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被迫安全」到「制度屈從」:台灣正在重演千年前的宋朝
台灣政壇流行一句話:「我們不是屈從,而是價值同盟。」
然而,若把「價值」兩字刪掉,語意反而更貼近本質。
因為台灣的外交格局其實正在朝一種古老又熟悉的方向滑動──被迫的安全建構、以利益換和平、以輸送換承諾、以對等之名簽不對等之協議。
這種模式千年前就演過了。
演得更徹底、更透明,也更誠實。
主角叫做──宋朝。
宋朝官員不忌諱承認「我們軍事弱、經濟強,因此要輸送利益交換和平」。
台灣官員則努力把輸送利益講得像是國際英雄榜。
於是,歷史產生了荒謬的對照:
宋朝知道自己在繳歲幣;台灣則被教育不要說那是歲幣。
二、千年前的歲幣:宋人明白自己在付出什麼
我們要真正理解今天台灣的處境,就必須重回宋朝,重新審視歲幣的制度邏輯。
歲幣之所以成為宋朝外交核心,不只是因為「宋弱他強」,而是因為歲幣背後存在三個完整的制度邏輯:
(一)歲幣是「用財換時間」的國防戰略
宋朝雖富庶,但因積弱的禁軍制度與兵源分散,無法同時應付遼與西夏。
於是,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做了這件事:
- 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
- 換取邊境 100 年不被大規模侵襲
後來宋仁宗與西夏議和:
- 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
再後來宋高宗與金達成:
- 銀30萬兩、絹30萬匹
如果以今日銀價(每台兩約 600–700 元台幣)換算,
宋朝一年最低額度都超過 台幣 10~20 億元。
但宋朝人很坦白:
「我們是在付保護費。」
這與今天台灣的軍購制度產生微妙對比:
宋朝承認自己弱; 台灣只允許官員承認「要展現決心」。
(二)歲幣是一種「可計算的屈辱」
宋人知道這種外交姿態帶有屈辱感,但宋代政治文化是一種極度理性的文化。
宋朝文官會計算法如下:
- 若打仗至少死十萬人
- 損耕地十萬頃
- 損稅收三十年
- 請問:繳歲銀 10 萬兩貴嗎?
因此宋人雖然覺得「臉上掛不住」,
但也從不自欺欺人地說那叫友誼。
反觀今日台灣:
- 7,500 億台幣軍購被稱為國際正義
- 被迫修法被稱為國際標準
- 貿易讓利被稱為深化連結
- 軍購延遲被稱為流程特性
- 不對等的承諾被稱為全球價值鏈位置
宋朝至少承認自己在繳歲幣,
台灣卻把歲幣偷偷包裝成「進步」。
(三)歲幣換來了穩定的和平
宋遼之間真正大規模的戰爭,就只有澶淵之戰。
協議簽下後,雙方近百年沒有大戰。 宋西夏之間也從頻繁侵擾轉向有限衝突。
歲幣至少換到結果。
那台灣呢?
我們付出的軍購與法規調整,換到的不是和平,而是:
- 更強的依賴
- 更深的制度綁定
- 更多的軍購需求
換句話說,
我們買到的不是和平,而是「無限續費的訂閱制安全」。
三、台灣的「美式歲幣」:當代的銀兩、絹匹與茶馬互市
現在來看台灣。
(一)軍購:現代版「歲銀」的精準翻譯
根據國防部資料,2020–2024 台美軍購總額超過:
- 250 億美元(約新台幣 7,500 億)
其中包括:
- M1A2T 主戰車 108 輛
- F-16V 66 架(硬體+軟體+維修)
- 海馬士多管飛彈系統(HIMARS)
- AGM-84 魚叉飛彈
- 攻擊型無人機 MQ-9B
- 多項防空飛彈系統
- 300 多枚精準空對地武器
但最荒謬的是──
台灣對美軍購的交期延宕規模,是全世界前段班
截至 2024 中期,美國未交付給台灣的軍購金額:
- 192 億美元以上(約 6,000 億台幣)
也就是說,台灣已經匯出去的銀兩,有三分之一還沒換到東西。
若以宋朝標準來看,遼國、西夏就算再蠻橫,也不會拖貨拖三年。
(二)台美協議:現代版「歲絹」「歲茶」
台美「21 世紀貿易倡議」第一階段內容:
- 食安檢驗調整
- 法規透明度要求
- 政府採購程序調整
- 海關程序加速、資料流動標準
- 商業機密保護
- 供應鏈安全協議
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籌備包括:
- 潛在農業市場開放(如牛肉、豬肉以外的產品)
- 金融監理法規配合
- 科技供應鏈綁定
- 投資與準入的結構性調整
如果把標題換掉,你會驚訝地發現:
- 食安調整=宋朝的「絹」
- 法規透明度=宋朝向西夏交付的「茶」
- 供應鏈協議=宋朝的「馬政互市」
- 資料流動=西夏要求宋朝交地圖
只是時代不同,宋朝送絹,台灣送市場。
四、四國對宋的壓力:遼、金、西夏各有不同;美國則三者合併
要理解台灣今天的處境,
必須了解宋朝面對「三強壓力」時的不同反應。
(一)遼國:制度化勒索的典範
遼朝對宋不求滅國,只求每年現金流。
澶淵之盟之後,遼國的財政約 15% 以上來自宋朝歲幣。
遼國做得非常「專業」:
- 不斷要求提高額度
- 不斷調整匯率(要求改用純銀)
- 要求改善交貨方式
- 要求雙方設立常駐使節
你若不看國號,會以為在看美國軍購條款。
(二)西夏:用制度逼宋讓步的高手
西夏比遼更狡猾,他要的不只是銀兩,而是:
- 互市
- 土地
- 技術
- 文化輸出
- 特殊地位承認
慶曆和議後,宋每年付給西夏:
- 銀7萬兩
- 絹15萬匹
- 茶3萬斤
- 還要提供某些技術性知識(如工匠、鑄造)
西夏就像美國要求的:
- 科技供應鏈綁定
- 生產技術標準
- 投資審查更新
- 資料互通
- 新法規對齊
台灣今日做的事,與宋朝對西夏也相當接近。
(三)金國:軍事威脅最大、索求最強
金人不是單純要岁幣,而是直接要求:
- 宋朝承認臣屬
- 大幅度銀絹
- 交出土地
- 交出皇室人員(靖康之變)
- 安排政治結構調整(如宋高宗南遷後的政治安排)
美國不會要求台灣臣屬,也不會要求皇室,但:
- 要求台灣把軍力全面轉型
- 要求台灣在地緣戰略上固定站隊
- 要求台灣法規對齊
- 要求科技供應鏈排除中國
- 要求政策透明度向美方負責
其本質與金國對宋的「制度要求」高度相似。
(四)宋朝面對三國;台灣面對一國但要求三國化
宋朝對遼給銀,對西夏給絹,對金認臣屬。
台灣對美國則同時給:
- 銀(軍購)
- 絹(市場與法規)
- 臣屬(地緣選邊站)
美國不是遼、不是金、不是西夏,
但卻在制度設計上「一次擁有三國的要求」。
五、現代軍工複合體:美國的制度優勢比遼金更徹底
要理解今天的軍購為何無法回頭,
必須理解美國軍工體系的巨大規模。
(一)美國頂級軍工企業規模(2023)
- Lockheed Martin(洛馬)營收 670 億美元
- Raytheon(雷神)營收 390 億美元
- Northrop Grumman(諾斯洛普)營收 330 億美元
- General Dynamics(通用動力)390 億美元
- Boeing Defense(波音防務)230 億美元
這五家企業加起來,營收近 2,000 億美元。
而台灣的軍購占比,雖不是最大客戶,但有幾個特點:
- 單品項利潤極高
- 客製化版本更貴
- 交期可控、依賴可深化
- 後勤維護綁約長達 20~30 年
這讓台灣在軍購上不是「買一次」,
而是「買未來三十年的信仰」。
宋朝給遼國銀兩是單次交易;
台灣給美國的是長期訂閱制安全── 永遠需要續費、升級、再付費。
六、台灣已經進入「制度依賴循環」:像宋朝,但沒有宋朝的誠實
現代台灣與宋朝最大的差別,是政治文化。
宋朝官員說白了:
「對,我們弱,我們需要歲幣維持和平。」
台灣官員則說:
「我們不是弱,我們是負責任。」 「這不是輸送利益,這是深化合作。」 「這不是不對等,這是國際標準。」
這種敘事框架創造一種「不能問、不能講、不能質疑」的氛圍。
假如你質疑軍購,你會被說:
- 你不懂國防
- 你是親共
- 你想要台灣亡國
- 你反美
這種氛圍不是民主討論,而是信息壟斷。
而最可怕的是──
這正是宋朝後期才出現的政治文化病徵。
靖康之前,誰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扣上「助敵」「投降」的帽子。
國家因此錯過改革的關鍵時刻。
看起來歷史不是重演,
而是提醒我們正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七、三國對宋 vs 美對台:完整制度對照
以下是你要求的完整結構性對照:
項目宋朝對遼宋朝對西夏宋朝對金現代台灣對美國金錢輸送銀10萬、絹20萬銀7萬、絹15萬、茶3萬銀30萬、絹30萬7,500 億台幣軍購、延宕 6,000 億市場開放互市有限互市+技術無貿易倡議+市場開放+法規調整制度屈從無需承認地位承認臣屬法規對接、科技供應鏈綁定安全交換避免北方進攻限制西夏掠奪不被滅國美軍協訓、戰略模糊承諾性質歲銀歲絹+技術歲幣+地位軍購+讓利+制度綁定
你會發現,美國不是遼,也不是金,而是:
遼的軍購機制+西夏的制度要求+金國的地緣控制的混合體。
八、結語:宋朝至少知道自己在付出什麼;台灣卻被要求不能說破
宋朝人很清楚:
「我們無法同時打三個敵人,所以要用錢買和平。」
台灣人則被教育:
「我們不是用錢買和平,我們是用價值換友誼。」
但價值不會飛彈化,
友誼不會自動交貨。
現在的台灣正在進入一個危險的循環:
- 付出越多 → 軍購越多
- 軍購越多 → 依賴越深
- 依賴越深 → 必須付出更多
- 最後 → 無法脫身,卻也無法反思
宋朝至少誠實面對自己的弱與必要。
台灣則要求人民把依賴當作自信,把輸送當作榮耀。
歷史反覆提醒我們:
國家最危險的時刻不是輸送利益的時刻,而是不能討論輸送本質的時刻。
而今天的台灣,正站在宋朝靖康前夕那種「不能講、不敢講」的氛圍裡。
如果我們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位置,
那麼歷史的後果,也可能會忠實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