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書桌上立著夾著漫畫的教科書、在租書店裡消磨的悠閒時光,「漫畫」構成了我們回憶裡的重要元素。然而,隨著時間的偏移,我們放下了拿在手中的漫畫,拾起了枯燥的教科書,遺忘了童年的影子。
於此,《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2019)(以下簡稱《從北齋到吉卜力》)一書可視為對兒時回憶的召喚,並作為一種具積極性的、與主流文化的對抗形式,作者為「次文化」寫史,可見其目的是建構「日本動漫史」的文化意義。
書中的敘事視角著重於「文化再現」,因此並不止於討論動漫產業在經濟、社會上的影響,更是把焦點放至在「文化的生產過程」上。
《從北齋到吉卜力》(2019)一書的作者為李政亮,著有《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2011)、《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2012)、《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慾望》(2017),過去的研究領域著重於中國文化場域的研究,近年來轉向對日本漫畫史、華語電影的關注。作者談及《從北齋到吉卜力》一書的創作動因時表示,當他在搜集網路上的動漫資料時,多數論者歸結日本動漫的起始點,是源於二戰後的手塚治虫的漫畫創作。然而,若以手塚治虫作為動漫史的起點,顯然將這位漫畫家抽離歷史縱軸之外,與二戰前的動畫史是斷裂的。因此,《從北齋到吉卜力》一書將回溯日本動漫的發生史,完整其時代脈絡。由此可見,作者的眼光並非只局限於當代動漫的發展概況,而是逆時間軸而行,以江戶末期的浮世繪作為漫畫發展的起點,重探日本漫畫文化如何順應時代潮流中緩慢成形。
而在網路資訊大爆炸的年代裡,網上的資料卻不盡然可信。《從北齋到吉卜力》是對網路資料的反動,其中不僅以書面的文獻材料為考察,更透過實地探訪不同的博物館梳理日本動漫的發生史,以真實地理的探查回望歷史的縫隙。於此,博物館不只是展示空間,而是以博物館為媒介,透過該空間再現對歷史的想像。筆者認為,《從北齋到吉卜力》的閱讀方式可分為兩種:一、若以歷史的角度介入,《從》可視為一本具考據性的日本動漫史。二、若將《從北齋到吉卜力》視為一本旅遊書,在書中每一章節中皆標註了作者所參訪的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其所在的位置,滿足動漫迷對日本動漫景點的朝聖心理。
順延著書中地圖的導引,我們同作者在日本的地理中穿梭,與歷史同一。作者在後記中提到,「隻身在歷史裡散策有逆流而行的快感,走著走著,我深刻體會中年大叔無須強逼自己論及動漫就必須緊隨潮流,說宅裝萌彷彿自己還青春。歷史是一條合適的祕境。」透過了博物館的文化尋蹤,得以編列一條完整的動漫譜系,經由一場心靈的壯遊,回歸童年甜美的記憶。
我開始經營「影評IG」了,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