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盤點一下臺灣市場上的正版 OTT 平台,如果有漏再麻煩補充。這裡先以從平台起家的為主,電信業者、電視台或頻道業者跨業經營的平台先不討論,不然光盤點可能有會盤出二三十家業者。海外業者落地的有:Netflix、愛奇藝、LINE TV、Yahoo TV、YouTube、Fox+;本土的業者則有 KKTV、酷瞧、CHOCO TV、LiTV、CatchPlay 以及 ELTA OTT。
上述的這些平台,扣掉 Yahoo TV 跟愛爾達的 ELTA OTT,我全都有載過、用過,其中更有訂過 Netflix(目前仍訂閱中)以及愛奇藝,KKTV 則試用過一個月,最後因為近期內看的日劇不多沒選擇付費續訂。我曾經寫過一篇評測文,針對片源、流暢度、篩選機制做五星評等,有在追劇的可以參考參考:〈百家爭鳴比一比:淺談我用過的幾個 OTT 平台〉
初步了解於市場的玩家後,再來是商業模式。雖說有三大商業模式,但彼此間也不是擇一關係,臺灣的業者幾乎都是上述三種混搭著用。廣告模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YouTube 就是最好的例子(除非 YouTube Red 進臺灣),內容免費開放給使用者,透過嵌入廣告作為獲利來源;上述的業者中,除了 Netflix、CatchPlay、Fox+(原本還有 KKTV),其他全都有以廣告模式來獲利,其中 CHOCO TV 有付費去廣告的機制。
採取單點模式的平台,主要是針對電影,例如愛奇藝的用券,買一張券之後,在期限內可以看該部電影,到期即失效。採取單點模式的業者有,LiTV、CatchPlay 以及愛奇藝。訂閱模式雖然出現得最早,但付費門檻也最高,廣告模式與單點模式,其實某程度算是為了補足無法從使用者回收的成本,而衍生出來的商業模式。採取訂閱模式的平台有 Netflix、愛奇藝、CatchPlay、ELTA OTT 以及 LiTV、Fox+。
來以平台為單位統整一下:
Netflix:訂閱
愛奇藝:訂閱、單點、廣告
LINE TV:廣告
Yahoo TV:廣告
KKTV:訂閱、廣告
酷瞧:廣告
CHOCO TV:廣告(但可付費去除)
LiTV:訂閱、單點、廣告
CatchPlay:訂閱、單點
ELTA OTT:訂閱、廣告
Fox+:訂閱
使用者付費?在臺灣還做不到!
雖然近來年「願意為線上影視內容付費」的比例已經上升,但還不足以支撐 OTT 平台的獲利來源。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有針對臺灣使用者追劇行為做過分析,平均僅 3 成的使用者有付費收看線上影視內容的習慣。無論是不是 OTT 平台,使用者習慣要從「網路=免費的」到「使用者付費」仍然需要時間,因此,平台一開始就以訂閱模式進場,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然而,片源很大的因素取決於口袋夠不夠深,錢多能買到的版權與議價空間自然就多,但目前臺灣本土業者目前玩不過國外進場的愛奇藝、Netflix,比燒錢永遠有人比你有錢。在盜版網站永遠有更豐富更多元的片源的情況下,平台鎖住內容而只靠一小群消費者苦撐,最後只能相看兩無言然後互相傷害──平台沒錢買不起更多版權,消費者不爽想看的內容上面都沒有怒退一波。透過直接買版權以外的方式充實平台內容,例如與電視台合作開發平台、自製或投資內容、與其他平台相互導流量進行分潤(例如 A 平台買到獨播,而在 BCD 平台的搜尋得到內容,但會導到 A 平台播放,或許有買或註冊 BC 的可以在 A 看,最後 ABC 分潤以及使用者數據之類的。)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選擇。
從 KKTV 開放部分內容(有些還是 ON 檔熱門劇!)免費這點來看,我認為在臺灣的戲劇市場上,免費可以看到內容仍然是標準配備,訂閱模式只能當作加值服務,提供給願意付費換取無廣告體驗或是獨播內容的使用者選擇。至於在免費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平台的獲利來源,則是業者為了這群還沒準備好付費的人們需要動的苦思,例如廣告放幾秒才開放略過?廣告放片中還是片頭?不放廣告的話要不要開放戲劇產品導購?是否在自製內容置入性行銷?甚者,自製內容的授權金要訂多少才合理?
這些問題,得趁臺灣廣告市場還有錢的時候想出來才行。
作為追劇一族,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訂閱 OTT 平台之前,我也曾經在楓○網、酷○或是○○美劇找想看的內容(或是直接上關鍵字:○○○ 線上看),盜版的出現與盛行,就如同黑市的出現一樣有其背後原因,可能是內容的供給不足(例如:某劇在正版平台就是沒有……),或是條件不合理(例如:某平台上是有,但是平台超卡月費又超貴!)與其對盜版行為道德批判,還不如給點實際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