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明日的派對】AI真的要來搶作曲家的飯碗了?/Rainbowchild

明日是否仍有派對,或我們早已失去共同慾望並與之狂歡的能力。
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可世界變化或變快,我們經常驚慌地跟丟。
AI發展一日千里,憂慮與期待跳著糾纏的雙人舞。製程愈來愈數位化的當代流行音樂,影響所及,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文/ Rainbowchild
隨著人工智慧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職業被人認為將被電腦取代。從收入人人稱羨的律師與醫生,到與平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廚師與司機等,我們熟悉的世界彷彿即將天崩地裂。但在那之前,說不定從你耳機傳來的音樂會是末日第一聲號角——這一切都是因為Spotify挖角了一個人。

幾可亂真的「Flow Machines」

François Pachet,人工智慧作曲的專家,前Sony的巴黎研究團隊負責人。該組織在2016年發表了寫曲軟體,名為「Flow Machines」。這款軟體的原理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歸納「曲風」,然後再創作出近似的作品。
Flow Machines已經有數首歌曲發表,你可以在它的專頁試聽。從古典的巴哈到搖滾的披頭四,人工智慧都能模仿得維妙維肖。除了作曲以外,Flow Machines還可以編寫理論複雜的和聲。
對深度學習而言,要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最重要的是餵給數量足夠且處理得宜的樣本。而在整個音樂產業中,目前最能滿足此一條件的,非Spotify莫屬。除了歌庫曲量數一數二以外,Spotify還握有全世界音樂分類做得最好的The Echo Nest團隊。François Pachet的長才若能與Spotify的優勢搭配,相信能讓人工智慧作曲時代提早到來。

人工智慧作曲,Spotify的下個賭注

Spotify盤踞串流音樂龍頭以久,營收也蒸蒸日上,然而虧損依舊是不爭的事實。在該公司的支出中,70%被用來支付版權費。這樣的數字音樂人們依舊不滿意,對該公司來說卻已成日益沉重的負擔,也成了他們押寶人工智慧作曲的最直接理由。
若一首歌上直接標著「電腦寫曲」,也許願意買單的人真的不多—— 那感覺有點像「基改黃豆」或「合成肉」。但在某些樂類的聆聽情境中,譬如情調、氛圍音樂等,聽眾確實不甚在意創作者甚至歌名。這種聆聽習慣也就給出了操作空間。
日前Spotify上出現一批疑似假造身份的藝人,引發軒然大波。儘管官方不願承認,但據報導這些「藝人」的歌曲來自Spotify私下找的小工作室或無名製作人。由於他們要求的授權費用遠比大唱片公司來得低,因此由此產生的流量會嚴重瓜分其他音樂人的收入。
還不能理解這種手法的話,就想想大賣場如何用自有品牌掠奪利潤吧。若聽眾可以接受此類藝人的作品,那麼跨過一步讓人工智慧接手創作,也就顯得不那麼異想天開。

改變可能比想像來得快

藝術創作是人類心智的極致表現,也因此成為人工智慧界的聖杯。這幾年來,舉凡小說、音樂劇與電影等,都有學者做過類似嘗試,然計畫皆僅止於實驗。由於明確利益驅使,Spotify也許將成為人工智慧創作大規模商業化的先行者。
目前人工智慧的創作技巧依舊基於人類創作,就此論斷「AI寫曲全面取代作曲家」顯得危言聳聽。但在流行音樂產業中,大量複製確實是常態。若要說這個改變可能帶來什麼好處,也許就是讓人類的原創能力得以凸顯。畢竟若要比複製,你怎麼可能比得贏電腦呢?
也許不久以後,當你聽著「夏日香氣」或「午夜安眠」一類的歌單時,你就是在聽電腦寫出來的音樂。對音樂產業來說,這種技術的影響當然會是全面性的,衝擊程度恐怕遠大於網路。

【作者介紹】
Rainbowchild,曾擔任廣播節目瑞舞酷兒主持人,以及電音網站耳朵蟲前任主編。2015年與數位荒原推出一系列電音舞曲文化講座,探討DJ、藥物、性別與台灣瑞舞文化等各種主題。除了在諸多派對遊走,播放Techno與House音樂挑逗眾多舞客以外,目前與音樂最相關的工作是KKBOX電音分類客座主編。
※                 ※                 ※
封面圖片來源:Pixels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由小樹領軍的線上音樂誌。怪物船上的人們不介意被當成怪咖,也不在意同溫層;渴望破浪,也享受逆風。最大的興趣,是不斷發現各種最有機的音樂新生態。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