
電影也不乏其他細膩、具有靈光的瞬間,諸如開頭陸橋的時空交錯,敘事旋即交叉剪輯回到母親年輕時;小麗鑽入學校庭院草叢中,凝視圍牆外景象的魔幻時刻;小麗躲在布衣櫥裡閃避酒醉父,那宛如恐怖片般的陰影與鬼手幻象……上述鋪排無法說在結構性上有什麼創見,或帶給我們什麼新啟發,但舒淇確實捕捉到一些直覺性的東西,而這或許得歸功於做為演員多年、對「感受力」的培養與習得。
此外,我很喜歡一個小細節:母親工作理髮廳的同事,對她態度始終有些疏離,卻在母親被客人鹹豬手騷擾時,及時四兩撥千斤地阻擋——這場戲顯示出幽微、複雜的女人心境,以及身為弱勢,女人們如何在夾縫求生、學習看眼色,她們可以競爭、敵對,但當然也可能互助。

《左撇子女孩》開頭第一場戲便是母女三人駕駛小貨車,從忠孝橋駛入台北市
用iPhone拍攝的《左撇子女孩》以截然不同的色調及視野觀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台北街頭,角色出入的夜市、聚會的餐館與機車行經的道路,都在我平常生活範圍內,我甚至和片中小妹宜靜就讀同樣的幼稚園,這無非是很新鮮的觀影體驗——狐獴從天而降,電視台記者詢問自摔騎士會不會痛的白痴問題、針對「鮭魚之亂」集體改名事件鋪天蓋地的報導——鄒時擎精巧抓住這些台灣人習以為常的荒謬,以近乎獵奇化的方式,重新給予關注。
若說大部分的電影是開啟一扇窗,讓人理解不可能認識的人、抵達去不了的遠方(這也是我之所以熱愛電影的原因),《左撇子女孩》則讓我回過頭凝視身處的此時此地,會發現這裡其實正是許多人的遠方,我們眼前腳下所踏的土地,並不缺乏故事,差別只在你有沒有看見?有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訴說?

三人觀賞狐獴新聞,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面構圖
而《左撇子女孩》最顯著、大到會令我忍不住皺眉的缺點,則是結尾高潮戲的鋪排,我感覺戲劇張力怎樣都還沒堆疊到足以使宜安這名夾在世代中間的複雜角色,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那個驚人的決定、公開在家族內難以明說的真相。
事實上,或許是為了分配一家三口各自的份量,宜安做為電影理應的第一女主,整體戲份都顯得不太足。不僅宴會戲的處理,其他如跟檳榔攤老闆阿明的關係,便值得更深入的刻畫,現在敘事中只看到「性」,且性愛場景像是為了帶出爾後的懷孕情節,而讓宜安懷孕又是為了帶出阿明元配來鬧場的混亂以及最後的攤牌,服務劇本的功能性太重,看不出性愛對她來說是什麼?她的慾望、她的空虛是什麼?她在與阿明的感情當中又得到了什麼?
理性上分析了很多,或許我感性上只是覺得馬士媛實在太美太辣,演技又自然,看完直接愛上,才會怎麼看都看不夠。
(已在我的年度電影美女榜上名列前茅。)

馬士媛在戲裡各種嗆辣兇巴巴,活脫脫像從Sean Baker電影中走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