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深聊(14): 如何評價公司

請為我的中產階級之歌FB 粉絲專頁按讚,所有最新訊息和文章不漏接。
明白公司價值和公司股價之間的關係,是價值投資者的核心。這不代表波段操作的投機者,不需要理解公司的價值,即使是看線的交易者,也該對於公司所處的循環位置以及內含價值有一個程度的了解。價值投資人容易會有一個迷思,就是股價一定會反映公司的內含價值,也就是說股價一定會反映公司的基本面,實際上這不一定是正確的。的確,公司的價值對於股價是有強烈的磁吸效應,最終會吸引股價和公司的內涵價值靠攏。不過這樣的前提有兩個,其一是投資人必須能夠正確的估算公司的價值,如果你估算的價值有誤,則股價必然和你的價值背道而馳。其二是股價嚴格來說是反映市場對於公司基本面以及價值的預期。也就是說,股價是反映公司對於未來價值的預期,未必一定反應今天的淨值或是清算價值。投資者的選擇是有時間價值的,因此你未必可以真正等到平反的那一天。
評價是一門藝術,我只能分享給你評價的方法和應用的時機,但是箇中奧妙還是要投資人己體會領悟。畢竟,一百個投資者使用同一種評價方法,也會有一百個目標價。國外的價值投資人最常使用的就是現金流量折現法,只是這不太適合亞洲的投資人,主要原因是正確的估算現金流量是一件困難的事。第一台灣的公司以代工為主,連明年的訂單要掌握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要掌握未來15-20年的現金流。其次,亞洲有少數國際品牌公司,不過也大都未經過長期的景氣循環考驗,因此除了公營企業,大都沒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基礎。最後就是一般投資人對於財報的不熟悉,如果你的參數是錯誤的,那麼你得出的也只有垃圾價值。
另外一個國外投資人常用的就是股息折現法。顧名思義,就是預測未來的股息發放,然後把每期的股息透過折現率,還原成現值,最後加總。股息折現相對於現金流量折現來得簡單一些。因為大多數採用股息折現法評價的公司,過去穩定的股息發放紀錄,而且對於資本公積雄厚的企業,即使某幾年獲利狀況不理想,他們仍可以穩定發放股息。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股息折現是一個概念,但是正確的估算折現率,有相當的難度。折現率差距一個百分點,公司價值的變動就會很大。
我建議投資人可以當作興趣去了解上述的評價法則,做為參考。初入股市的投資人,應該深入的掌握基礎的股價盈餘比也就是本益比,以及股價淨值比這兩種評價法。
本益比是台股投資人最常使用的投資評價法,不過很多投資人並不了解本益比的內含,以至於陷入本益比的陷阱之中。所謂的本益比就是股價/每股盈餘。它代表的是投資人用多少錢來買今天一塊錢的盈餘。假設本益比是十倍,在盈餘不成長的情況之下,投資人需要十年才能回本。20倍就代表20年,那麼甚麼樣的人會希望自己的投資20年後才能回本,應該是沒有。所以本益比的基礎在於成長,只適用成長型股票。如果公司的盈餘能在三年之內翻倍,則原來20倍的本益比馬上降到10倍。由於市場上的投資人對於未來的預期不同,導致本益比的波動很大。不過,這裡重要的事,推動本益比上升和下降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利的成長。投資人是活在未來的而不是當下。同樣的股價有人覺得本益比已經20-30倍了,不過看的長遠的投資人也許覺得本益比才10倍。很多人以本益比來決定公司貴還是便宜,這大體上是沒錯的,但是有迷思。績優的公司獲利成長速度超越股價,也許買的當下看起來很貴,但是經過時間,以本益比的角度來看會愈來愈便宜。獲利不佳或炒作的公司,因為獲利跟不上股價,買的時候看起來很便宜,實際上愈買愈貴。
重申一次,投資人是活在未來的,而不是當下。因此,本益比評價法只適用於成長型股票而不適合景氣循環股。舉例來說,今年很紅的被動元件,現在本益比只剩3倍,今年的獲利這麼好,看似不太合理。撇除籌碼的因素來看,其實上半年的股價已經反應了本益比到15倍左右,並不能說不合理。以景氣循環股的特性,可能好個三年,爛個10年,如果明年的獲利腰斬,本益比馬上從三倍變六倍,也許是後年的10-12倍。也就是說,投資人對於未來的預期會大幅度的反應在本益比。很多循環股,像是DRAM在景氣不好時都是大虧,以至於無法得到合理的歷史本益比區間,我的建議是景氣循環股不要用本益比評價,而是要用股價淨值比。如果一定要用,那要切記對於景氣循環股,要買在高本益比的時候,賣在低本益比的時候。因為,在谷底翻揚時,獲利還沒跟上股價,以至於本益比會很高,這反應的是未來的獲利大幅提升的預期。隨著循環帶動的獲利噴發,獲利漸漸追上股價,以植於本益比大幅降低。和成長股不一樣,循環股獲利到了高峰,就會被循環帶下去,不像成長股的獲利可以持續。此時,雖然本益比看似便宜,投資人也應該勇敢轉身離場。
如何衡量本益比的高低,主要有兩個參照值,一個是歷史的本益比區間,另一個是同業的本益比區間。以這兩個為參照,大概你會有一個合理的範圍。此時,你還要搭配成長率和總市值來看。一般來說,產業龍頭的本益比會比較高,但是如果二線廠商出現了大幅度的成長和改變,有可能在短時間超越產業龍頭。因此,也有些人會拿本益比除以成長率來做一個評價的標準,也就是PEG,這是數值是1的時候代表評價合理,小於1則代表,成長率高於本益比,則估值便宜。不過,成長率也不是唯一的標準,也是要看總市值。好比香港的舜宇光學因為近幾年成長快速,所以本益比一值高於台灣的大立光,今年一度市值超越大立光。如果以本益比來看,問題不大,可是不管是技術,毛利率和鏡頭的產能,大立光都有很大的領先。所以以總市值來看,不是舜宇高估了就是大立光低估了。最後的走勢,讀者查一下股價就知道。我在這裡不是特別要針對個別公司,我只是舉例,即使高成長的公司享有高本益比,但是市場在公司估值還是有一定的秩序和邏輯。短期的狂熱最終能會回歸應有的秩序或區間。
再來是股價淨值比 (P/B),一樣顧名思義就是股價/淨值,因為淨值不會是負數,所以循環股在循環底部即使是虧錢的,仍有一個P/B的參考值。其次,產業的景氣循環,往往決定於供需,需求旺盛,公司增加資本支出增加產能,供給大過需求,於是產業景氣下滑,公司賠錢只好縮減產能,通膨再次帶動需求,然而供給因為產能縮減而供給不足,產業景氣再次翻揚。而循環股大部分是重資本支出的行業,因此淨值比獲利來的更重要,也是更穩定的評價基礎。經歷過景氣循環的公司,歷史的P/B區間相較於同業水準是更為重要的指標。
評價之所以是一門藝術,是因為評價裡面包含了公司的產業地位,市場對於管理階層的評價,還有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說到底真正能夠帶動評價提升的因子,只有獲利,或者更重要的是獲利的成長和對於成長的預期。我不太贊成研究員為了股價的波動任意的大幅調整本益比。本益比雖是浮動的,但是大幅的re-rating或de-rating都是產業有出現結構性變化的,而不是股價的變化。股價大幅的波動更多是投資人對於明後年的獲利預期出現了質疑。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次,不管任何的評價法,最終只有公司的獲利成長可以提升公司的價值,這是基本中的基本。
下期預告:如何閱讀分析師的報告
歡迎寫下你的心得或提出問題,我們一起交流。支持請訂閱或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認同請分享,做一個有影響力的讀者。
本專欄創作大多數為本人原創之創作或內化投資知識後的見解,當然某些概念本身可能受無數的投資大師和其他的作家所啟發。我會盡力的標明出處和來源,如有不及的地方還請見諒。同樣的,本人之創作歡迎轉載分享,但是請註明出處,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