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到底是誰在怕台獨?(一)

 

近來有人要把台獨掃進歷史的灰燼?

 

民進黨在 2016 年選舉中大獲全勝後,台灣的政治光譜似乎又出現變化了。「華獨」跟「台獨」兩種立場之間的鴻溝日益顯著,國民黨不論是促統立場或是黨本身皆受挫;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政治光譜最重要的分水嶺,似乎也讓人開始看到變動的跡象了,從原本的「統/獨」分野,變成「華獨/台獨」之爭。

 

二月底《凱達格蘭媒體》主編葉介庭的一篇文章,在西方的台灣政治評論家之間廣為傳閱,而該文似乎暗示,在近日的政治發展下,「台獨」的想法應該要揚棄了。即使該文並未直接點出這一點,但文章主要倡議「中華民國獨立」(意即「華獨」),認為以現狀來看,「華獨」比起「台獨」是更現實的作法。也就是說,我們不必將「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轉變成為一個現今尚未存在的「台灣共和國」,只是要將「中華民體」的體制本土化而已。

 

蔡英文和民進黨已經明確指出他們會比較貼近「中華民國」的立場,而凱達格蘭媒體的看法,大致上呼應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政治立場。寇謐將《想想論壇》英文版已經提出這樣的看法:他不斷提出蔡英文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出奇地務實」,字裡行間似乎透露出這樣的立場,而他所謂民進黨內阻撓國、民兩黨合作的「過時的聲音」,似乎也就是指向這個問題。目前已經可以看到,泛綠主流已經逐漸朝向在蔡英文領導下的「華獨」立場,反映出蔡英文靠向中間的政治路線。

 

Photo Credit:張國耀

 

從葉介庭的文章,以及英語界台灣政治評論人士對該文的肯定來看,加入這個立場的人已經不少。但這樣對「台獨」的明確攻擊(這是連蔡英文現今都不敢做的事),也許該讓我們嚴格檢視一下文章中的一些論點。總結來說,我們認為若以「顧慮現實」為名,將「台獨」變成歷史的灰燼,恐怕言之過早。

 

「華獨」與「台獨」二詞是台獨陣營訂下的區別,而「華獨」為貶語;雖然如此,若要勾勒出台灣政治環境變動之下的不同立場,「華獨」與「台獨」之區別仍舊有用。更明確來說,「華獨」認為實質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ce)的現狀可接受,而「台獨」的目標是台灣的法理獨立(de jure independence),以及處理中國/台灣的族群與公民認同;事實上,這二者是台灣建國運動的中心議題,更是一個長期未解之命題。那麼,「華獨」的立場為何有瑕疵?

 

首先,「華獨」表面上看來是務實的選擇,但實際上根本不是;更精確來說,「華獨」忽視了中華民國底下的法律、外交與制度架構,而這些若要在地化,不是相當困難,就是根本無法進行。「華獨」忽視的另外一點,是中華民國架構不只讓國民黨繼續大幅干預台灣政治,更讓中國也有干擾台灣政治的立足點。

 

台獨的旗幟 Photo Credit:wikimedia

 

再者,葉介庭在文章中所攻擊的「台獨」立場,事實上只是引開注意力的稻草人。葉介庭在文中指稱,「台獨基本教義派」人士的信念和思維跟不上時代、不切實際;但事實上,他們對於葉介庭指出的問題早就已經深思熟慮過了,只是葉介庭沒有認知這一點。另外,民進黨就算在表面上漸漸轉向「華獨」的立場,卻不願泯滅「台獨」運動的聲音,也許正是出自黨內自身的務實考量。台獨運動人士和其他公民團體有高度的人脈連結,許多反國民黨的示威和抗議都是靠他們幫忙動員。

 

最後,近來有許多人高唱台獨已死,必須拋棄。這樣的呼聲並沒有成功,因為種種「超越台獨」的嘗試仍舊沒有超越同樣的基本問題。事實上,各種「超越台獨」的論述,反而只是讓台灣當前的基本問題更加混淆不清。

 

 

台灣能見度之缺乏

 

葉介庭稱「華獨」與「台獨」之差異只是在玩弄文字遊戲、「台獨」人士只是過份追求「政治正確」和「正確用詞」,但這種說法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既然已經不高,而且之所以如此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台灣」無法與「中國」區分明確,那麼要讓世界其他國家認定「中華民國」等同「台灣」更是難上加難。

 

葉介庭認為:「在當今的世界,大多數人的體會與認知就是台灣是一個國家;若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一件違反常理的事,特別是如果目標就是要將台灣建立為一個國家之時。」另外他也指出,台獨運動並沒有要求台灣脫離「中國」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於中國之外,故「台獨」所要求的獨立其實是脫離「中華民國」獨立;他認為這有違常理,因為這種說法會讓人誤以為台灣要脫離中國,有如蘇格蘭要脫離聯合王國(英國),或圖博(西藏)要脫離中國一般。

 

但我們可以改問:「大多數人的體會與認知就是台灣是一個國家」,指的是哪一個世界?肯定不是指這個世界。台灣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台灣」在國際上幾乎無人認知,或是被認為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國家,再不然就是被視為與中國不可分割。為何如此?這正是因為台灣與中國的連結,同時又被中國的陰影籠照。多年以來,國民黨不斷聲稱台灣確確實實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且台灣不論在語言、文化和血統上都確確實實屬於「中華民國」,因此台灣在文化層面上無法視為與中國不同。

 

圖博等地的脫離中國獨立運動之所以有國際支持,很大一部份就是因為世人大多認為圖博的文化有別於中國文化。即使台灣與圖博、東突厥(新疆)有別,現在實質獨立於中國之外,但以外人的感知來說,台灣與中國之間缺乏有利於台灣獨立的顯著文化差異。

 

Photo Credit:wikimedia

 

美國扶植蔣介石政權來抗衡中國時,還有辦法讓人維持台灣是「自由中國」流亡政府所在地的印象,因為二戰時期的各個流亡政府仍讓人記憶猶新。不過,中、美建交之後,再加上中國數十年來的經濟飆漲,台灣在國際上的認知度便大幅下滑,因為台灣與中國並未讓人察覺出任何文化的差異。即使國民黨宣稱台灣保留了中共執政後喪失的中華文化,但台灣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比中國更「中國」。

 

因此,就算有不少人稍稍知道台灣政權宣稱擁有中國一事,這並不表示世界各國會支持以「中華民國」為名義的實質獨立,因為這樣就會表示「台灣」不是「中國」。撇開「台灣」與「泰國」經常被人混淆的諸多笑話不談,任何人都無法真正猜測到台灣的能見度有多麼差,以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有多麼渾沌不明。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我甚至還認識美國常春藤聯盟學校中國研究的博士候選人,就算入關來到台灣,但居留在台灣的期間一直以為中、台關係與中、港關係一樣,以為兩個都是半自治但受北京遙控的地區。

 

如果外人只以台灣與中國的相關係當出發點,使得讓「台灣」是「台灣」是這麼困難的事,那麼我們真的有辦法讓人以為「中華民國」只是「台灣」的另一個名字嗎?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實情況

 

我們也可以發現,「中華民國」政體有自成一格的法律存在。以往「中華民國」的存在被國民黨利用,以發揮不正當的影響力,即使在 1990 年代的民主改革之後依然如此;這是因為國民黨在各個政府機關裡的權力網路仍舊未被消滅。

 

雖然有人宣稱中華民國政體已民主化,因此政治中立,但只要看到軍警體系裡仍存有國民黨權力網路,就會發現這種假設不但與事實不符,有時甚至還有危險:近日憲兵搜索民宅,防止白色恐怖相關文件公開一事,便可略見一斑。

 

中華民國憲兵徽章,上面可見國民黨黨徽(同樣出現在中華民國國旗上) Photo Credit:wikimedia

 

未來的改革也許可以打破這些權力網路,不過我們也不禁要質疑,這些權力網路是否會變成改革的阻力。中華民國的架構成為國民黨藏匿權力網路的好地方,如果改革達不到中華民國架構的核心,這些網路也就沒有完全消失的一天。若要一方面推動深度改革,另一方面又保住中華民國的基本架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若要將中華民國架構裡的中國本位思維本土化,亦是一件吃力的事,因為中國本位的思維正是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基。如果中華民國要改革從中國大陸帶過來的法律,事實上根本就是將一個國家的憲法修正成適用在另一個國家。

 

再者,若要在中華民國的架構下處理轉型正義、外省/本省、原住民正義相關議題時,也一定會碰到問題(這還得假設中華民國的架構有辦法讓人真正處理這些議題)。中華民國架構本身就是一個中國本位、漢人本位的架構,因為中華民國的架構出自孫文的中國漢人民族主義。

 

葉介庭是不是打算以「政治正確」四個字,再加上台灣已經完全「民主化」的推論,試圖將這些議題丟掉不談呢?民進黨意圖維持中華民國架構,開始對這些議題推拖,也不難讓人理解為什麼。

 

但是,如果這些台灣自己內部的正義無關緊要,那麼中華民國的架構必是台灣在國際關係上的絆腳石。

 

 

延伸閱讀:

到底是誰在怕台獨?(二)

 


文:丘琦欣

翻譯:Kevin Nian-kai Wang

封面圖片來源:Dodd Lu@flickrCC BY-NC-ND 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