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最近有幾個期刊分別針對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做深入報導,書市裡也突然出現好幾本介紹猶太人教養孩子與學習方式的書,這些報導都以猶太民族從小訓練孩子提問的習慣為核心,認為這是猶太人創造力與學習能力非常突出的主要原因。

我也認為培養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最有效且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敢發問,願意發問(這是態度),而且能夠提出好問題(這是能力)。

原本人類天生是非常好奇的物種,每個孩子從學會講話之後,就會不斷詢問大人:「為什麼?為什麼?」可惜當他們進入學校,被各種評量,考試轟炸之餘,為了考高分被訓練以最快度寫下標準答案,反覆背誦之下,他們不再好奇,也不再用腦思考,連帶著也失去了問問題的好奇與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當我發現孩子不再發問時,大概從小學四五年級起開始訓練她們提問題的能力。起先我跟她們一起看電影,然後期待她們能跟我討論,結果她們等著我講解,根本沒辦法提出任何問題,逼急了,就找藉口說還要做功課,要準備考試,然後就一溜煙跑掉了。

後來我改找精彩的日劇,每看完一集,強迫她們一定要提出幾個問題跟我討論,不提出好問題,就不能看下一集。結果經過這樣「半強迫」的訓練,她們慢慢建立信心,發現自己也有能力提出好問題,連帶著也願意花時間去思考跟想像了。

的確,要能夠提出好問題是很費腦筋的,因為你必須很專注地參與當下這個情境,然後回想過去的經驗與背景知識,最後才能提出自己的困惑,當然,好問題也往往是指向未來的,尚未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所以這整個思考過程包含了從現在、過去、然後到未來,以大腦運作而言,會產生相當複雜的新連結,這也是有效學習的關鍵。

除了利用日劇或電影的討論讓孩子找回思考想像的能力之外,我也跟她們分享了我在學生時代雖然讀教科書應付考試所花的時間並不多,但是成績還不錯,主要就是我很會猜題。當我每讀完一個章節,就會問自己:「假如我是老師,這個章節我會出什麼題目?」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習慣,就讓我讀書非常有效率,而且化被動為主動,逼自己去思考這個章節的意義。

當孩子進入大學之後,我也建議她們養成二個新的習慣,首先是強迫自己每上完一堂課,一定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第二個習慣是,不管是聽完一場演講或參加任何會議或聚會,問自己另一個問題:「假如我要向沒出席的好朋友轉述三個重點,我會講哪三個重點?」

當我們知道聽完課必須提出一個問題,就麼那堂課一定會很專注,同時若要求自己必須立刻歸納出三個重點並且訓練用自己的話口述出來時,這些聽到的新訊息才能被我們有意識的牢牢記住。

其實除了在學習上要養成提問題的習慣之外,我也常提醒孩子自我探索,找尋生命呼喚或生涯職志時,可以用另外三個簡單的問題來協助自己:什麼事情使我覺得很感動?什麼人令我羨慕?假如你不用顧慮任何人、任何事,現在最想做什麼?

這些問題要經常問自己,因為隨著個人的成長,答案也許會改變,不過,我相信常常問自己這些「人生三問」,可以幫助我們把「想」做的事情,變成「要」做的事情,以及「正在做」的事情。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這些年來關心台灣教育的各個團體,不管是官方或民間,已都致力於閱讀運動的推展,但是我們或許還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個人能不能閱讀與寫作,的確攸關他未來的謀生能力,
一個人可以做什麼事?我想起幾年前曾接到某個機構打來的電話,那是場座談會的邀請,我答覆說:「我會去。」只聽到電話那端傳來嬌滴甜美的聲音說:「好,那我把你給勾起來!」
最近一、兩年,台灣已有不少熱情的老師,或者更明確地講,是還懷有理想的不死心的老師,主動積極地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日本佐藤教授努力了十多年所提出的學習變革,希望能重新找回逃避學習的孩子,
自從人類出生在地球上,面對生存競爭不斷地演化,幾十萬年來,孩子只要跟在父母親旁邊,就可以學會未來生存所需的一切技能。直到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愈變愈複雜,
企業總裁說:年輕人太會花錢;政府官員說:年輕人都不買股票;職場前輩說:年輕人要有競爭力。 這些話是否很熟悉?不少人還在讀書就開始擔心未來,戰戰兢兢地找實習,懷著忐忑不安的心踏入社會,每天汲汲營營賺錢,
有不少朋友為著他們那些整天吵著要買東西的孩子傷透腦筋,小時候想買玩具,買各種沒營養的垃圾食物,大孩子就會要求那些時麾流行的商品或流行服飾以及「別人都有,我也非有不可」的電子產品。 這些朋友很羨慕我,
雖然這些年來關心台灣教育的各個團體,不管是官方或民間,已都致力於閱讀運動的推展,但是我們或許還沒有真正體會到,一個人能不能閱讀與寫作,的確攸關他未來的謀生能力,
一個人可以做什麼事?我想起幾年前曾接到某個機構打來的電話,那是場座談會的邀請,我答覆說:「我會去。」只聽到電話那端傳來嬌滴甜美的聲音說:「好,那我把你給勾起來!」
最近一、兩年,台灣已有不少熱情的老師,或者更明確地講,是還懷有理想的不死心的老師,主動積極地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日本佐藤教授努力了十多年所提出的學習變革,希望能重新找回逃避學習的孩子,
自從人類出生在地球上,面對生存競爭不斷地演化,幾十萬年來,孩子只要跟在父母親旁邊,就可以學會未來生存所需的一切技能。直到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愈變愈複雜,
企業總裁說:年輕人太會花錢;政府官員說:年輕人都不買股票;職場前輩說:年輕人要有競爭力。 這些話是否很熟悉?不少人還在讀書就開始擔心未來,戰戰兢兢地找實習,懷著忐忑不安的心踏入社會,每天汲汲營營賺錢,
有不少朋友為著他們那些整天吵著要買東西的孩子傷透腦筋,小時候想買玩具,買各種沒營養的垃圾食物,大孩子就會要求那些時麾流行的商品或流行服飾以及「別人都有,我也非有不可」的電子產品。 這些朋友很羨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