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翻轉】普發現金六千元:從頭到尾的荒謬劇本,看盡政客的雙重標準與人民的集體記憶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一、序章:那一年,島國上空吹起一陣逆風

那一年,島國的上空飄著三種氣味:


敗選的焦味、財政處室的咖啡味,以及人民討拍討錢的酸甜味。


政府曾信誓旦旦:


「國家財政是神聖的,不能輕易把錢還給人民。」 彷彿人民向政府拿錢,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


島國人民聽久了,也習慣了。


畢竟,這座島多年來最堅固的東西不是國防武器,不是基礎建設,而是官員的思想彈性—— 彈到可以把「反對普發」變成「以人民為中心」。


然而真正讓事情轉折的不是政策精算,也不是理念辯論,而是選票。


島國的政治一直遵循同一條定律:


當選民還在排隊領錢時,政客已經在排隊準備換立場。


二、立法院攻防戰:從「反對到底」到「其實早就規劃」的瞬間進化

普發現金的故事,其實從立法院的吼叫聲開始。

(一)第一回合:執政黨高舉財政紀律,喊得比誰都大聲

在那場眾所矚目的財委會會議中,執政黨立委拍桌拍得像打鼓。


財政部次長語氣沉穩:「普發現金不符合長期財政規劃……」 行政院代表更補刀:「這是對國家不負責任的政策。」


新聞跑馬燈連續三天都寫著執政黨嚴正反對,口風之硬,彷彿人民想拿回自己的稅金,是綁架國家。

在野黨立委則像巫師般揮舞著手稿:「把錢還給人民!」


一時間,立法院像兩個巫師教派彼此對咒,火花四射。



(二)第二回合:預算審查會議變成攻防大戰

預算書厚得能當枕頭,裡面寫滿「不建議普發」、「應專款專用」、「財政不穩定」等字樣。

在野黨連續提案:


「普發 6000」、「普發 8000」、「普發 10000」、「特別預算挪用」—— 像打電玩一樣一關換一關。


執政黨立委每次都立刻反對:


「國家不是提款機!」 「人民要的是長期建設,不是短暫糖果!」 「不能被在野黨牽著鼻子走!」


主席槌子敲得手都酸了。


外界都說台灣政治吵鬧,但沒有人想到,有一天這些吵鬧聲竟會被徹底打臉。



(三)新聞片段:媒體成了最忠誠的錄影機

那段期間的新聞片段至今仍可讓人拍成黑色喜劇:

主播 A:


「政府表示,普發現金將造成國家財政沉重負擔。」


主播 B:


「行政院強調,不能用發錢的方法討好選民。」


主播 C:


「在野黨批評政府,拒絕把盈餘還給人民。」


每段都像刻意保留下來,準備將來拿出來打臉。

但誰也沒想到,這「將來」來得這麼快。


三、選舉夜:一個選票就夠把理念推入大海

選舉夜是整個普發劇本的轉折點。

連開票中心的電子看板都沒跳完三輪,


政府已經開始計算——不是票數,而是:


「不普發還能撐下去嗎?」

選票越開越低,財政部長的眉毛越皺越深,行政院長的額頭冷汗越積越厚。

某位高層在官邸裡吼:


「人民到底怎麼了?」 旁邊幕僚很冷靜:「人民沒有怎麼,是我們沒有發。」


敗選當晚,行政院長召開緊急會議。


有官員提議:「我們要不要……普發?」 大家沉默一秒。


下一秒,全場點頭如搗蒜。

理念?


都淹死在選票的海裡了。



四、隔天記者會:一場令人目瞪口呆的政治變臉術

隔天早上,行政院召開記者會。


官員站在台上,神情慈祥,彷彿昨天拍桌反對的不是他們。


發言人微笑著說:


「政府秉持與人民共享經濟成果的精神,決定普發現金。」


台下記者表情僵硬。


有記者忍不住問: 「你們不是反對嗎?」


發言人不慌不忙:


「情勢改變,我們要與時俱進。」


好像不是敗選,而是宇宙磁場突然翻轉。

之後幾天,政府重寫口徑:


「普發是我們的主張」 「我們早在研議」 「這是政府主動回饋人民的政策」


每一句話都像在擦掉昨天的錄影。


五、人民的反應:錢是收了,功勞不給

普發現金最終還是入帳了——


但人民的心沒有被買回。


市場裡,阿姨們的對話很真實:


「這筆錢喔,是在野黨逼政府的啦。」 「政府那時候不是反對得很大聲?」 「啊輸了選舉就改口,這樣要怎麼感謝?」


政務官每天刷社群看到的不是道謝,而是嘲諷:

「敗選發錢,邀功不成,還落人話柄。」

政府邀功越用力,人民越冷淡。

因為人民看得比官員想像得還清楚:

真正值得感謝的,是逼迫政府改變的人,而不是不得不改變的人。


六、魔幻寫實的行政院:集體失憶症蔓延

普發政策宣布後,行政院像中了某種魔咒。

財政部突然說:


「其實我們早就預留空間。」 明明預算書裡寫的是「不建議」。


經濟部說:


「普發可以刺激內需。」 明明之前一直強調「效果有限」。


行政院長更是展現華麗的語言特技:


「反對普發?沒有那回事,我們只是當時還在評估。」


人們懷疑行政院是不是被一隻巨大魔怪附身,


那魔怪專門吃「一致性」,吐出「雙標」。


所有觀察政治的人都知道,


這就是島國政治最經典的場面—— 政策翻轉速度比颱風轉向還快。



七、立法院再度開打:從反對到稱功的荒謬循環

普發現金編列追加預算時,立法院又熱鬧起來。

(一)執政黨立委突然變成普發擁護者

那些三個月前拍桌反對的人,


此刻站在同一個位置,拍桌支持。


在野黨立委忍不住笑出來:


「你們不是說這是民粹嗎?」 執政黨立委回答: 「這是與時俱進的政策。」


主席差點打電話叫心理醫生來替全院做集體健檢。


(二)審查會議充滿政治脫序瞬間

有執政黨立委竟然說:


「其實我們一直站在人民這邊,是在野黨誤導大家以為我們反對。」


會議瞬間爆出哄堂大笑。

直播聊天室甚至刷:


「政府進入平行宇宙了?」 「雙標內建在 DNA 裡嗎?」 「政治版《記憶刪除術》?」


但對人民來說,已經不需要再爭辯。


真相早印在集體記憶裡。



八、新聞攻勢:政府拼命邀功,人民看膩了

政策通過後,政府展開大外宣,


各部會影片如同強心針般不斷推出:


「政府關心你」


「政府與你同在」 「政府與人民共享成果」


甚至推出「普發功臣專題」,


把在野黨的角色全部抹掉。


但人民只覺得好笑:


「你先反對半年,後來敗選才答應,現在還想邀功?」


網路流傳一張迷因:


一個政客抱著現金大喊: 「雖然我昨天反對,但今天我要邀功!」


獲得十萬轉傳。


九、深層原因:人民真正憤怒的不是立場翻轉,而是「不誠實」

人民其實不怕政治人物改變立場。


某些情況下,立場改變代表務實。


但這次讓人民反感的,是:


政府不是因為理念成熟而改變,而是因為敗選不得不改變。


人民能接受「錯了就修正」;


但不能接受「輸了就翻臉」——還要裝成本來就支持。


更不能接受「反對時很大聲,改口時卻要抹掉反對痕跡」。

政府想透過宣傳抹平裂痕,


卻沒發現裂痕就是人民對政治失望的證據。



十、後記:政客演戲,人民記帳

最終,普發現金還是入了人民的帳戶,


而政府努力想把功勞放進自己的帳戶, 但人民只把功勞放在在野黨的帳戶。


因為人民知道:

真心與被迫的差別,在政治裡永遠藏不住。

最終,這一場普發現金的大戲告訴我們:

  • 政府可以反對政策,
  • 政府可以因敗選而改口,
  • 政府甚至可以厚著臉皮邀功,

政府無法控制人民的記憶

人民也許可以被催眠、被洗腦、被說服,


不能被當傻子


因為在這座島國上,


人民永遠是最冷靜、最清醒、也最會記帳的存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庸人的奇思妙想
0會員
26內容數
批評時事
庸人的奇思妙想的其他內容
2025/11/16
一、從「被迫安全」到「制度屈從」:台灣正在重演千年前的宋朝 台灣政壇流行一句話:「我們不是屈從,而是價值同盟。」 然而,若把「價值」兩字刪掉,語意反而更貼近本質。 因為台灣的外交格局其實正在朝一種古老又熟悉的方向滑動──被迫的安全建構、以利益換和平、以輸送換承諾、以對等之名簽
Thumbnail
2025/11/16
一、從「被迫安全」到「制度屈從」:台灣正在重演千年前的宋朝 台灣政壇流行一句話:「我們不是屈從,而是價值同盟。」 然而,若把「價值」兩字刪掉,語意反而更貼近本質。 因為台灣的外交格局其實正在朝一種古老又熟悉的方向滑動──被迫的安全建構、以利益換和平、以輸送換承諾、以對等之名簽
Thumbnail
2025/11/09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邁入第三十年,被譽為「最成功的社會安全網」,但這張網如今卻越織越薄。每當健保財務吃緊,政府總會推出一套熟悉的劇本:加強補充保費稽徵、擴大比對資料庫、提高繳費基數。名義上是為了「公平」與「永續」,實際上卻是一場「放大抓小」的技術性懲罰。制度以「補破網」為名,懲罰最誠實、最透明的納
Thumbnail
2025/11/09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邁入第三十年,被譽為「最成功的社會安全網」,但這張網如今卻越織越薄。每當健保財務吃緊,政府總會推出一套熟悉的劇本:加強補充保費稽徵、擴大比對資料庫、提高繳費基數。名義上是為了「公平」與「永續」,實際上卻是一場「放大抓小」的技術性懲罰。制度以「補破網」為名,懲罰最誠實、最透明的納
Thumbnail
2025/11/09
在當代民主政治裡,「政策」往往不只是政策,而是一場政治敘事的競賽。當政府宣布要「普發現金」、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時,民眾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經濟理論,而是那筆即將入袋的金額;而政黨與媒體之間,則立刻展開另一場角力:誰提出、誰反對、誰改變立場、誰最後收割?這些問題,揭示了普發現金不僅是經濟決策,更是一
Thumbnail
2025/11/09
在當代民主政治裡,「政策」往往不只是政策,而是一場政治敘事的競賽。當政府宣布要「普發現金」、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時,民眾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經濟理論,而是那筆即將入袋的金額;而政黨與媒體之間,則立刻展開另一場角力:誰提出、誰反對、誰改變立場、誰最後收割?這些問題,揭示了普發現金不僅是經濟決策,更是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