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8/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音色和雜音

    其實,音色的不好跟用氣、嘴型、以及對音色的概念.... 都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儘管每個人的生理條件都不太相同,但是不管怎麼聽,學生的音色就會很像老師所吹奏出來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很簡單!因為學生聽得最多的就是老師的音色,所學習到的吹奏方法也大同小異。
    為什麼一開始就要提到這個呢?!我認為改善音色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去現場聽音樂會。當建立起對音色的正確觀念時,就能擁有較好的音色。
    初學者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過度依賴嘴唇。試著多用氣,在平常就應該培養用氣的正確方式;在放上吹嘴之前,不妨把牙齒稍微張開,這樣的音色聽起來比較不會扁扁的;練習點音時,可以用“TALL”這個發音,會比“TU”或“TE”來得寬厚漂亮。
    當然,這些方法不可能馬上見效。還是必須靠長時間的練習才能讓自己的音色變得更好、更漂亮。
    關於雜音的消除,可以利用號嘴 Buzzing 的練習法。
    這個練習法,網路上應該可以搜尋得到,這裡就不再贅述。
    不過,雜音也有可能是號嘴的選擇錯誤導致的。
    一般來說,杯口較大的號嘴,可以提供較大的音量,也會可以比較容易控制;內部深度較深的號嘴,在音色上會比較厚實,像是在低音域的時候;反之,杯口較小的號嘴,雖不易疲勞,卻會限制音色;內部深度較淺的號嘴,會提供較亮的音色,像是在高音域時。當然,還有很多相關係數,大家可以去找尋「如何選擇號嘴」的文章來看看。
    要產生較好的音色,一定要做到兩件事。第一是「高速時的氣柱」,第二是「夠充足的氣壓」。
    聲音太小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1) 氣不夠集中,所以你的聲音是鎖住的; (2) 樂器沒有吹開。
    關於第一點,也許很多人提到了,這裡就針對第二點說明好了。
    嘴唇、樂器的主體以及零件在共振的時候,其音準以及泛諧音頻率,必須在標準範圍內。這樣一來,最高最低音才吹得到,就不用吹開樂器了。嘴唇與樂器振動頻率相同,樂器就能共振完全,音色就會正確。
    一般來說,銀質樂器比銅質樂器高音好吹,因為銀質的泛諧音較高高頻響應較好,聲音溫度電能傳導效率較高,聲音寬廣和諧。
    自己的樂器要常清理,使用的樂器愈大零件愈多,各種諧振愈多,消耗氣流及泛諧音音量,泛諧音也愈容散盡,高音愈難吹得上去,樂器更難以吹開。
    吹嘴就像小音箱,樂器就像擴音機,音箱內有共振迴授的聲音。吹嘴愈大音就越低,高音也就愈難吹。適當的音量、頻率、撞擊與溫度等可改變樂器材質結構。
    像是打鐵要趁熱,高能量的音頻可使兩壓克力摩擦產生高熱而融合。但是吹開樂器需要更大泛音及音量。使樂器材質分成許多泛音區塊,且每個音高的諧振都強勁準確。所以有人喜歡使用手工樂器,因為吹管經過敲擊後,經振動及高壓,樂器形成許多不規則的泛諧音區塊,所以只要輕輕的吹樂器就吹開了,而且每個區塊不同頻率的泛諧音會更大聲準確,高低音吹的更輕鬆 (目前已有測試物體每一部分振動頻率之儀器) 。例如:鋼桶敲擊樂器像鍋子的面板。用鐵槌敲成不同大小的形狀,演奏時奏出不同聲音。
    社團的學生指揮有跟我提到一個問題,就是她在室外擔任指揮的時候,常會覺得小號的高音吹得很勉強,感覺上都悶悶的,有時還吹不太上去。我想,這個問題應該不只是小號才會有,各聲部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因為小號的音質、音色比較突出,容易發覺罷了。
    那為什麼音色會悶悶的?我個人是覺得對「氣流的控制」不夠平穩。當然,這牽涉的範圍就很廣了。這點可以試著從嘴型上去做調整。
    改變既定的嘴型是不太容易的,更何況原來的嘴型可能用了蠻長的時間,不是短時間說改就改的。那就稍微調整一下好了。比如說:吹嘴時,不要兩頰鼓得像青蛙一樣,或上下唇閉得太緊,這樣會使嘴巴所須要的震動口縫都封閉了。
    另外,多練練長音吧?!可以先從最容易吹奏的中音域開始,讓每個音最少能維持約 8 秒鐘之長,音量保持在「中強 (mf) 」,身體盡量地放鬆。很多人忽視長音的練習,但它是重要而必須的。
    這可以使我們保持吹奏的水準,及演奏時所需的條件:控制嘴型與控制氣流的耐力,甚至可以因此解決許多吹奏上的基本問題。把它列入每天的 Warm Up 中,應該不用很久就能看到成果的?!
    想要把高音吹好,就先從中音域的穩定長音練起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