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2/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安全的玩?:公共空間中兒童遊戲風險與責任的全球白皮書

安全的玩?:公共空間中兒童遊戲風險與責任的全球白皮書
安全的玩?:公共空間中兒童遊戲風險與責任的全球白皮書
#台灣 #台灣經驗和案例出現在國際兒童研究機構白皮書 白皮書內容非常好看、值得瘋傳 - tinyurl.com/yaqdhq9m - 拜託各公部門承辦、場域管理人員、媒體記者、民代及助理、教育從業人員和相關議題研究者,除了附錄實用「風險效益管理評估表」之外,全文都要仔細看。
關心 #嘉義斷手 #基隆碎牙 #台中摔頭 #桃園互毆 等新聞的朋友,也要至少摘要看一看。
故事是這樣的 - 幾個月前,特公盟 x 眼底城事的駐歐代表林穎資及 SGS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費品檢驗部王俊傑主任接受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 邀約學者 Tim Gill 採訪,台灣經驗和案例登上國際兒童研究機構研究報告,幾個月後,特公盟的謝宜暉、蔡青樺和葉于莉,將這一份重量級報告翻譯完成,「台灣繁中版」和「簡中版」,隆重上線給全球華語讀者閱覽。
雖然很驕傲「台灣」在國際研究機構平台露出,但講的仍是:罐頭遊具現象、學業至上文化、兒童空間不足、對 CNS 認知不足,以及風險評估和責任釐清的專業缺乏。
特色公園遊戲場越來越多,陪伴孩子遊戲成為顯學。這一篇報告,對親職照護者來說,重點是啥呢?就是,要分辨什麼是危害 (hazards)?什麼是好風險 (good risks)?什麼是壞風險 (bad risks)?
因為,好風險會讓兒童投入與挑戰,並支持他們的成長、學習和發展;而壞風險,則是兒童很難或不可能自行評估的風險,而且沒有明顯的益處。
而且,還要注意「風險補償 (risk compensation)」。簡單說,就是大人把環境弄得越安全,孩子就越不會有機會練習「評估風險」,因為他們被剝奪了學習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的機會
一、對遊戲安全的擔憂,導致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遊戲場應該是可以毫無傷害的地方。換句話說,在家長、遊戲供應商、大眾和媒體中,都可以看到這觀點,認為即使是輕微傷害也是管理失敗,而沒有想到受傷是兒童自然遊戲行為中不可避免的結果。 二、遊戲場安全,似乎僅由「符合遊戲場設施標準」來定義,好像「只要符合規定」就沒問題。但遊戲場設施標準,是由業界主導的文件,雖有用來減少傷害或其他不良後果發生的可能性,但遊戲場設施標準很少將目標訂在把風險降到零 (這個目標幾乎不可能達成),通常都以傷害預防為框架,對風險益處考量鮮少著墨或隻字不提。 三、遊戲場設施標準無法反映出不同年齡或能力的孩子在使用上可能差異巨大。遊戲場設施標準缺乏彈性,很難應對兒童遊戲偏好和行為變化。大齡兒童通常會比幼齡兒童尋求更具挑戰性的遊戲機會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發展上的需要)。但遊戲場設施標準通常必須適用廣泛年齡範圍,當遊戲場設計成允許幼齡兒童使用,就對大齡兒童來說太過單調。 四、延續三,因此,減少遊戲設施高度,可能會降低遊戲場對兒童 (尤其大齡兒童) 的吸引力,這可能會導致兒童在更危險的情況下尋求刺激,而增加 (自己或它人) 受傷的風險,或者相反地,反而變得較少從事體能活動
備註:Tim Gill 是在童年遊戲學領域耕耘 20 多年的國際級專家學者,他的個網在 Rethinking Childhoo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