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5/2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永續建築專題]六零年代後 一個嶄新的契機:綠色建築的誕生(一)

從工業革命開始,長久以來建設與生態環境水火不容,大規模的人為建設,就意味著大規模的生態破壞。這樣長此以往,地球的生態在這不到兩百年內,遭到前所未有的非自然改變,迅速減少。就如上文提到的,我們現在正處在六千萬年來,最嚴重的物種絕種期。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報導,在正常的情況下,地球一年平均會有一到五個物種滅絕。但是現在物種滅絕的速度,是這個平均值的千倍到萬倍,這就代表著,平均每年會有五千到五萬個物種絕種。
這樣的情況與大規模開發絕對脫不了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需要大量的開發,才能建立我們現在擁有的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這樣才可以讓文明持續發展,持續興盛。在這難解的問題中,我們似乎只剩下一個選擇:想辦法讓人為建設與生態環境水火不容的狀態改善。
幸運的是,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有建築與環境共生的想法被提出,從六零年代的生態建築,到七零年代,綠色建築誕生,並設立了清楚的指標。一直到近年,更是有比綠建築更加前衛,甚至可以做到幾乎完全融入環境的建築型態誕生。然而不幸的是:第一,這樣的資訊並沒有在全球普及。第二,目前為止,全球多數國家似乎還沒有具備做出巨大改變的決心。
在綠建築方面,已經有極少數國家以大規模的政策強力推動,至於更加先進的建築型態,如循環建築、兩棲建築等,據筆者所知,目前只有小規模的實驗,尚未有大規模的實行。

What is 綠建築

綠建築是一種追求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的建築型態,它從設計、取材、建設到保養各個生命週期都做到對環境友善與可持續發展。綠建築有四大原則,分別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生態指的是在建造建築的過程,最大程度降低對於生態環境的傷害。而節能則是在使用建築的過程中,最大量減少建築所製造的污染,至於減廢及健康,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在這個原則下綠建築又分別延伸出了九大指標

綠建築發展之弊端

在理論上,綠建築似乎是一種很理想的建築型態,可惜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實際上,綠建築的發展仍然有許多不完備的地方。其一是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減低對環境的無染與破壞,這個目標雖然立意良善,但是以現在氣候變遷,及生態環境被破壞的速度,只是盡量減少建築對環境的衝擊,不改變最根本的建築與生態環境對立的關係,恐怕不足以改善嚴峻的現況。這就跟做單純的資源回收,回收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資源被消耗的速度一樣。
更重要的是,根據《潮流所謂的綠建築是真綠建築?》一文闡述,雖然綠建築的九大指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所謂的友善環境建築,必須因地制宜的發展,然而台灣目前卻有許多綠建築,單純為了得到綠建築的標章,將九大指標所要求的內容直接套用,而不考慮當地環境的因素,去建造適合當地的綠建築。換言之,這樣的綠建築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綠建築指標的要求,不是為了友善環境。也因此,它在製造的過程,往往會耗費大量的建材與成本,而這似乎不符合綠建築的初衷---最大程度減少建築對環境的傷害。
以上種種的原因,也說明了綠建築的發展還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也因為這樣,單靠綠建築恐怕不足以挽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現況,雖然如此,但比起傳統不考慮對環境會造成怎樣影響的建築,綠建築仍然有很大的存在價值。
下文筆者會進一步介紹德國採取的友善環境建築政策,與台灣友善環境建築的發展,本專題後幾篇,會進一步分析,比綠建築更加永續的建築型態。
責任編輯:曹立寬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