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日本史「繩紋文化」、「彌生文化」重點整理

日本繩紋時代陶器(取自維基百科)
日本繩紋時代陶器(取自維基百科)
寫於好幾年前,重點整理參考書籍不可考

一,繩紋文化

1. 在進入完新世(沖積世)的前後,氣候變的溫暖,大約8千年前,人們已開始製作粗陶器(低溫火燒,厚度大,質地脆)。1877年(明治10年),發掘者莫斯將此命名為Cord Marked Pottery,但後日學者稱為「繩紋土器」→繩紋時代文化(通常以繩紋裝飾)
2. 分早、前、中、後、晚期(更早的草創期,有些學者認為其應為舊石器時代文化)
3. 繩紋早期:已開始栽種植物,形成小型聚落,捕魚非常盛行,有大量的貝塚出現(大多數在日本東部),進入中後期後,似乎董用「火田」(焚耕、輪休),中期:1.以「廣場」為中心圓型環狀聚落數量漸多,聚落開始變化,圍繞著廣場形成一定的配置,2.環境較容易生活,人口明顯增加,3.平底土器→火稻型土器。後期:初期的農業、水稻種植引進技術(有朝鮮、中國江南兩傳入說),大規模水稻耕作是在彌生時代普及→初期農業→在地勢低地方蓋房子。晚期:1.農耕範圍已相當廣泛(大量出土農工器具)→貧富差距產生2.鐵器在末期時傳入日本(大量用於農業或武器),3.以水田種植稻作(有灌溉設施)。「高架式」住所在繩文時代便已出現(但此高架式用途至今不明)。
4. 繩紋時代的「土偶」是為被破壞而製的,原因:1.治療疾病說(去除患部達重生或新生),2.詛咒人偶說(與疾病說相反),3.祈求豐收說(可參考《古事紀》、《日本書紀》,把人偶視為女神,藉破壞祈求豐收),4.膜拜對像說(出土人偶中,被圍著石頭,慎重埋葬,可能把人偶當祖先、精靈,女神膜拜),5.多用途說。
5. 繩紋時代中期後,盛行拔齒風俗(成人禮),死者多用屈葬(節省挖掘勞力或恐懼死者再生想法或模仿嬰兒,送回大地之母)。
6. 戰爭發明於農業時代。
彌生式土器(取自維基百科)

二,彌生文化

1. 西元前四世紀後半,有一新文化由朝鮮傳至九州西北部,陶器設計的簡單多,於1884年(明治17年)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發現彌生粗式陶器,叫做彌生文化,持續至3世紀前後,彌生文化在日本歷史可訂為革命時代:1.狩獵採集自由經濟→農耕家畜生產經濟(有進步的農耕技術,灌溉技術進步,鐵器生產普及、有安定農業生產)→經交易、作戰使農業共同體被統合、系列化→政治上的地域集團→古代首長。
2. 彌生文化從西元前4世紀急速蔓延,前300年左右,西日本正式開始稻作時代(東日本持續兩世紀繩文時代)。
3. 彌生人開始紡織麻類植物的纖維來製絲織布。
4. 彌生文化與大陸文化相同地方甚多,且從初期就有進步的農業技術→可能受大陸移民集團影響(新蒙古人種或與繩紋人混種人)
5. 特色:1.從中國傳入青銅器、鐵器(前期傳入)(後其石器幾乎看不到),鐵器普及→鐵器農具→大規模耕耘水田,開發半乾田。2.生產方式改變→農耕普及→定居性集團部落,也因金屬器使用→提高生產力→壓迫防禦力低部落→出現身分上差異(私有觀念),3.使用甕棺(把兩個甕相扣組合當作棺材埋入)及箱型棺(石板做的箱型棺,再埋入土坑),伸展葬法。4.彌生中期,各地已出現小規模由各首長統治國家。小國王以朝貢或中國王朝支持提高權威。
6. 農耕的普及→定居→聚落產生、人口增加→組織性農業(需更多糧食→戰爭)→農業領袖出現→首長出現→因需求而戰爭→擴大聚落規模→小國形成→出現權力更大的「小國首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